分享

海角亭清代对联探微

 江山携手 2015-10-02

  [摘要]海角亭是北部湾的碑林,其清代对联言简意赅地反映了本地的历史地理背景,蕴含丰富的人物故事。鲍俊之对,表明北部湾崇拜妈祖的悠久历史;陈司爟之对,概括廉州来历、南珠史,及对本地影响至深的人物;杜臻之对,点出北部湾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特征,及交通、军事地位。

 

  海角亭位于广西合浦县廉州中学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北宋以来,屹立于廉州城西南[1]卷三·坊亭原南流江入海处。廉州城从北宋早中期至清朝均是州、路、府官僚机构所在地[2]卷一·城池,卷六·古迹,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明、清时期,廉州府管辖的范围包括今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市[3]卷一·疆域。海角亭自古享有美誉,不少名人高官曾访此亭,为之题作,留有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至清代的碑刻20通,堪称碑林。现以观众较感兴趣的对联石刻,就作者与史地背景、文字内容做探析。

  该亭现存两副清代对联,一是门楼门联,一是亭柱对联。相传工部尚书杜臻撰有海角亭对联,佚失已久,但合浦民间传诵甚广。

  门联为“深恩施粤海;厚德纪莆田。”作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夏历八月,上、下联分嵌于中门左、右两侧,灰色青石质,长条形,竖2.56米、横0.46米,皆竖镶,竖书,阴刻楷体,字迹饱满严谨、遒劲有力,字体规格约46×37厘米。作者鲍俊是清中期岭南著名书法家兼诗人,字宗垣,号逸卿,自号石溪生,生卒年代是清嘉庆二年至咸丰元年(1797-1851年),香山香洲(今广东省珠海市)人,道光三年“二甲”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刑部山西司主事。他年轻时上京殿试,其卷因一笔好字而受道光皇帝青睐。其书画作品传世甚众,合浦县博物馆藏有纸本4件。

  鲍俊时为执掌廉州府海门书院的山长,该书院是本府规模最大的官办书院,主要培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才,清康熙四十四年,其前身还珠书院创办于亭前临江空地[4]卷廿二,页48-50,乾隆十八年改称海门书院[3]卷廿五,页35,清末废科举改廉州中学堂。廉州中学现为北部湾百年名校[5]625

---------------------------------------
 ①1734年《重建海角亭记》碑记载苏轼到访海角亭。
 ②珠海市档案馆2006年提供资料。
 ③东山寺现存鲍俊所书门联落款。

  鲍俊热衷于文教,晚年辞官回乡创办书院,亲任主讲,培养了大批人才。该对原为天妃庙门联,后庙损坏未及修复,时人将其就近搬来,嵌于清晚期新建的海角亭门楼[3]卷八·书院图。对联中祝颂我国古代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天后娘娘即妈祖,她是历代航海的船民、旅客、商人及渔民信奉的神祗,我国通海之地大多立有妈祖庙(即天妃庙、天后宫)祭祀之[6]1239,1379。《大清一统志·兴化府》记北宋早期,兴化府(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女子林默慈悲济世,羽化为神后屡显应于海上护佑渔民,普渡苍生……于后世被封天妃、天后神号。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日,沿海民众都到湄洲妈祖庙朝拜,祈求平安与福祉,台湾“湄洲妈祖进香团”多达数万人。北部湾地区为远古骆越之地,元《海角亭记》碑云:“地属南海……水万折而归之,故以海角名”,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先秦时期,骆越人已航海至东南亚地区[7];汉代以来,合浦港是中国官方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当地人民靠海生存,靠海发展,崇敬海神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明代,合浦有三处、钦州有一处天妃庙[1]卷十四·寺庙,亭后的天妃庙即为其一;至清道光时,廉州府境内已官修民建有13处天妃庙、4处“清惠宫”或“三婆庙”(天妃庙在北部湾民间的别称),包括廉州、钦州城池内外,东在白沙,南在涠洲,西在龙门、东兴,北在灵山城、小江圩,遍布海岸、岛屿及通海江岸[3]卷九·坛庙,习俗沿袭至今,每到“三婆诞”,庙堂香客如织。

