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不是片场,也不是秀场

 红瓦屋图书馆 2015-10-05

博物馆不是片场,也不是秀场(附照片)

——近访大都会博物馆有感


  金寅城
  大都会博物馆坐落在纽约的中央公园,与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齐名,其亚洲文物藏品陈列丰富,历来吸引着来自全球游客。今年6月,为核对一件印度湿婆神像,我再次造访该馆,那里中国文物陈列馆中的改变却使我颇为吃惊:还没进入陈列着中国古代雕像、石刻的展厅,就听到鼓声轰响,原来厅内以正面大墙为巨幅银幕,正在播映从《十面埋伏》《卧虎藏龙》《夜宴》等电影中节录的多个片段--古装武打女星翻滚跳跃,水袖击鼓;剑客、侠女竹海腾飞,穿行追逐;隐士抚琴,杀机暗藏,等等等等,轮番重复播放。另一陈列室,在被灯光强化的古典园林场景中,借用古代书法、绘画、珠宝为设计元素的时髦服饰琳琅布阵。原本要参观古代造像的游客仿若走进了时装秀场,茫然感受“色”与佛的PK。在轰然的音响中,我找到工作人员,探问这是何时的“产品”。他略显尴尬,耸耸肩,答曰,今年5月才推出。我耐心计点下来,展厅原有的陈列基本依旧,有的只是挪了点位置,“药”没换,汤却似乎换得太猛了点,颇可推敲。
  博物馆的陈列和相应的设施服务于展出主题,为观众设计的解读需要深入浅出,更需要有严谨的历史真实和学术依据,现在介入中国文物展厅的如此喧闹的形式,与陈列讲解、推广的关联在哪里呢?它既不是促进观众与陈列本身的互动,也不是对陈列构想的诠释,更与学术性的讲解无关,从形式到内容都只能是对观赏与理解的干扰、破坏和误导。尤其要指出,正是由于音响和灯光是影视效果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其运用的理念就不可能是对原有陈列的学识性的严谨诠释。大都会中国馆的新设计者明显漠视了对参观的氛围,也就是通常由博物馆(图书馆)要求观众“保持安静”的理性考量,使陈列的文物反而显得不合时宜起来,人们即便要加以关注也障碍重重。这种做法是对公共文化规则的颠覆,对陈列物、观众乃至博物馆都是不负责的。
  诚然,博物馆的设展无疑需要、也必然会与时俱进,引入如讲解器、触屏及鼓励观众与展品的理性互动等,这都是现代技术对促进陈列推介的有效使用。设置各类特色餐室及纪念品、出版物的时尚设计及销售推广,包括另设3DIMAX影场及儿童游乐场等,也都有协调人们参观节奏、思考和解读展出物及陈列理念的作用。然而,夸张的特技打斗、靓丽的或仿古或前卫的服饰,毕竟与对历史真实的认知和诠释相去甚远。视觉的快感、听觉的喧哗可能会给某些观众带来一时的新奇,也是对布展设计者的技术诱惑,但与陈列的真实性及由此所产生的对参观者的感染魅力却是格格不入的。那些无声、无色、无包装、毫不光鲜的“老古董”才是这儿的主角,期待被参观者认知、解读,现在却在声光喧炫中黯然失色,人们根本无法顾及它们的存在。
  对展品艺术属性的理解是博物馆运作、布展的基本要求。它必须在公共文化机构的艺术推介中得到把持,并体现在对陈列物的研究、解读和展览引导中。如今科技发展,物质丰富,都市日益繁华,生活观念不断更新,人们很容易在急功近利的躁动中迷失,把虚构与歪曲当作真实。艺术博物馆担当着对古代文化艺术的宣教之责,需要努力以与陈列物密切相关的历史真实作为推介基础,提高人们认识历史、观赏艺术的能力。它应是人们洗涤商气、纯化心灵的净地。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的运用,不是把博物馆的展厅化为大片和时装的秀场。当视听特技几乎无所不能,任何想得到的几乎都能做得到、看得到的时候,“拿来”这样的技术,本应该有助于观众从那些默默陈列的展品得到实在的认知和解读,更清晰、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有关中国古代雕塑,可引用 “云岗”、“敦煌”等文献纪录片),而不是把那些年代久远、显得“陈旧”“过时”的展品边缘化,造成陈列主题的偏离、展示架构的扭曲和语言严整性的缺失。
  大都会博物馆享业界盛誉,也经常开办博物馆主任培训班,其布展设计对全球各处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运作无疑具有引领意义。该馆的埃及、印度藏品同样为世界一流。好莱坞以这两地为背景的片子拍得更多,却也不见“大都会”以欢腾的印度歌舞或者木乃伊复活、眼镜蛇魔咒之类的怪力乱神作噱头招徕看客。两相比较下来,就更让人觉得中国古代艺术馆花里胡哨的“新设计”很有检讨的必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