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为山:为祖国河山立传(2)

 xxjjsdt 2015-10-03

  3

  “文革”结束后,画家们开始反思历史。在对现实的关注与理解方面,更为注重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以多元的方式和开放的胸襟创作出一批富于个人独特艺术感受与真挚情感的佳作。

  美术界关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讨论,大大地解放了思想,写实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手段,绘画所承载的意蕴也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再现”与“歌颂”,多种现代造型语言的运用,充实与扩展了画家的表现方法与技法,也促进了思路、思想的开阔。作品的题材、结构、技法、形式、意境,超越了既有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定势。

  丰富多彩与个性彰显成为此阶段的显著特征。画家以东方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为根基,吸收自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现代主义之优长,追求自由表达与自然流露,实现了中西绘画的精神对语,颤动的点彩,灵动的笔触,悠游的线条,映照出时代的审美品格。

  可以看到,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多了抽象与构成的意味,多了主观表现的成分,更重视觉图式的表达。在意境上,从田原牧歌、诗情画意的古典审美走向了形式明朗、情感炽烈的现代表现。一些传统画家,别开生面,其山水画作云烟浩渺,屈转萦绕,群峰跃动,水兴波起,万象隐现,千姿竞呈,它们真气涌动、劲健高华,凝积着民族审美的聪明智识、旷达心怀,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映衬,也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写照。

  中国美术馆推出的“江山多娇”主题展览,既是年初“人民的形象”展览之延续,也是“典藏活化”系列展的深化。前者是以人民为歌颂对象的艺术表现,后者则是通过对自然描绘而赞美时代。两个展览构成姐妹篇,旨在通过馆藏精品向社会公众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山水、风景题材美术创作的成果与发展脉络,引领观众感受画家们如何将个人心象、时代气象与自然景象化合出动人作品的心路轨迹,从而进一步直观体会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

  “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先贤之见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它不仅道出了创作路径和审美追求,更说出了艺术真理。

  愿广大观众透过艺术家的创造,看到的不只是山水,而是文脉,是绵延的文化源流。

[责任编辑:陈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