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挽联古已有之,大都是临终前自己为总结一生,或嘱咐亲友、宣示遗愿而写的。有的哀惋,有的诙谐,有的矜持,有的旷达。而革命烈士的自挽联则慷慨悲壮,气吞山河,不同凡响。 广东革命党人钟明光,早年痛于祖国的内扰外患,毅然投身革命。一九一五年参加倒袁运动,七月在谋杀袁世凯鹰犬、广东都督龙济光时,不幸被捕。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就义前挥毫写下了下面这副感人肺腑的自挽联: 国破家亡,千古英雄千古恨; 一九二三年,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衡山县年愈六旬的李玉邕组织了湖南省最早的农会——岳北农工会,向封建势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后被反动军阀赵恒惕关进死牢。他大义凛然,壮怀激烈,在狱中自拟一联: 六四岁身首分离,是奇案、奇冤、奇诬、奇诈,应视为阶级之恨; 烈士牺牲后,当地人民在县城文庙召开了追悼大会,并将此联高悬于主席台的两侧。 共产党员汤祥瑞是湖南浏阳县达浒区农民协会委员长。马日事变后,他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武装斗争,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他不屈不挠,怒斥反动军阀,被害于浏阳河畔状元洲。刑前,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写成一联,表达了革命烈士的磊落胸怀和高尚情操。联曰: 嫉恶如仇,几根硬骨撑天下; 北伐时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熊亨瀚,“七·一五”事变后,他化装小商,奔走于湘鄂赣数省,积极开展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在武汉鹦鹉洲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誘,他坦然自若。遇害前在一块旧布单上奋笔写下一联: 十余载劳苦奔波,秉春秋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忠护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
十载英名宜自慰; 三十年代初,曾任申共安徽省委书记的王步文,既是一位革命家,又是一位文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后,他参加编辑《学生周报》、《黎明周报》,后又在桐城编过党报《血花》,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在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被捕后与敌人舌剑唇枪,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就义之前,他口占一联,掷地有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豪迈气概。联为: 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省委机关负责人的周炳文,早年参加安源工人大罢工。大革命期间,他组织农会,动摇北伐,“七·一五”事变后,坚持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一九三一年三月不幸被捕于霞凝周家坝。他以监狱为战场,鼓励难友斗争到底,并撰题自挽联四副。其一曰: 肉躯壳无足轻重,但求身后有灵魂,死一时实生千古; 为了祖国的新生,民族的解放,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他们含笑赴刑场,个人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想到的只是革命的重任,胜利的明天。湖南革命烈士周树屏就义前曾以联明志: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碧血洒中华,革命精神留世界; 抗日烈士邓铁梅牺牲前挥笔写道: 五尺之躯何足惜; 烈士的自挽联豪情横溢,字字千钧,是激励人们报效祖国热爱人民的革命传统教材。 作者:范立芳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