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镇西:什么是好课堂?

 凡人sypls 2015-10-04

什么是好课堂?

琳琅满目的“教法”以及各式各样的“技巧”好似狂风扑来,让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上好课堂了!

什么是好教育?

眼花缭乱的“理念”以及花样翻新的“模式”如同雾霾包围,让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搞教育了!

于是,返璞归真、回到起点,成了越来越多清醒教育者的呼唤。

今天的假日荐书中,小编向您推荐李镇西老师的新书《教育为谁》,一起来聆听这位清醒教育者眼中的好课堂、好教育吧!


好课堂=有趣+有效

圝圝已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好课堂”的标准或特征——这个“原则”,那个“维度”,还有各种“性”(比如“生成性”、“互动性”之类)等等,这些概况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

圝圝但我想根据我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无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有趣的课,学生课下盼着再听

有趣,就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

如何才能达到“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语言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有效的课,要让学生讲给他人听

有效,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们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

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多年来我们把这个常识给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却什么都没记住。

近年来不少学校的老师遵循了这个常识,并利用了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当然就提升了。“有效”当然不只是指成绩提升,但这是一个最重要也最直观的指标。


好教育=有意义+有意思

顺着“好课堂”的标准,我认为,所谓“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传给学生真善美,才是有意义的课

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与要拓宽的海洋般开阔的胸襟和视野。

情趣,浪漫,好玩儿……才是有意思的课


有意思,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说的:情趣,浪漫,好玩儿,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或是教室里老师讲的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



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缺一不可



这当然是形象的说法,其实我要表达的观点并不新鲜,无非就是“寓教于乐”。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有“意义”,那教育便成了空洞乏味的说教;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有“意思”,那教育便成了浅薄低俗的娱乐。而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才是完整而完美的教育。

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教育的意图隐蔽得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