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奖评委会太不了解中国的大学了

 汉青的马甲 2015-10-05

1990年代开始,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每年都轮换着给中国大学的系主任发函,希望这些系主任能够帮助推选中国的科学家参与诺奖的评选。可是,诺奖评委会基本都收不到这些中国大学的回应。这让诺奖评委很困惑,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乌尔佳·布特纳称不知是何原因。乌尔佳·布特纳教授还说,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等诺贝尔科学奖项评选过程都差不多,都存在与中国大学联系不畅等情况,导致几乎没有来自中国的候选人。

我要告诉诺奖评委的是,你们太不了解中国的大学了。在中国,大学太有了些官学色彩,诺贝尔奖这种大事,必须由大学的主要领导研究决定,小小的系主义岂敢越权代庖?而大学领导由于你们没有首先向他们发函,便觉得你们对他们不那么尊重,也就没兴趣系主任上交的函件了。再说,在我们中国大学,有些系主任只是作为官员存在,而不是作为科学家一种存在。他们成天忙着的是开会,处理各类复杂的人事关系,上要听校领导的训示,下要接受教职员工的抱怨,对所处的科学领域所知甚少,也就没有精力与能力向你们推荐科学家了。

还有一个心理状态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事不做没有错,做了满是错。你们要求系主任提供中国大学教授的联系方式和推荐相关科学家参加诺贝尔奖评选,这不在系主任的惯常的职责范围内。如果你们与中国教育、科技方面的最高领导联系上,由他们自上而下下指令,中国大学的系主任就会积极办此事,而且会办得非常认真。没有上面的指示,我们不少系主任不重知道怎么处理此事,干脆就不管啦。

又有一个情况,你们诺奖评委必须理解。在中国,垃圾信函太多了,包括种种欺骗、钓鱼的信函在内。你们的信函如果由中国的中央部委转发,则可以受到重视。一般的来信来函,真可能被秘书之类的人当作无聊的信件给处理掉了。

有人说担任系主任及更高级别的大学官员多半没有真正的学术造诣,他们知道诺奖评委太较真,不会也不可能让他们获奖。于是,这类人便寂寞忌妒恨,自己注定得不了奖,不愿意别人获奖。这样的推测有些偏激,却也多少反映了某些大学官员的真实心理。

总之,中国大学比较官僚化、衙门化,既是影响我们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也是无法与世界重要学术机构正常沟通的深刻原因。因此,还望诺奖评委改变思路与工作作风,根据中国大学的特点重新设定与中国大学的沟通方式。不然,若干年后,你们仍然发现发多少那样的函件,都仍然是没有回应的。

“扫一扫”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