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马嘉樑
2015-10-04 | 阅:  转:  |  分享 
  
马嘉梁马嘉梁,男,回族,1954年生,南京市人,本科学历,经济师,苏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第十一届省人大代表。作为一位蜚声商界的创业企业
家,14年来,马嘉梁凭借过人的勤奋加天分,带领苏果团队创造了本土零售业迅速崛起的神话。2008年,苏果CEO马嘉梁被授予“中国商业
服务业改革开放30周年功勋企业家”;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7月,时任江苏省果品公司总经理的马嘉梁创办了苏果超
市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苏果人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凭借创新、变革及卓越的企业文化,实现了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收获了累累硕果。
截至2009年,苏果年销售规模超330亿,网点总数突破1852家,成为跨省份、多业态、多网点的大型连锁超市企业,连续11年稳居江苏
省连锁超市企业第一的位置,并跻身中国快速消费品零售企业前四强,苏果品牌价值跃升至60.34亿元,以骄人业绩成为中国本土零售业的“排
头兵”。苏果作为本土零售企业,在短短14年的创业实践过程中,迅速做强、做大,充分证明苏果人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适应本土国情、富
于地方特色的民族连锁业发展之路,充分展现了掌舵人马嘉梁在中国零售业创新实践上的突出贡献。做过保管员、业务员、采购员、批发部经理、大
型国企总经理等职务的马嘉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了职业经理人的道路。由苏果创始人成为苏果CEO的马嘉樑自始至终坚持一条信念:要么不干
,要干就干第一,尽最大的能力把每一件事办好。在这种坚忍不拔的信念引导下,马嘉樑把一个只有700万元资产的国有企业,带入了年销售额达
上百亿的股份制公司的新天地,成为江苏省第一大连锁企业的掌门人。没到过南京的人,都向往秦淮河、中山陵、雨花台,可到了南京才发现,六朝
古都最多的“风景”却是星罗棋布的苏果超市。作为中国连锁超市行业领军人物,苏果首席执行官马嘉樑不仅创办并做强做大了苏果,而且用一腔热
血书写了中国商界传奇: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0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苏果以35.51亿元名列第212位,名次比上
年跃升了52位,品牌价值猛增10亿元以上,创下历史最高增幅。“十一”黄金周期间,苏果CEO马嘉樑正在琳琅满目的苏果卖场里忙碌着。
这时,他收到了一名员工发来的短信:“马总,我就不祝您十一快乐了,因为您根本就没有节假日……”看完短信,这位硬汉不禁心头一热,的确,
马嘉樑驰骋商场37年,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扑在了苏果。铁骨硬汉不言败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反映人的
内心世界,这话印证在马嘉樑身上一点都不假。初识马嘉樑的人,一定会从他沉着、坚毅的眼睛里读出他的性格。马嘉樑姓马属马,马嘉樑称自己是
“耐驮的马”;同时他认为自己更像一头“犟驴”,骨子里有一股犟脾气:“我生于1954年,父亲是民族资本家,学生时代正赶上文革,由于家
庭出身不好,一个个机遇都和我擦肩而过。那时由于这一缘故,不少年轻人因此沉沦。但我犟,不愿向命运低头,总觉得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了就会
得第一。正是靠这永不言败的犟脾气,我才一步步走到今天”。1971年,初中毕业的马嘉樑终于赶上最后一次机会,被分配到南京市果品公司,
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头十二年,他先后干过保管员、采购员、车站码头调运员、物价员。“刚开始什么都不懂,阿拉伯数字都写不好,算盘
也不会打,工作始终跟不上师傅的节奏。”马嘉樑回忆道。尽管工作不是他能选择的,但在每一个岗位上都用心地去学、踏实地去做,硬是凭着一股
顽强的毅力,赢得了师傅们的认可。1983年到1990年,可以说是马嘉樑事业上的爬坡期。1983年,他被调到采购部门工作。那年,南京
市场桂圆干热销,此时正赶上经营权下放,马嘉樑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冒着36摄氏度的高温南下福建,先后跋山涉水走了15个县市,采购桂圆
