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该如何回击“道德绑架”?

 每日一篇 2015-10-04

你要说实施“道德绑架”的人有什么恶意——可能真的未必。

他们可能只是蠢。

一方面,关注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并传播之(也就是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那些“八卦”),以及自认为道德水准高于平均是人类天性(德国科隆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夫曼和他的同事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已经通过问卷调查证实了这一点),我们需要通过八卦来把那些缺乏道德、爱占便宜不愿付出的人排斥在自身群体之外,以增强群体的竞争力,以及通过道德水准的自我确认来维持自尊。

但问题在于,你、我、任何人所秉持的“道德”是否就是“正义”,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关于道德的标准,美国知名道德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一书中举了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个人养的狗被车撞死了,于是他把狗吃了;

·一个人在整理东西的时候在床底下发现了一面旧国旗,他把国旗裁成小块当作抹布使用。

吃狗的人和剪国旗当抹布的人在微博上大概会被喷死吧。

但在他的调查中,不同的人群对这两种情形(或类似情形)的道德解释完全不同——受过良好教育,且在个人主义氛围浓厚的美国社会长大的人顶多会认为这不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但谈不上不道德,因为“没有人因此而受到伤害”;但受教育程度不高、在保守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会斩钉截铁地认为这就是“不道德行为”,并且“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应该发生”,当有人向他们强调“没有人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虚构受害者,比如“吃自己的狗的人/剪国旗的人会遭到报应”。

这世界上的确有一些事或多或少是不合时宜的,虽然不会伤害到别人,但会激起一些人的厌恶——上面两个例子很典型,它们分别代表“恶心的行为”和“冒犯的行为”,这两种行为对于激起人类的厌恶情绪特别有效。

有些人被激起厌恶情绪后就直接开喷,而有些人则会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道德绑架者”们显然属于前者,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是直觉性的——他们不假思索地就将某类令他们不爽的行为判定为“不道德”。

你说他们是别有用心吗?我倒觉得他们是懒得思考,或是被教育成拒绝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直接就遵从于自己的情绪——在西方社会他们属于低学历者和保守派,但在东方他们大概就属于大多数了。

在天津爆炸事故、汶川地震这种灾难时刻,爬上微博,你会发现你被“道德帝”包围了,这个时候你发条参加生日趴的微博都会被认为是“不道德”。

由于东方的儒家哲学一向有所谓“克己复礼”的传统,以及数十年的集体生活的约束,不尊重、轻视,甚至是否定个人存在的价值,大多数人(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思想趋于保守,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此外,我们更需要明白“道德绑架”并不是利他行为——“道德绑架”的主体或许有过实质性的利他行为,或许没有,但即便有利他行为,也不能以此作为约束他人的行为准则——事实上这是种“以己度人”的行为,是典型的“投射偏差”(指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是缺乏共情能力(即“同理心”,体验他人的思维与情感的能力)的表现。

根据心理学界普遍接受的“共情-利他”假说(人类之所以能无私地做出有利他人的行为,是因为首先拥有体验他人的思维与情感的能力,所谓“感同身受”),我其实很难相信实施“道德绑架”的人在危难关头能有什么实质性的利他行为——如果只是在微博上点几根蜡烛,那也未免太廉价了。

来,跟我重复一遍——道德只可律己,不宜律人。

至于要怎么应对“道德绑架”——送你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除了尖锐冲突,大概就只有互相不理睬一条路了。

罗德尼·金在1992年就曾强忍住泪水质问美国民众:“我们能好好相处吗?”(洛杉矶种族大骚乱)

很可惜,答案是:

“不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