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祝味菊善用附子下
2015-10-05 | 阅:  转:  |  分享 
  
·壶天漫笔·33·

收稿日期:2004-04-05

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祝味菊善用附子(下)

张存悌

(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祝味菊;附子;医案;医话

中图分类号:R249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4)10-0874-01

上期医话中,笔者谈到祝味菊是火神派中的另一类,主

要是指他用附子时的独特配伍,应用经方不多。下面我们欣

赏一下他的治案,可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要真正弄清一个

医家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光看理论不行,必须研究他的

医案,前贤所谓“读书不如读案”是也。

1咳嗽痰血案

某男,32岁。咳嗽阵作,痰血盈口,已历时两周,面红耳

赤,心悸怔忡,舌苔薄腻,脉象弦缓带数,阳虚易浮,浮阳伤

络,肺失清肃,瘀血内阻。治以潜阳肃肺,佐以化瘀止血。处

方:黄厚附片(先煎)12g,磁石(先煎)45g,生龙齿(先煎)30g,

炙百部、炙苏子(包煎)、炙紫菀各9g,参三七粉(吞)415g,茜

草根炭、陈棕炭、炮姜炭各9g。病者惧热药不敢一次服下,

分6次服,服后顿然咳减血止,心不怔忡,复诊时病情已减其

半,原方续进,调治匝月而愈。

按如此“痰血盈口”之症,祝味菊竞用附子热药,尽显祝

附子风格。他认为本症病虽在肺,其本乃虚阳浮越伤及肺络

所致。本案辨证眼目在“心悸怔忡”,提示心气已虚,此乃祝味

菊用附片指征。至于面红耳赤乃是虚阳上越之象,故配以大

剂磁石、龙齿重镇之品摄纳浮阳,此系祝味菊用附子的最常见

配伍。

2狂症案

某男,20岁。生活逾常,郁怒之余,心悸寐少,梦多不

安,起床狂走,甚则喧扰不宁,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辨为

浮阳之火,挟痰蒙窍之候。以重用潜阳,佐以豁痰为治。处

方:黄厚附片(先煎)15g,磁石(先煎)45g,生龙齿(先煎)、瓦

楞子(先煎)各30g,炙甘草9g,酸枣仁24g,朱茯神12g,石菖

蒲、天竺黄、柏子仁、陈胆星各9g。本方连服5剂,脉转缓而

带弦,心悸减轻,寐安梦稀,均属佳兆,尚有呓语,前方去磁

石,继服5剂而愈。

按如此“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之证,犹用附子,确非

俗医所及。祝味菊根据《金匮》“阳气衰者为狂”之理,认为阳

气衰则虚阳必浮,故发狂。心悸一症已露心虚端倪,故而重

用附子配磁石、龙齿,兴奋加镇静,既具强壮之功,又能抑制

虚性兴奋,同时配以酸枣仁、朱茯神以安心神,此亦祝味菊用

附子时常用配伍,疗效显著。

3咳嗽痰喘案

伊朗人杜某,男,53岁。素体丰盛,患咳嗽痰喘甚剧。

新近受凉,咳嗽痰喘频作,夜不安枕,饮食少进,头重且胀,舌

苔白腻,脉象浮滑。辨为盛人多痰,嗜寒饮冷,中阳不足,寒

痰恋肺。治以益阳培正,温肺化痰。处方:黄厚附片(先煎)

18g,姜半夏15g,莱菔子、陈皮、麻黄、桂枝各9g,炒白芍15g,

北细辛3g,五味子9g,淡干姜6g(二味同打),白芥子、炙甘草

各9g。上方服3剂后,咳嗽痰喘得平,病愈过半。

按本方实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附子,功在扶助中

阳,化痰逐饮,即扶阳逐饮之法。方证切合,收效当在情理之中。

4悬饮案

某女,43岁。咳嗽痰出不爽,胁肋疼痛,转侧更甚,胀满

引痛,莫可名状,气短息促难平为时已久,舌苔薄腻,脉象弦

而带滑。辨为病久阳气式微,饮留胸胁更甚,阻络迫肺,发为

悬饮。治以振奋阳气,逐饮豁痰。处方:黄厚附片(先煎)

12g,柴胡9g,控涎丹(吞)2g,白芥子、莱菔子各9g,姜半夏

15g,川桂枝9g,磁石(先煎)30g,炙苏子(包煎)、陈皮各9g。

上方服4剂,咳嗽逐渐爽利,胁肋胀痛顿觉轻松,气息亦平。

病情已减,续进4剂,行走称便,胁痛若失。

按饮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此案悬饮采用二陈、三子

养亲汤降气化痰,并用附子加桂枝以振奋阳气,另加磁石引

之下行,复加控涎丹逐饮,柴胡引经,配伍精当,故奏全功。

5鹤膝风案

某男,38岁。气血不足,形瘦畏寒,面色萎黄,两膝肿

大,右甚于左,两足发冷,疼痛无时,屈伸为难,舌胖苔白,脉

象沉迟。证属阳气衰惫,三阴虚损,寒湿内侵,气血凝滞,为

鹤膝风重症。治以补阳益阴,补气养血,温经活血通络。处

方:黄厚附片(先煎)24g,黄芪60g,人参(先煎)9g,熟地24g

(砂仁3g拌),当归、丹参、牛膝各12g,麻黄、炮姜各9g,鸡血

藤18g,鹿角9g。此方服20余剂,膝部肿痛逐渐减轻,下肢

转温。续服10剂,病即逐步痊愈。

按此症一派寒湿之象,重用附子以振奋阳气,配人参、

黄芪以补气,熟地养阴与鹿角之温养为主,再配麻黄、炮姜

等,相辅相成,似有阳和汤之意,疗效颇佳。景岳云“善补阳

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此之谓也。

6痹症案

某男,28岁。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寒湿侵袭,流注经

络,手腕及上下肢关节痛甚,周身无力,腰部酸胀,转侧为难,

局部红肿不甚,舌苔薄腻,脉象弦滑。治以寒热并用,温经通

络。处方:黄厚附片(先煎)12g,桂枝、炒白芍、知母、麻黄、防

风各9g,炒白术12g,杜仲9g,牛膝、鸡血藤各18g。上方服5

剂后,上下肢、腰痛均减,肿胀渐消,已能行走。再续服5剂,

痹痛逐步消失。

按此乃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杜仲、牛膝、鸡血藤为方,于

经方法度中稍加活血兼以引经,颇具变化之巧,大概因脉象

弦滑,不为虚象,故附子用量不重。

归纳以上各案,明显看出祝味菊宗《内经》“阳气者,若天

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说,强调阳气在人身中的重要

性,认为患病时首先致阳气受损,故治病时刻注意保护阳气,

几乎方方不离附子,尽显火神派风格。

编辑:李立

·478·

第31卷第10期

2004年10月

辽宁中医杂志

LIAON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Vol.31No.10

Oct.,2004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