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学概念·吟咏情性

 崆峒樵隐 2015-10-03

诗学概念·吟咏情性


    作者:见文后 来源:本站整理 阅读: 137 更新:2009年05月04日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毛诗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突出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是《尚书·舜典》中的“诗言志”。“志”与“情”,意义上虽然相通,但“志”主要是指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态度。“采诗观志”的制度正由此而来。《毛诗序》结合“志”“情”对诗进行论述,而对“情”加以重视强调,进一步体现了诗歌的创作特点。当然,《毛诗序》的“吟咏情性”仍不脱“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伦理制约。但发展到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则显示了诗人创作对“情”的自由挥洒。钟嵘《诗品序》反对用典:“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以“情”作为诗的根本。袁枚也说:“诗写性情,惟吾所适。”(《随园诗话》)诗论中“志”“情”的分途,遂形成“言志”与“缘情”的对立。“志”一般作为政治礼教之“志”来看待,“情”则作为与政教相对的因人因物而发的私情来看待。张戒《岁寒堂诗话》说:“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咏物,也就是显示情性之作。“所谓性情者,最高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耳。”(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这里的“性情”,虽有所指,但至少可以说明咏物即是吟咏情性一类。同是吟咏情性,也有真伪高低。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根别鸟惊心。”(《春望》)“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哀江头》)“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句句咏物,句句又何尝不是吟咏情性?其襟抱之高,不难想见。而一些苦吟诗人,为诗而造情。其情伪,其诗必不能真挚动人。所以叶燮《原诗》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辩以出,随遇发生,随生而盛。”(张小平)
    相关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