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中窥宋第八章赵 普之名相之首

 无为洪建国 2015-10-05
     管中窥宋第八章赵  普之名相之首

      人言北宋多名相,南宋多名将。而在北宋名相之中,首推赵普,他曾追随两代帝王,三次拜相,封爵直至韩王,可以说有宋一代,尊荣无人可比。
      赵普于宋,功莫大焉。
      赵普一生有哪些功劳呢,我们举其大略:策划陈桥兵变,拥戴赵匡胤称帝;献策“杯酒释兵权”,彻底改变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定下先南后北国策,使宋朝在短短二十余年即一统天下;投靠赵光义,提出“金匮预盟”,确立太宗登基的正统性;排挤卢多逊,打击赵廷美,帮助赵光义消除继承隐患……
      赵普一生,对于宋太祖、宋太宗个人也好,朝廷也好,都有不世之功。不过,对于赵普,历来也有不一样的评价。有人说赵普功在社稷,有人说不过是夺权谋私,有人说赵普彻底消除了武将横行的局面,也有人说他是造成两宋国力衰弱的始作俑者。
     名相耶?贤相耶?权相耶?
     功过是非,我试为评说。


     为什么赵普受到皇帝如此的厚赏?其中,有公有私。
     赵普很早就追随赵匡胤。早在赵匡胤从军之前,其母杜夫人就请来赵普为赵匡胤讲习学业,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在周世宗攻打清流关之时,作为门门客兼老友的赵普前来投奔赵匡胤,并献策奔袭至后唐皇甫晖军后,先夺取凃州,断绝后唐军后路,再和周军前后夹击。这一个计策非常大胆,也极为冒险。赵匡胤却毅然选择了相信赵普,并在清流关一战中确立了自己在周军中三巨头的地位,执掌后周最为精锐的禁军。
     而在四年之后,赵普一手策划了“陈桥兵变”,是拥戴赵匡胤称帝的第一功臣。
     历史上,整个陈桥兵变中,赵匡胤仿佛是在众人的一片吵嚷中,被逼披上黄袍,显得很无奈的。其实不然,从前文我们分析赵匡胤兵变的“三步走”的情况看,早有预谋,是精心策划的一场政变。而在整个兵变过程中,冲在前台的是所谓“十大元帅”,但他们不过是冲锋陷阵的武将,讲到运筹帷幄,只有靠赵普。而在《宋史》中,是把这份首功,算在宋太宗的名下,其实当时赵光义仅仅21岁,从军不久,官职卑微,在军队中谈不上什么威信,更不是什么独当一面的大将,这样写不过是为宋太宗夺位做好铺垫而已。真正的功臣,是赵普。
     可是,在宋太祖取得帝位之后,大家都封官加爵,而赵普却只担任了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普通官职。为什么?
     赵匡胤夺位之初,朝中尚有大量后周官员在徘徊观望,淮南的李重进、潞州的李筠都是后周的死党,而宰相王溥、范质德高望重,不能轻易拿下。赵普则长年在幕后,实际官职不高,资历尚欠。于是赵匡胤让王、范二人继续为相,赵普参与军政,在五年年之后,根基渐渐稳固,就明升暗降,陆续罢免王溥、范质,而赵普也在从征二李之后,被封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逐渐成为朝中大权实际的掌控者。在964年,赵匡胤即位的第五年,赵普拜相。


