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王石与田朴珺订婚宴的照片曝光,这场喧嚣了多时的恋情差不多算尘埃落定。只是与“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种结局相比,网友对于两人,更多的是困惑:为什么王石最后选择了她?田朴珺究竟何德何能? 年过六旬的王石,也许不能如“小鲜肉”们那样,引起女人们的尖叫,但他依然是最能激起异性征服欲的男人之一。著名房企董事会主席这一身份,只是为他各种光辉打了个底,而真正让他从诸多房地产商中脱颖而出的是,他身体力行地不断输出新的生活理念,并且在后半段人生里,不像大多数人那般习惯找各种借口让自己妥协。2003年,52岁的他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登顶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此后四年,他将七大洲的最高峰一一征服,而在这之前,医生曾预言他的后半生都将在轮椅上度过。 在路上的人,年龄从来不是负担,王石的那种生机勃勃,甚至比他金光闪闪的财富,更能吸引有志者,很难想象谁会最后陪在他身边,最终登场的田朴珺,显然不符合大众的预设。 这姑娘虽然生得鲜活,却非天人之姿,被“人肉”出来的一些照片更是袒胸露乳,年轻的脸上,尽现蓬勃的野心。在风口浪尖上,她依旧不知收敛,一篇关于“闺蜜陈”的文章,更引起八方热议,在不大相信异性友谊的社会里,人们基本上将异性闺蜜等同于“备胎”。 多少年来,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女人。张扬、高调、野心勃勃,人群里你总能听到她的声音,她似乎无处不在。我们喜欢的,是那种善于隐藏自己的女人,如墙角数枝梅,悄然吐芬芳,这样的女性,才有一种中国式的性感。我的一个朋友曾说:“我不关心空穴来风的小三传闻,我只是不喜欢田朴珺的吃相。”这所谓吃相,指的应该是她不像另外一些女人那样,懂得藏着掖着。 可是她为什么要藏着掖着呢?觊觎豪门的人才需要藏着掖着,要看对方脸色,屏息静气,减少曝光,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洗白”,直至成为一个低眉婉约的阔太太。田朴珺如此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也许,恰恰能证明,她与王石的感情,是两个同道者的携手。 田朴珺最初的身份是演员,后来转作商人,如果我们不对她做有罪推断,认为她进长江商学院就是为了“傍大款”,那就得承认这姑娘挺能蹦跶,挺爱学习。在她的专栏与访谈中,她总能援引细节,欣赏和称赞别人的可贵之处,即便是那篇最为人诟病的“男闺蜜”,也传达出陈可辛一丝不苟的品质,可惜这一点,完全被激动的人们忽略,仅专注于“闺蜜情”。 田朴珺一直不吝于表达她对王石的崇拜,说起王石教会她的那些事儿如数家珍,比如要跟合作伙伴坦诚表达态度,不要总让自己处于吃亏状态。如果想长期和一个人做生意,就必须有一个良性循环,必须学会说“不”。田朴珺按照他的建议而行,果然效果良好。她同时也不忘“显摆”自己吸引王石的原因,如王石虽然能够坦诚面对合作伙伴,却没有勇气去商场退换一件买下后发现不合适的东西,田朴珺三下五除二帮他搞定,让王石大赞“太利索了”。 这两个人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老男人对美少女的单方面输出,他们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老爷子,也许只想找一个柔顺婉娈的女人,但王石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与他一起行走在路上,克服种种险阻的姑娘。 而这种品质,长期为人所忽略,我们过去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赞美贤良淑德,长此以往,成了“颜值崇拜者”,将美貌视为一种“政治正确”,反倒很少去真诚地肯定一个女人的能力——请注意,这里能力并不等同于成功。 这一点,在美国的石康深有体会。此人去美国之后,在那花花世界里意乱情迷,经常发布一些有“急性突发性精神障碍”之嫌的言论,从美国蔬菜一直赞美到美国姑娘,最为欠揍的是,他声称到美国之后就看不上中国姑娘了:“因为在中国,性最实用,当我因种种原因内心焦躁与苦闷,在灯下写作时听她撒个娇就觉得生活有点安慰,而她的相貌与身材多是为了引起我的性欲和保护欲。但到了美国,普通人生活变广阔了,安慰没有用,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我希望有个姑娘跟我一起使用工具建造房子,而不是只在边上给我擦汗叫老公”。 这话自然激起一片义愤,知识女性则讽刺石康自己遇人不淑,但是,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中国式的审美,确实更在乎所谓“吃相”与“身段”,而过于讲究身段的人,自然无法跟谁一块使用工具建造房子。 我们更在乎“做人”,没那么在乎“做事”,而田朴珺所标榜的一切,都是能做事的女人的价值观。至于说田朴珺利用王石的人脉,那并不特别,即便朋友之间,都常有这种资源共享。这反过来正说明她不是无所作为的“傻白甜”。“女版王石”之说,也许才是真相。他们是两个相似的人,所以,他们要在一起。 |
|
来自: 昵称15592316 > 《待分类临时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