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花源雜劇

 崆峒樵隐 2015-10-04

桃花源雜劇


    作者:佚名 来源:曲海總目提要 阅读: 291 更新:2008年05月23日

    尤侗?西堂樂府之一。演晉陶潛去官。王弘送酒。廬山結社。後歸桃花源仙去。按潛去官彭澤。重陽節王弘遣白衣送酒。及至廬山參慧遠皆實事。惟入桃花源一折。則以陶集中有桃花源記一篇。故即借此爲歸結。亦非無因也。

    考潛本傳云。陶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晉大司馬侃之曾孫。少懷高尙。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以爲實錄。初爲建威將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爲三徑之資。執事者聞之。以爲彭澤令。劇云家叔見采爲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鄕里小兒耶。解印去官。乃賦歸去來辭。劇中即櫽括本文爲曲。及宋受禪。自以晉世宰輔之後。恥復屈身異代。居潯陽柴桑。與周續之、劉遺民並不應辟命。號潯陽三隱。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淸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畜素琴一張。絃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扣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聲。常往來廬山。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以行。時遠法師與諸賢結蓮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飮則往。許之。遂造焉。忽攢眉而去。宋元嘉四年卒。世號靖節先生。

    廣輿記。陶淵明、字元亮。入宋名潛。爲彭澤令八十日。郡督郵至。吏白束帶見之。潛曰。豈爲五斗米折腰。即解印去。自號五柳先生。謚靖節徵士。據此。五柳先生傳。當作在入宋改名後。故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又云。五柳館在南康府城西栗里。即淵明故宅。

    南康府志。陸脩靜故居。注云。宋爲太虛觀。夢溪筆談云。觀中脩竹。陸居士手植。出苦笋而味反甘。王逸少建歸宗寺。造鹽虀而味反淡。山中佳物也。劇中皆引作精舍中淵明下酒物。以人地相近。牽合點綴耳。又廬山府城南。山之陰也。刺史王弘欲識淵明。不能致。乃令淵明故人龐通之。招飮山下。時淵明有脚疾。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至。刺史微服以從。遂歡然共酌。劇中但言二子舁輿。不及一門生。門生名本不著于諸書。
    續晉春秋。潛九日無酒。宅中菊開。摘盈把坐其側。悵望久之。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便酌醉歸。

    集中九日詩云。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露凄暄風息。氣徹天?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酒能祛百慮。菊爲制頽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閑謠。緬焉結深情。棲遲固多誤。淹留豈無成。

    慧遠法師。賈氏子。雁門人。初從沙門釋道安參學。後杖錫廬山。建東林寺。遠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遠建刹在永師舍東。故號東林。與劉遺民、雷次宗、竺道生、宗炳等十八人。結白蓮社。惟淵明至。則許飮酒。謝靈運求入社。以心雜不許。詳見蓮社高賢傳。

    虎溪橋。廬山東林寺前。遠送客。至橋則止。過溪虎即嘯。三笑亭。在東林寺前。遠足跡未嘗過虎溪。一日送陶潛、陸脩靜。不覺已過溪上。三君大笑而別。後人於此建亭。並見地輿諸書。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劉裕以其不屈。旌其號曰遺民。一云劉麟之、字遺民、一字子驥。即搜神記中劉子驥也。

    桃花源記。詳載武陵春劇內。原注云。漁人姓黄。名道眞。劇中不詳姓名。劇中全以歸去來辭。櫽括爲首齣。以白衣送酒。合弘令龐通之招潛共飮山下爲第二齣。以入廬山參慧遠師。師送過溪三笑爲第三齣。以潛造生壙自祭。及周續之、劉麟之之徒。皆來祭弔送葬爲第四齣。以潛入桃花源成仙爲結案云。潛自祭文見本集。劇幷隱括爲曲。

    按潛所著後搜神記。多載神仙事。作者因此謂潛參遠師後。悟道得成仙也。後列仙傳中。亦載淵明名。新城王士禎題此劇云。今朝識得廬山面、蓮社花源一逕通。正作者之意也。王維十八歲作桃源行曰。漁舟逐水愛山村。兩岸桃花夾去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靑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鷄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埽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鄕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峯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靑溪幾曲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相关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