     在之后的十多年中,赵普为赵匡胤屡献奇谋。比如众所周知的“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消除武将割据隐患;“先南后北”,平定后蜀、后唐为先,收复燕云十六州,打击辽国为后等等,为大宋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就是这样的赵普,在赵匡胤的晚年,却几次被贬黜,君臣关系由如鱼得水而变得非常恶劣。为什么?
     从《宋史》上看,赵普失宠的起因是在开宝六年(973)到赵普家,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只好坦白说明,这是吴越王送来的。宋太祖说,大概吴越王认为国家大事全由你决断,所以给你送金子吧。赵匡胤口中虽说受之无妨,内心极为不满。从杯酒释兵权看,赵匡胤为人虽然宽容,但决不允许有人染指他皇帝的权威,甚至取代他成为朝廷的化身。随后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不久之后又发现赵普子赵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赵匡胤立即命令两人分开。尤其是赵普的死对头翰林学士卢多逊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的官员,简直更是犯了欺君大罪了。于是宋太祖设副相分化赵普权力,不久赵普罢相,被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总的来说,《宋史》认为赵普的失宠,是由于赵普本人公忠其表、谋私其内。一位宰相,因为贪财好利而被贬?其实不然。
     在《宋史》中,在各家野史中,都有赵普贪财好利的记载。这一点不用辩驳。
     比较有名的是这个故事。赵普在洛阳大兴土木,建造府邸。从外门看都是柴草木头架子,很寒酸,可是走近府内,却尽是亭台楼阁,轩昂壮丽。在大厅上有一排十张椅子,样式都很古朴,很贵重。宋太祖到洛阳视察,特意去赵普家看看,一开始看到柴门,很高兴,后来走到正堂和后院,就嘲笑说:“此老子终是不纯。”就是说这老小子,这么不厚道。当时河南府每年都要上朝廷进贡一些上等的木料,有时候朝廷里得不到那么多,于是朝廷派人调查,发现是赵普家建府邸挪用了,宋太祖特地下道圣旨,等赵普家完工之后再按旧例进贡。从中可以看出,赵匡胤早就知道赵普品行,而且并不以为忤。
     何况赵普是否真的是贪财好利,也未可知。我们翻看《史记》,关于萧何有这样一个故事,刘邦在外和项羽作战,萧何在关中整顿军政。有人就进言,说大王在外作战,经常失败,关中百姓颇有怨言,而萧何多行德政,百姓拥护,如果有谋反之心,那危险比项羽大多了。刘邦一听,深以为然,于是派人去刺探萧何。刘邦多次封赏萧何,萧何把财货都分给众人,一些官员送礼,萧何也多次拒绝,以示廉洁。可是有位谋士说,此举不妥,长此以往,大王必定疑心萧何。不如多受财务,广买田宅,表示贪恋财货,无意天下。刘邦知道萧何如此举动,才放下心来。
     那么,赵普是否是以此来表示自己无意天下,消除皇帝的疑心呢?

     当然,这只是猜测。真正的原因,还是赵普十年为相,权势过大,甚至威胁到皇权。
     赵普从964年拜相,到973年罢相,整整十年,赵普掌控朝廷大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其权势甚至凌驾晋王赵光义。
     且赵普为政,颇为专横。
     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敢多有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个人。太祖十分生气,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捡起撕碎的奏章回家了,过了些日子,赵普粘补连结好原来的奏章,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这个故事当然是说赵普关心国事,以天下为念,我想作为建国之初,曾有大志于天下的赵普确实应该有那一段公忠体国的日子。可是这件事情也暗示赵普专横的性格。为了达到自身目的,可以不顾一切。以至于最后赵普于翰林学士卢多逊之间的党争,只讲朋党,不讲是非,甚至最后策划陷害秦王赵廷美的阴谋,都源自于此。
     十年为相,赵普旧故门生遍天下,赵匡胤逐渐不能忍受,于是抓住一些反对的声音,把赵普赶下台去。曾经最好的战友,曾经最融洽的君臣,一朝之间成为陌路。
     赵匡胤的这个决策,没有削弱赵普的力量,却生生把最值得信任的赵普,赶到了自己对立面。
   
     太宗即位朝中大臣多有不解,尤其是长期以来站在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一边的官员。虽然三人并没有力量威胁到太宗的地位,可是人言可畏。于是赵光义和赵普两人策划了所谓“金匮预盟”,来确立自己即位的正统性。而之后用费尽心机,造成弟弟与两位侄子的非正常死亡。相关文字在《第三章烛影斧声》中,此不赘述。
     于是,赵普在太宗朝两度拜相,风光无限。