干9万斤,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赞许,年底被提拔为业务科副科长;因为工作出色,1984年调干果批发部负责业务;1985年3月,30岁的马
嘉樑接任干果批发部一把手,当时年销售达750万,到1990年调任公司副总时销售已超过一个亿。勇立潮头搏激流就在马嘉樑事业如日中天的
时候,有个人打起了他的主意,她就是省果品公司总经理王瑞华。省果品是省供销社的下属单位,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一无办公设施,二无仓库营业
场所,十来个人年销售达到700万元也算尽心尽力了。王总深知企业要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于是她到处物色经营人才,精明强干的马嘉樑自然
进入了这位“老商业”的视野。此后八个月,她踏破门槛,说破嘴皮,终于在1991年8月把马嘉樑从南京市供销社挖了过来。马嘉樑不负众望,
凭着多年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不可多得的商业天赋,在他主持业务工作期间,省果品公司销售和盈利有了质的飞跃:1991年实现销售1670
万,之后几年是6700万、1.75亿、2.5亿,到1996年底,公司销售已从1990年的750万冲到3.7亿。但马嘉樑丝毫不敢懈怠
,他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的全面放开,各类经营业态正猛烈地冲击传统的国营批发体制,守住批发过日子,再过三年没有问题,但企业要想取得更
大发展,必须发挥自身食品批发的优势涉足零售业,而零售业态最具有生命力和能够长远发展的是连锁超市,于是1996年7月苏果超市有限公司
正式成立,8月28日南京第一家超市在北祖师庵诞生,虽然只有130平米,但毕竟是苏果由批发转向零售、发展连锁经营的新尝试。初创苏果,
马嘉樑和他的团队根本不知道路怎么走,更不可能想象会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为了取经,他们南下广东、东进上海,引入现代营销理念,调整经营
策略,找准自己生存发展空间。由于假货一度充斥市场,消费者对假货深恶痛绝,马嘉樑毅然高举“苏果无假货,件件请放心”的大旗,以真情、真
货、真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1996年,他们在批发达到3.7亿元的基础上,六家连锁超市当年便创造了650万元的业绩。1997年
1月22日,作为苏果超市形象工程的汉中西路店开业,并创下一天营业额36万元的好成绩。一夜之间“苏果超市”成了南京市民茶余饭后的热门
话题,当它的竞争对手还没弄清“苏果”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它已经像磁铁一样把消费者吸引到自己身边,而且店开到哪里就火爆到哪里。此后,苏
果超市一路快马加鞭,走上超常规发展之路,这当然得益于马嘉樑对苏果发展的清醒认识:“连锁超市作为创利水平很低的业态,盈利的关键在于低
成本运作和大规模经营,所以苏果要先做大再做强。”如何尽快做大?马嘉樑的第一妙招就是在农村开设特许加盟店。作为省供销社系统企业,全省
县以下供销社一大批门店与苏果有常年业务关系,这些企业信誉良好、有稳定的顾客群,双方优势互补,市场潜力无限。于是,马嘉樑积极稳妥地启
动了苏果经营网点由中心城市向县以下乡镇发展的战略。1998年4月,苏果第一家加盟店在南京市溧水县开业。到2007年底,苏果的加盟店
已达到1100多家,经营区域覆盖苏、皖、鲁、豫等六个省份。这些加盟企业凭借苏果巨大的品牌效应,销售、效益成倍增长,真正实现了双赢。
马嘉樑的第二妙招则是区域战略。1998年底,苏果在原有开设多家食品超市的基础上,率先在南京推出了便利店。每家便利店的店面虽然只有1
00平方米,但24小时营业,能为消费者提供20多种免费服务,备受市民欢迎。2000年,苏果又尝试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超市(社区店
、平价店),此类店的面积达到3000—7000平方米左右,共有万余种商品,可充分满足社区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便利店、标准超市、综合
超市三种不同业态的连锁店,各具特色的商品结构、经营时间和服务功能互补,形成大、中、小相辅相成,高度密集,全方位、立体式的连锁经营网
络。正是靠这样胜人一筹的经营战略,消费者充分享受到了“苏果就在身边”的便利和服务,苏果也顺理成章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没有股份的CE
O2002年,改变苏果的东西很多,急于扩张而又缺乏资金的苏果走到了十字路口。当时苏果的最大股东正面临严重亏损和偿还银行贷款的困境,
如果将苏果股份对外出让,无论是对原大股东还是对苏果来说,都是一条出路。当年9月9日,在南京古南都大酒店,香港华润取得了苏果39.2