  亭前阶檐柱一双,灰色青石质,截面0.32×0.33米,高3.3米,正面刻“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竖书,阴刻行楷体,字迹秀美隽永,字体规格约17×12厘米。清道光十年(1830年)夏历二月重修海角亭作。作者陈司爟,新宁(今湖南省新宁县)人,科举“二甲”进士,赠予文林郎,清嘉庆十年起连任廉州府教授[3]卷十七·职官表

  “山辉”指当地制高点五点梅等峰即“大廉山”,得名于东汉初年合浦郡太守费贻的事迹。费贻,犍为南安(今四川省乐山市)人[3]卷十六上·职官表,约生活于西汉末东汉初,年少即为乡里所敬重,奸佞当道时佯狂隐居山中数十年避世不仕;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赏识其高洁、为人忠义,下诏命他出任合浦郡太守。费贻为政清廉、体恤百姓,他离任时,百姓们追随相送至此山脚下,从此,“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贻故也”[1]卷九·名宦志。山脚西面的南流江又称廉江[1]卷二·山川脉络,是北部湾第一大河、沟通海湾与内陆的南北交通主干线。铁山港濒临大廉山,古称大廉港,是北部湾进入桂东南山区的最近通道,为“合浦右腋”,源出梅嶂的公馆河于此人海[3]102。此外,廉州府有“廉泉”井律贪。而“廉州”地名,据《新唐书·地理志》,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合浦郡为廉州,州名亦据此而来。历代贪官从合浦珠池掠夺了珍珠公主的镇海之宝夜明珠,千方百计返京献宝,然每至必经之地“梅岭”时,夜明珠都会得到山中神灵护佑,惩罚贪官后飞回大海。“梅岭”实为大廉山。

  “川媚”指闻名中外的合浦珍珠的历史。《尚书·禹贡》载,商代时“正南珠玑”已作朝贡之用;《史记·春申君列传》记战国时楚国贵族以南珠夸耀斗富;《汉书·地理志》载,南海之地盛产犀角、象牙、珠玑等诸多珍宝,“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汉书·王章传》记汉成帝朝臣王章遇害后,家产藉没,妻儿流放合浦,仅几年间靠采捞珍珠由赤贫致巨富,赎回了京城家业。《后汉书·孟尝传》记东汉合浦“海出珠宝”,郡民不事农耕,以采珠为生计。但从三国时起,为防百姓私卖上等珍珠,吴国定“珠禁”断绝民间珍珠贸易,由于当地百姓不种田粮以致饥饿困顿,无以为生;《吴志》记孙权黄武七年改合浦郡为“珠官郡”,太守的相应职责为执行珠禁、进贡珍珠。281年冬,西晋武帝诏设守兵于合浦“防珠禁”,宽大仅限于“上珠三分输二,次者输一,粗者蠲除”,非采珠季节才允许民间买卖珍珠[1]卷一·历年纪。《旧唐书·地理志》载:唐太宗贞观六至十二年,于今廉州镇南部设置“珠池县”[1]卷二·古迹。唐《岭表录异》载,廉州刺史为向朝廷进贡,每年要亲赴近海洲岛“自监珠户入池,采珠以充贡”。

  合浦珠池“水怀珠而川媚”,长期为皇家的宝池禁区。五代十国时合浦为南汉辖地,《南汉书·后主纪》载南汉后主穷奢极欲,于今廉州镇南部设立“媚川都”机构[1]卷二·古迹,征集八千兵专事潜海采珠,士卒脚绑石硾,被迫潜入深渊捞取珍珠,溺死者前赴后继,南汉“珠禁益严,民如罹汤火”[3]卷廿一·事纪。北宋开宝年以后沿袭在合浦沿海“置场置司”的做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采珠,谓“官采”。元代在廉州路设有采珠提举司,元朝至元二年,顺帝将北部湾采珠疍户四万赐予丞相伯颜。明代官采均由皇帝下诏开池,在珠池沿岸专设英罗、西场等十七个海寨,各寨派驻5至11名士兵和兵船巡哨以防盗珠;正统初年起,皇帝委派太监到廉州府和白龙、永安城常驻,监采珍珠[1]卷六·珠池、海寨、军卫。下诏采珠时,从广东境内征调大、小官府艚船,以及民船、商船[3]卷一·珠池,数百上千艘聚集于白龙海湾,派数千重兵随船把守、上万名船夫开往珠池拉网爬螺;强征珠池沿岸十几万壮丁役夫卸船取珠[8];白龙城内有太监长年镇守,每年开销千金以上。明朝诏采,极为奢靡,民众深受其害,可谓是“以人易珠”,地方官府也不堪重负,两广总督林富一再奏请罢采珠、撤内臣[1]卷十一·奏议志。因统治者巧取豪夺,史载“官吏无政,珠逃不见”[3]卷廿一·事纪,而明代的滥采更使珠源几乎灭绝,清康熙、乾隆时曾两次下诏采珠无所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保护该“宝源之地”,合浦七大珠池的元气才得以恢复[10]