     讲到赵普也顺便说说赵普最大的政敌卢多逊。
     早在太祖朝,两人就接下仇怨。
     有一次宋太祖决定要改换年号,自己决定改为乾德,并自认为这个年号从古到今都没有用过,沾沾自喜溢于言表。赵普于是说是啊是啊,陛下圣明。可是卢多逊却直言道,这是伪蜀曾用过的年号。太祖即刻命人查证,果然。宋太祖恼羞成怒,拿起毛笔在赵普脸上乱画一气,说,你怎么比得上他!赵普于是怀恨在心。作为翰林学士的卢多逊,没有帮忙遮掩,而是当场让宰相赵普出丑,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卢多逊看不起赵普。为什么看不起?因为赵普没有什么学问。
     世人都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放佛懂得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后世儒家也总是喜欢如此炫耀。孔夫子的书就这么了不起?其实根本就是以讹传讹。
     赵普此人读书不多,从小学习吏事,也就是学习一些为官之道,刑名法令等等。在为相之后,太祖多次劝他读书,于是在散朝之后,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书来读,一读就是一整天。等到第二天临朝,处理政事的时候,非常迅速。等到去世之后,家人打开那个箱子,发现就是《论语》二十篇。
     其实,为相者究竟要不要学问?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舌战群儒,大概的意思是诸葛亮游说东吴,东吴的儒生不服,于是聚在一起准备羞辱诸葛亮。于是有人问诸葛亮:“请问孔明治何经典?”诸葛亮说:“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这段文字非常精彩,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宰相,作为一个政治家,处理的是军国大事,考虑的是天下苍生,和学者作家不同,我们何必要求一个政治家饱读诗书呢?况且从来都讲“百无一用是书生”,正是说读书读多了,脑子秀逗了,一味按圣贤书办事,不知变通。放眼看中国历史,有几位真正的文人能居高位?李白有才吧,杜甫很牛吧,苏轼了不起吧,他们写起文章来都是文辞灿烂,可是讲到做官,讲到治民,却空有理论,无法实施。
     只是,既然皇帝有旨意,赵普就只得遵从下。于是乎关起门来读书。为何关门?以示神秘,不想为人知。或者赵普除了放了一本《论语》,很少或从来不看都可能。
     汉代的萧何也不过是小吏出身,但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名相。
     而卢多逊是翰林学士出身,才学渊博,对于半吊子的宰相赵普自然看不起。且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太祖喜欢读书,就让小吏每次都查看太祖所取何书,于是通宵阅读此书。等到第二天召对时,太祖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以此获得太祖赏识,拜为宰相。
     或者这件事情正是赵匡胤下令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呢。这样的话,赵普就更不可能去研究什么《论语》了。赵普心中很可能看着箱子里的《论语》,恨恨的想,老子不读书,照样整死你!  
     赵普罢相之后,卢多逊风光了几年。等到宋太宗登基,赵普因参与提出“金匮预盟”和献策除去赵廷美而备受重用。赵普在帮太宗除去赵廷美的同时,说卢多逊和赵廷美勾结,顺带把自己的政敌给除掉了。

     赵普晚年生病,曾经请道士上表请神,可以看做赵普写给自己的祭文。表章是赵普亲自撰写的,原文如下:
     情关母子,弟及自出于人谋,计协臣民,子贤难违乎天意。乃凭幽祟,遽逞强阳,瞰臣血气之衰,肆彼魇呵之厉。信周祝霾魂于鸠诉,何普巫雪魄于雉经,倘合帝心,诛既不诬管蔡,幸原臣死,事堪永谢朱均。仰告穹苍,无任祈向!
     祭文写好之后,赵普密封,命人绝不可开启,就空中焚烧,谁料到大风吹来,把祭文一直吹到朱雀桥,被人捡到,于是这篇祭文广为流传。
     这篇祭文有什么秘密吗?
     这篇祭文正说出了赵普一生最为亏心的事情,设计陷害赵廷美,导致太宗兄弟相残。祭文被公开后,赵普知道自己回天乏术,必死无疑。
     公元992年这位为权力奋斗了一辈子,为赵家兄弟干了一辈子的赵普去世了,终年71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