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重组白蛋白某国企已经拿到药辅的证了,下一步能拿到临床的证就是所有血制品企业的悲剧。采人血和工业发酵比起来真是差太远。其它血液蛋白其实也可以用重组表达的办法来弄,配合现在的估值,我长线不太看好血液制品企业。
反复做t也一样的。不过血制品价格不能上涨的话,可能会制约它的盈利增长。 laoyuan1: 价格40以下可以看看,源于:1.采血成本一直在上升,血制品毛利率已经从上市初的59%跌到49%;2.新产品产生效益还需要2-3年,而唯一可能的爆品-人凝血因子Ⅷ,2-3年后也许莱士已经研究成功复合产品,该产品无任何病毒感染风险,谁还会用有风险的人血制品?3.大股东是看点,外延式扩张值得期待。。。
a.关于价格:翻开过去的5,6年的报道,血制品从来都是说紧缺得不得了,尤其是白蛋白,这次发改委调价白蛋白也上调了5%,但静丙却是下调了50元,接近10%,因为静丙其实没有这么缺。所以能靠供需关系提价的只有白蛋白,但是白蛋白进口的价格很低,国外只有30美金,卖到中国跟国内的价格差不多。国内的最高零售价这次提了之后380元左右(出厂价估计再减30-50)。由于价格合理加上国内供应不足,进口白蛋白的量越来越多,现在已经约50%的量是进口。我们认为如果白蛋白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国家要关掉进口的门不太可能,价格也难有大的提高。反而静丙的价格国外是中国的近一倍,但是国家对静丙的态度从去年9月最高零售价低于实际上海莱仕的出厂价来说,看并没有跟国际价格看齐的打算。并且从血浆行业的相关人士了解到,静丙并不是跟白蛋白一样很缺的东西。总的来说,血制品的价格严格管制,提价很难。
b.需求:白蛋白为什么会越来越紧缺?这么紧缺的东西是国家行政限价造成的生产企业意愿不足造成的?
I.有明显程度的滥用,供不应求有水分,但是又很难纠正过来:中国把白蛋白当营养药滥用,占了白蛋白使用量很大的比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血里提出的蛋白都是精华中的精华,白蛋白是最营养的东西;医生从血制品中提取的丰厚利润刺激医生也喜欢多开白蛋白(跟黑市勾结)。
有专家在2001年起对某医院的白蛋白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与美国适应征标准相比,符合标准的比例仅为20%,这就是说有80%的白蛋白可以避免使用。国际上对此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质疑,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为此WHO已于2000年从基本药物目录中删除了白蛋白,且美国UHC标准也指出“对于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来说,白蛋白不能作为蛋白质的补充来源”。中国白蛋白04-06年左右的时候因为事故原因,曾经有过行业的一个大低潮,用量下降到约一半。这个事实一定程度说明,白蛋白的使用其实没有这么刚性,真正白蛋白的急救的刚性需求现在的产量是能够满足的。国家行政限价的放开只会让白蛋白变“虫草”,让真正需要白蛋白救命的人用不起白蛋白和增加医保负担,不会增加白蛋白的供应量。所以国家没有放开限价的可能,但国家要管住滥用的可能也不大。
II.计划免疫的品种增多,导致疫苗的需求量上升,作为疫苗制剂中稳定剂的白蛋白消耗量增大。
III.供血大省血站的关停:多年前的河南,这两年的贵州,有的企业对于广西是否也会有关停的动作也有担心。卫生部总是提“血浆倍增计划”,但卫生部不是实施血站开设决定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并不愿意背这个黑锅,尤其血站不是当地企业的,都不能贡献当地税收,还要担风险,地方政府开设血站的动力不足。
IV.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献血人员减少。献血者必须是本地户籍,农村空心化对血站采血量的减少明显,现在供血的几乎是留守老人和妇女。
c.未来的供应情况变化:
I: 更多的血站:不仅仅是新建,还有更多的以前没有生产的现有血站会因为大企业的收购等重新活起来。现在的血制品企业中估计有一半都没有实际生产,我看现在各个上市公司都在收购停产或者亏损的血站,这些产能未来都会释放出来。
II:重组的白蛋白在疫苗产品中对人血白蛋白作为稳定剂的替代:就是华北制药的那个项目,量还不大。
III:最大的瓶颈和问题:农村人口收入增加,卖血意愿降低,原料减少,成本上升,价格管制
几乎所有的报告判断血液制品的成长性都是从血站的数目来看,假设现有的血站保持稳定。但我们认为随着中国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城镇化的进程,未来有意愿卖血的人会越来越少,血浆原料来源越来越紧张。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卖血是非常可耻的,只要家里不是穷得差那几百块钱,肯定是不会去卖血的。血制品企业只有通过提高营养费来吸引人卖血,成本越来越高,毛利率净利润率持续走低。
很多报告说中国政府规定的每年每人卖血次数比国外低1/3,如果放开了,血站的采浆量能升很大一截,但是实际上中国的供血者跟国外供血者的体质情况差异太大,中国都是穷人营养不良的人在卖血,能卖到中国极限次数的人体质已经很弱了。真的去血站看看,你会发现卖血的人得体质感觉真的好虚弱。。。
总的来说,就是价格不能提,成本上涨迅速,原料来源枯竭问题会越来越紧张。我看不出这个行业长期的解决办法在哪里,现在相关公司这么高的估值(A股),难以接受。。。。个人理解很多纰漏,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作者:gandapo)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