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数目成千累万,就其组成来看,大多数汉字是合体字。合体字是汉字的偏旁与偏旁按照上下、左右、内外等部位组合而成。对联中的“析字”,主要是利用汉字偏旁的分离组合的特点,巧妙地构成语义通达、情景高远的对联。这种“析字”对联,粗略看来,好似一种文字游戏,其实,它是对汉字纯熟而精妙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水平的汉字修养和文学素质,要创作“析字”对联是不可能的。创编“析字”对联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既要把所“析”的“字”贯穿(或暗含)其中,用汉字的分离组合作为表现形式,又要符合对联的要求,而且还要表达深邃的思想内容。优秀的“析字”对联,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古人给我们留下不少佳作,今人也不乏其例。它大多出于名家之手,风流才子用得更多。有些“析字”对联,往往妙趣横生,使人拍案叫绝,艺术性是很高的。 “析字”对联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明析字,一种是暗析字。 一、明析字 就是利用汉字偏旁明显地分离组合而形成的字。所“析”的“字”(每联一个或几个字)在对联中同时都出现。明析字比较常用常见,它又可分为先分后合、先合后分、又分又合等方式。 1.先分后合 汉字字形偏旁先分离,并各自独立成字,然后,由字形偏旁再组合成一个字。 由一个字分合的,例如: ⑴电影《三笑》中,有一副对联是用来表现唐伯虎敏捷才思的: 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上联“十口心”合为“思”,“思”字又三次出现,意在强调。下联“八目尚”合为“賞”(简体作“赏”),“赏”字也三次出现,意在突出。对联上下一气,文意通畅。 ⑵以前,曾有人将“戏文”两字写成一副对联: 虚弄干戈原是戯; 上联“虚”与“戈”组合成“戯”(简体为“戏”)。下联“又”加一点组合成“文”。联语在析字中解说了“戏文”,对诗工整,一气呵成,令人难忘。 ⑶明初文人吴文泰,曾与友人作过一副析字巧对: 四口兴工造噐成,口多工少; 上联四个“口”与一个“工”,组合成“噐”(同“器”)。下联两个“人”与一个“木”组合成“來”(简体为“来”)。再就每个字的特点,加以解说,形象突出,印象深刻。 ⑷一九四三年薛觉先的剧团排演《乔小姐三气周瑜》,剧中需用一联,就以“薛觉先征联”为题发出启事: 上联为: 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 剧中征用的下联是: 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 上联“乔”和“女”组合为“娇”,后五个字又是同偏旁(月字旁)。下联“止”和“戈”组合为“武”。后五个字也是同偏旁(金字旁)。联语严守平仄,对仗工整,可谓绝妙。 由几个字分合的,例如: ⑸晚清翰林刘尔炘,喜爱对联。友人曾撰上联求对: 此木为柴山山出; 刘尔炘神妙地对了下联: 因火成烟夕夕多。 上联“此”和“木”相加为“柴”,“山”和“山”重叠为“出”。下联“因”和“火”相并为“烟”,“夕”和“夕”相叠为“多”。这副对联,每联所析的字都是两次先分后合,几乎字字相连,意义相关,对诗工稳,颇不易得。 ⑹清代贵州诗人周起渭游昆明筇竹寺,他等了好久,寺僧才归来。于是他吟道: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維羅汉; 寺僧对曰: 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大小尖峰。 上联“竹”和“寺”组成“等”,“双手”也可以组成“拜”,“四”和“維”组成“羅”(简体为“罗”)。三次组字,语意通达。下联“木”和“门”组成“闲”,“两山”可以组成“出”,“大”和“小”组成“尖”。这也是三次组字,文通字顺。对联切人合事,十分精妙。 ⑺传说,有一位相国小姐,立志嫁一个才子。她出联选夫: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有位姓林的书生上京应试,看见上联,便对了下联: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上联“寸”和“土”组成“寺”,“寺”和“言”又组成“诗”。“月”是“明”拆开的一半。“明月送僧归古寺”又引用了一句唐诗,最后还用了第一组合的“寺”字作押尾。下联“双木”可以组成“林”,“林”和“示”又组成“禁”,“斤”是“斧”拆开的下半,“斧斤以时入山林”一句出于《孟子》,最后也用第一个组合的“林”字作押尾。这副析字联,顶针层递,又用古语,难度较大,这可算得绝对了。 2.先合后分 汉字字形偏旁先组合成一个字,然后,再分离偏旁,又各自独立成字。 由一个字合分的,例如: ⑻清代史致俨,九岁参加县试。县令出一联考他: 閒看门中月; 史致俨口应道: 思耕心上田。 上联“閒”(简体为“闲”)拆成“門”(简体为“门”)和“月”。下联“思”拆成“心”和“田”。联语中述宾配搭精当,意通语顺。 ⑼秦少游与苏东坡外出郊游,见乡间小路上有一个用三块小石垒起的“磊桥”。东坡踢了一脚,吟道: 踏破磊桥三个石; 秦少游答不出下联,回家告诉妻子苏小妹。小妹在一张纸片上写了个“出”字,用剪刀剪成两段。少游大悟,对出: 剪断出字两重山。 上联“磊”字拆为三个“石”字,下联“出”字拆为两个“山”字。苏氏兄妹真是才华出众。 