  “汉孟”即合浦珠还史迹,据《后汉书·孟尝传》载,孟尝,字伯周,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约生活于东汉和帝至桓帝时期。“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某寡妇“至孝养姑”却被诬冤死,当地连旱二年,幸得孟尝为之伸冤,“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海角亭是先人为纪念孟尝而创建,元代海北海南道官员范梈首倡重修此亭并留有碑记。范梈为元代文学家、书法家,精于隶书[9]

  “宋苏”即苏轼。《宋史·苏轼传》载,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生活的年代是北宋景祐四年至徽宗元年(1037-1101年),嘉祐时进士、翰林大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仕途坎坷、数度遭贬谪。苏轼特立独行,为官廉洁、亲民,虽一生颠沛流离而不悔,对后世影响深远。知杭州时疏浚西湖,以淤泥在湖中堆筑堤坝,造福百姓,“苏堤春晓”现为千秋胜景[6]640。他晚年被贬谪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年)才得以奉诏“量移廉州”,“馆于城中旧倅厅之右”约两个月,八月底奉诏水陆兼程北上湖南永州,赴任徐州团练副使,第二年即病死于常州[1]卷九·流寓传。居廉期间,苏轼与州官、士绅、僧人、老菜农等相处甚欢,深为本地官民厚爱,留下不少诗书墨宝[5]885-887,并将家乡发明的筒井打造技术传播此地改善百姓生活[10]。苏轼对廉州的文教发展及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传说杜臻之对为“不到此亭,哪知象郡珠崖关山万里;试观于海,才见龙门冠岭云水千重”。杜臻,字肇余,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历官礼部、工部尚书,为康熙帝亲信近臣。清政府收复台湾后,江山一统,于是开放禁闭二十余年的海外贸易,撤销沿海迁界令,让民众归业,康熙帝诏令钦差大臣杜臻与内阁学士石柱,巡视粤闽沿海,“画定疆理”、“勘明地界给还原主”,议定勘界始于接壤越南的防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夏历正月,杜臻二人由两广总督吴兴祚等地方大员陪同,先视察廉州府城外的乾体兵营,再西去钦州、防城,月底返廉州登海角亭[8]。后来,杜臻撰有《粤闽巡视纪略》传世,记述所到之处的见闻,留下珍贵的史地资料;吴兴祚《题海角亭》碑留存至今(吴后任兵部尚书,伴御驾亲征噶尔丹叛乱,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臣)。

  此对概括了北部湾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特征,及交通、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上联指今广西北部湾地区,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始设合浦郡之前,属秦朝象郡所辖,距中华帝国的统治中心万里之遥;《汉书·地理志》载,合浦是西汉官方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朝廷设关卡管理。元初设市舶司于廉州,居“关山万里”偏远之地而与中原腹地密切相连、不容忽视。汉合浦郡的管辖范围曾东、西各接今广东省开平、越南国东端,南辖今海南岛(古称珠崖),北连今广西容县[11]

  下联指在府城外的北部湾海面上,东、西分踞冠头岭、龙门岛,至今为北海、钦州港居高临下的天险[3]卷三·山川,自古以来,这里是南洋、西洋各国船舶进入我国的必经之处,中外商船云集[3]卷十四·海防,我国船队亦由此出海远航海外。同时,“龙门、冠岭”是清代以来抵御外侮的前沿阵地。

