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流宋词故事七则

 崆峒樵隐 2015-10-05

◇ 张先,字子野,曾经与一名年轻的尼姑偷情密约。寺庙里的老尼姑生性严肃,对小尼姑管理很严格。那名偷情小尼姑常睡在池岛中的小阁楼里,等到夜深人静,她便偷偷地爬下梯子,引导张先登楼相会。这一对情人最后分离的时候,张先禁不住深切思恋感情的折磨,便写作了一首《一从花》词抒发情怀: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桡通。梯横话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 宋宁宗嘉泰年间,刘过在杭州。当年辛弃疾起用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听说过刘过的文名,便派遣一名侍从去招请他。刘过刚好碰上有事不能成行,便写了一封信给车夫带去,还仿效辛弃疾《沁园春》的体式作词一首封好转呈,下笔便逼似辛弃疾词。这首词写道: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探梅。须晴去,探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辛弃疾得此词大为高兴,赠送给刘过数百万钱,还特别邀请他去,留住宾馆里欢宴满月,两人唱酬不倦。刘过所作都酷似辛词,辛弃疾更是喜欢。临别,辛弃疾又赠给刘过一百万钱,说:“拿这些钱作为购置田产的资金吧!”刘过回家,竟把辛弃疾赠送的钱都游荡喝酒了,其他事都一概不问。他作的这首《沁园春》词,词语劲健毫纵,如下片对偶句与散文句错综运用,这是仿效唐代诗人王勃的赋体,而又加以变化。我(岳珂)不假思索地回应说:“这一首《沁园春》词句固然不错,但可惜没有量药器量药,来医疗你白日见鬼的病症。”坐席上的客人哄堂大笑。

◇ 一天,皇帝乘坐的船只经过西湖的断桥,桥边有一小酒店,颇为洁雅,店堂里还悬挂着素绢诗屏,屏上写着《风入松》词一首,已经退位的宋高宗久久地注目称赏,问是谁写的,酒店主人回答说是太学生俞国宝醉中所作。这首词写道: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柳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

宋孝宗赵炅笑着说:“这首词颇不错,但结句未免显得寒酸。”因而改为“明日重扶残酒”,这与“明日再携残酒”就大不相同了,当天,宋孝宗就下令授与俞国宝官职。

◇ 侯蒙,字元功,曾任中书侍郎。密州人。他自年少时参加科举考试,三十一岁才获得州县贡士。人们因为他年龄大貌相丑,便不加敬重。有轻薄儿郎把他的形象画在鹞子风筝上,长线放上空中。侯蒙看到后大笑,竟然作了一首《临江仙》词写在风筝上: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侯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不久,侯蒙一举进士及第,五十岁时竟当上了宰相。

◇ 礼部郎中李之问罢免了长安的官职,赴京城改官。京城里有一位著名娼妓聂胜琼,资质生性聪慧机智,李之问一见就爱上了。李将要离开京城,胜琼依依送别,在莲花楼喝酒,唱了一首词,结尾说:“无计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因此,李之问又留住京城一个多月,后来被妻子急切督促归家,才别了聂胜琼。不到十天,聂胜琼又写了一首词寄给李之问,词牌名《遮鸪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檐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李之问在半路上收到这首词,珍藏在小箱子里;回家被妻子得到了,便询问李之问,之问将实情告诉了妻子了。他的妻子喜爱这首《遮鸪天》词语句清健,就拿出自己的私房妆奁与积累进行资助,到京城娶回了聂胜琼。聂胜琼到了李家,就抛开了富贵的服饰,减省了日常装饰,以主母的礼节奉承李之问的正妻,妻妾一家大相和悦。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据说此词是秦观在被贬郴州,路过长沙,有个酷爱他词作的妓女以终身相许。秦观感其情深,写了此词相赠。后来秦观死在郴州,灵柩过长沙,那女子祭奠之后,自缢相殉。词书上都说秦观此词是写自己的失意,我倒是很想相信上面这个故事。
一个深情的女子,一个伤心的女子,一个凄清妍丽的故事。


  ◇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宋真宗访天下隐者,得知隐者杨朴,能诗。把他请入宫中,宋真宗问杨朴:“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杨朴就把妻子写给自己的诗献给皇上回答说:“唯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
杨朴之妻戏称丈夫为老头皮,后“老头皮”广为流传,竟成典故。
辛弃疾也有诗云:“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苏东坡因宋朝罕有著名的诗祸被贬入狱,即将赴诏狱妻子哭着送他出门,苏东坡无以语之,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妻子,忽然想起“老头皮”就对妻子说:“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诗送我乎?” 哭成泪人的妻子顿时不觉失笑。
林则徐因鸦片战争被革职发配伊犁,流放之时又用“老头皮”来宽慰自己的妻子:“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 向来对苏轼极为推崇,每每读苏轼的文章诗词,都能被其中所蕴含的豁达乐观,顺遇而安而感染。近日翻阅了各种版本的苏轼传,偶而读到了一个小典故,始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出处。
  他的词《定风波》序曰:“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短短几字道尽了柔奴的宁静淡远,睿智豁达。没有读过这段历史前,我断不知“定国南迁归”五字背后的辛酸。定国系附马,因受苏轼诗文案牵连,被放逐南蛮之地。柔奴虽是歌妓,但却一路相随,陪伴左右尝尽坚辛,历经数载重回京师,只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柔奴之于定国,就如朝云之于东坡,同样的出身歌妓,同样的荣辰与共,同样的红颜知已,同样的解语忘忧。史海拾贝,启贝见珠。
  任是一蓑烟雨,任是湖光潋滟,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