由几个字合分的,例如: ⑽西湖天竺顶有座茅草搭成的庵寺,叫“竺仙庵”。庵边有一个泉眼,泉水清冽。庵中二人,经常用泉水煮茶品尝。有一对联悬于庵门: 品泉茶三口白水; 上联“品”可以拆成“三口”,“泉”拆成“白水”。下联“竺”可以拆成“二个”,“仙”拆成“山人”。这副对联从拆字中点出“物”与“人”,切人切事,符合情景。 ⑾明代文学家蒋焘,幼时聪慧。他父亲的朋友出联曰: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蒋焘见他们正在吃瓜,便对出了下联: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上联“冻”可以拆为“东”与“两个点”,“洒”可以拆为“西”与“三个点”。下联“切”拆为“七”与“刀”,“分”拆为“八”与“刀”。对联拆字巧妙,符合事实,有情有景。 ⑿浙东慈溪县,原县城有东西二街,并有东西二庙。东庙祀奉三国时东吴的中书令阚泽,西庙祀奉唐朝宰相房琯。有人据此写了上联: 东庙阚,西庙房,东西两庙,门户相对,方敢并坐; 以后,有人对了下联: 南京河,北京城,南北双城,水土并分,可成霸业。 上联“阚”拆开是“门”和“敢”,“房”拆开是“户”和“方”。再用拆开的字组成语义:“门户相当,方敢并坐”,既写实况,并暗含了两个姓氏,又描绘了阚房二公在各自庙内遥遥对坐的情景。下联“河”可拆为“水”和“可”,指秦淮河。“城”可拆为“土”和“成”,指紫禁城。“河”和“城”拆开组合,便成了“水土并分,可成霸业”。下联对得也很绝妙。 3.又分又合 汉字字形偏旁分离,各自独立成字;偏旁组合,又成另一个字。这种分离组合是互相交错的。例如: ⒀窃国大盗袁世凯复辟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讨袁征联”中,拟定了上联: 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 有个船夫应征对道: 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上联从“園”(简化为“园”)字中,把“袁”提出来,再把“或”换进去,就成为“國”(简体为“国”)。其意为:打倒袁世凯,还我共和国。下联从“道”字中取出“首”,加进“余”,则成“途”。其意为:描绘了袁世凯处于穷途末路的凄凉心境。 ⒁据说,八国联军侵华时,其中有一个国家的代表,趾高气扬,夸耀吹嘘,拟一上联: 骑奇马,张长弓,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能戰; 中国人非常气愤,针锋相对地对了下联: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左,合手并拿。 上联“骑”拆为“奇”和“马”,“张”拆为“长”和“弓”,“琵琶琴瑟”上面可分出八个“王”,“單”和“戈”组成“戰”。其意为称王称霸,不可一世。下联“伪”拆为“为”和“人”,“袭”拆为“龙”和“衣”,“魑魅魍魉”左边可以分出四个“鬼”,“合”和“手”组成“拿”。其意为对侵略者这些魔鬼恨入骨髓,要坚决消灭它们。 ⒂国民党统治时期,饥饿、内战、迫害,民不聊生。有位教授书一副对联: 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 上联“欠”和“食”组合为“饮”,又把“泉”分为“白”和“水”。下联“无”和“才”可以组成“抚”,又把“墨”分为“黑”和“土”。这副对联有力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罪恶。 二、暗析字 就是利用汉字偏旁暗中的分离组合而形成的字。所“析”的“字”(每联一个字),在对联中往往出现分离的字,暗中组合的字不出现,它需要通过会意的方法才能明白。例如: ⒃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枝山,与友在庙堂内论文。一个乞丐在窗下翻着破棉絮捉虱子。祝枝山曰: 君在堂上邀双月; 乞丐对曰: 我于窗下捉半風。 上联“双月”即“朋”字。下联“半風”(简体为“风”)即“虱”字。对联符合暗析字的特点,又显出各人的身份。 ⒄清代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他胸无点墨,又贪赃受贿,录取不才。落第生员愤然在考场门口题了一匾一对。 匾额:口大欺天 匾额“口”和“天”组合成“吴”。上联“少”和“目”组合成“省”。下联“欠”和“金”组合成“钦”。这匾和对联巧妙地暗含了“吴省钦”的名字,并且组成了语句,绝妙地讽刺了这位“直隶学政”。切人切事,极为自然。 ⒅广东梁鼎芬任湖北汉阳府太守时,苛捐杂税繁多,人民恨之入骨。有人拟了对联。 横额:梁上君子 横额借用其姓,套用了成语。点明了“梁”。上联“目”和“两片”可以组合为“鼎”。下联“廿头割断”是“卄”,“八”和“刀”组合为“分”。“卄”和“分”又组合成“芬”。横额和对联暗含了“梁鼎芬”的名字,在联语析字中,对此人深恶痛绝。 有时候,暗析字中偏旁分离的字和组合的字,在对联中都不出现,必须通过会意的方法猜出暗析的字,这就是猜字谜语对联。例如: ⒆纪晓岚曾作了这样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也非野兽; 上联是一个“猜”字。下联是一“谜”字。合起来是一个文娱节目:猜谜。联语构思巧妙,暗析新颖。 作者:王中安 原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终校版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