  清前期面临海外侵略者威胁,朝廷全面强化海防,北部湾成为海防重地之一。“廉州府南滨大海,西距交趾,固两粤之藩篱,控蛮夷之襟要”、“海寇之警,狪獠之扰,外夷之侵,有兼忧焉。”[3]卷十四·海防。长期盘踞龙门岛的海盗于康熙十八年被廉州知府佟国勷(后任浙江巡抚)剿灭,杜臻前来巡视,佟国勷与钦州知州马世禄上递《设龙门水师议》[3]卷廿三·页51“剀切上其事于督抚”[3]卷十八·宦绩。由杜臻、吴兴祚等提议,始设龙门水师协,左营驻守龙门岛,右营永安城,皆为外海水师,由副将(协镇)指挥。嘉庆中归琼州镇水师总兵管辖,军官31员,弁兵1633名,巡哨海域西接越南界,东至英罗,南至涠洲。康熙五十六年重申海禁,在海岸线各军事险要设置炮台,各炮台装备大炮多门,从五百至两千斤不等,如牙山炮台有炮位两千斤2、一千斤2、七百斤1、五百斤3门[3]卷十一·兵制。龙门协在本岛置炮多位,下设石龟岭,渔洲坪,蓬罗港,牙山,青鸠,南港,长墩东、西,乌雷香炉墩,大观港东、西,永安等12处炮台;负责内海守备的廉州营下设冠头岭、八字山、乾体、泥江口等4处炮台[3]卷十四·海防

  冠头岭“为廉门户”[1]卷上·备倭,明洪武八年设巡检戍守的海防要冲;嘉靖时,廉州知府张岳(后任云贵总督)探明从冠头岭下起航至南洋的“西南海道”[1]卷九·名宦志,卷十四·外纪志,奠定深水港北海的基础。中法战争中,法军从正面入侵镇南关失败,图谋攻取北海,由钦州、邕州包抄凭祥,以断清军抗法名将冯子材萃军的后路,北海守军闻讯后迅速沿港区改造增筑东、西各一、地角三及冠头岭共6座炮台构成北海港炮台群,添置重炮形成集合炮群,又在港湾对岸乾体即北海到廉州的必经陆路加固八字山炮台,抢筑了红、白泥城两座堡垒备战[2]卷六·杂志。法舰侵入北海港炮击冠头岭,见清军全力防备遂退去。1936年日本借口“北海中野事件”,派6艘军舰侵入冠头岭海面挑衅,在人民的支持下,十九路军严守地角炮台以待,日本被迫接受我方和谈条件。抗战早期,日军舰为掩护偷袭龙门的军事行动,发炮千余枚,冠头岭几成焦土,古林带尽毁。岭南面的涠洲岛,是1294年元朝始设巡检司、明万历十八年始设游击将军驻扎的海上军事重镇,从1938年起至1945年岛民起义夺回止,被日军侵占七年,成为侵扰华南抗日大后方的海、空军基地[12]第二、三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桂越公路是抗战早期中国取得英、美等西方国家援助的主要国际交通线[13],日军为切断从南宁至越南海防港的唯一海上补给线,并欲以南宁为基地威胁中国西南战略后方,1939年底以重兵偷袭我守备薄弱的龙门港,日本华南派遣军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挥第21军十余万人、五十余艘舰艇在此登陆直扑南宁、攻占昆仑关[6]1561。为夺回昆仑关,中国方面集结了十五万余精兵与敌人决战昆仑关,浴血保卫南宁。此役印证了龙门“地枕交夷,为东省西路咽喉”、“巨海环于西南,中有七十二径,径径相通,占城、暹罗……天方、西洋等国入内必由龙门经过。建营于此实为扼要。”[3]卷十四·海防

  上述近现代战例,表明了北部湾的重要战略地位。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派驻南海舰队于“龙门、冠岭”。可见,当年杜臻站在为大清帝国画制沿海地理总图的高度,登亭有感而作此对是极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张国经,廉州府志[M].明崇祯刊本.
 [2]廖国器,合浦县志[M].民国三十一年刊本.
 [3]张堉春,廉州府志[M].清道光年刊本.
 [4]韩三异,合浦县志[M].清康熙年刊本.
 [5]合浦县志编纂委员会,合浦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6]夏征农,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7]廖国一,中国古代最早开展远洋贸易的地区——环北部湾沿岸[J].广西民族研究,1998,(3):90-100.
 [8][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M].孔氏岳雪楼影钞本.
 [9]宜春人物[M].江西省樟树市志办公室2007年.
[10]吴小玲,陆露,南国珠城一北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2]北海市人民政府,北海市地名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13]陈小功,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战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作者:陆露 原载:《钦州学院学报》2009.2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