5%的股份。股本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改变了苏果的性质,马嘉樑也完成了一个国有企业总经理到首席执行官的角色转变,并继续带领全体苏果人倾
心打造崭新业态。9月10日,改变性质后的苏果开出第一家新型社区店。事后,马嘉樑感慨万千:这家店真是用眼泪写出来的创新!与苏果合作是
让华润人看中了苏果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创新意识。华润也给了马嘉樑和他带领的团队以充分的信任,至今华润没有派一名人员进驻苏果,包括财务
总监。然而,人们并不清楚,在由马嘉樑一手做大的苏果超市有限公司里,作为CEO他竟没有一分钱股份,这在中国大型连锁企业中也是极为罕见
的。“这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马嘉樑很坦然:“尽管我不拥有苏果的股份,由于我深爱着苏果,并不影响我对苏果的倾心付出。”谱写民族商
业神话2004年,南京进入超市贴身肉搏时代:麦德龙、沃尔玛、易初莲花、诺玛特、欧尚,短短一年内,外资大卖场纷纷杀入南京。尽管当时离
12月11日全面对外资开放的“大限”还有四个多月,但欧尚、诺玛特、百佳等十几家洋卖场已经提前发力。有人预测,未来南京零售业市场外资
将达到40%以上的份额,本土商业面临重大威胁,超市零售业除了苏果几乎没有任何能抵抗的力量。在一片“狼来了”的叫喊声中,马嘉樑显得异
常冷静,在他眼里,可怕的不是外资,而是外资压境下的军心涣散。当年8月份,马嘉樑直面媒体,公开表明苏果的应对策略:对外资卖场实行“蜂
窝状”包围,“无论沃尔玛的鸡蛋价格多低,我们都要比它低一角钱”,“只要我马嘉樑在苏果,还在这个位置上一天,南京市场我是寸土不让!”
对于马嘉樑这样的血性表露,业内人士评价:马嘉樑已经把自己陷入了一场意义重大的民族商业战争的漩涡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嘉樑和他的
苏果已经成为民族商业与外资抗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苏果总部当时挂的一幅战略指挥图上清晰地显示,十个明显的“蜂窝”围绕着各大卖场分布着
。其中围绕家乐福和易初莲花的就有苏果娄子巷店、中山北路店、圣淘沙店、北祖师庵店、热河南路店以及金陵小区和泰山新村店。这些“蜂窝”军
团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对手的营销策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当初为了抢占南京有限的市场资源,造成轰动效应,刚进入南京的欧尚不惜采取千
种商品亏本销售等手段展开竞争,对本土超市施压。为了迎战欧尚,苏果同时组织周边72家大小卖场参与降价促销,有效地遏制了欧尚的竞争势头
。当年有一组数据印证了马嘉樑“蜂窝战术”取得的战绩:清凉门区域的门店首轮“围剿”销售增长30%,苏果307家原有老门店实现同比增长
22%,所有门店销售总额比同期增长了42%。近年来,一批外资卖场先后败走南京市场,不少“大佬”当初进入南京时放言要开出二店、三店,
但至今仍未实现,部分在南京苦撑的外来超市,业绩也不太理想。不少洋超市老总背地里感叹:南京市场不好玩!恰恰在这风云变幻的商战中,马嘉
樑运用多业态组合谋略、围棋竞争策略、梯度推进战略和区域集中战略,迅速让苏果在市场上做大做强,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商业具有自身特点、符合
当地实际、贴近百姓生活的连锁发展之路,取得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成为集批发、配送、物流、加工、零售于一体的大型连锁企业。多年来,
马嘉樑不仅一手创办了的苏果,而且用一腔热血书写了中国商界传奇:目前,苏果门店总数已达1758家,网点覆盖苏、皖、鲁、豫、鄂、冀等六个省份,2007年实现销售规模达到263.8亿元,继续名列中国连锁业前十强,位居超市行业第四名,并跻身中国500强企业第176强,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扶持的15个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最近,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0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苏果以35.51亿元名列第212位,名次比上年跃升了52位,品牌价值猛增10亿元以上,创下历史最高增幅。遨游在中国商海的马嘉樑,凭借着团体的精诚合作和个人的足智多谋,使苏果的发展进入佳境。
献花(0)
+1
(本文系钰昕201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