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江千户苗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探索和实践

 因為愛 2015-10-06

 村落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与自然共同塑造的人类历史记忆,是区域地方性的标志,积淀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从2003年起,中国民族博物馆就与雷山县人民政府开始合作共建西江千户苗寨,几年来在对西江千户苗寨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西江千户苗寨概况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西江自苗族始祖“构寅”、“构卯”率族西迁进入该地安居以来,距今约有千年历史。西江苗族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不仅烙记了苗族社会发展进程的印迹,又因其文化形式丰富精彩而又风格独特,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中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西江是全国最大的苗族村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雷公坪之麓,是雷山县西江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 36公里,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39公里。全寨共12585326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2%,故称为“千户苗寨”,占地面积61.498公顷

由于西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苗族独特的历史背景,西江的民族文化积淀厚重,形成独特、丰富多彩、古朴浓郁,是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西江苗族文化及其文化空间,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和特殊的价值。西江的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服饰、饮食、节日、婚俗等文化上。最具特色的是依山而建的民房,有平房、楼房和傍山就势而建的半边吊脚楼类型。整个山寨房屋全为木质结构,依山而建,栉次鳞比,次第升高,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历史风貌古朴典雅,其恢弘气势犹如天上楼阁,是不可多见的艺术奇观。据最近的统计,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共有1280栋。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尚有生产工具12000多件(含纺织工具),祭祀工具1000余件,苗绣衣服11000余件,银饰4000余件。其中部分房屋和物品的历史达到了200300年。在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西江苗族鼓藏节、吊脚楼营造技艺、银饰锻造技艺、苗族刺绣、苗族飞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年、苗族医药等榜上有名。一个村寨获得这么多的殊荣,这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2007年,西江还被列为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入选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

不容回避,在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与外界交流的扩大,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的涌入,都对西江千户苗寨造成强烈冲击。由于以往缺乏整体规划,民房添建有砖混建筑物,不伦不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西江的整体历史建筑风貌,与浑然一体的西江千户苗寨形成不协调的景象。西江千户苗寨本身的建筑群全为木质结构,单位建筑物排列紧密,火灾隐患大,加之消防基础设施较差,给安全防范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西江地质易崩塌、滑坡,特别是由于民居大多是建在斜坡上,建筑物极易受到损害。苗族服饰在西江民族文化中最有特色,但目前50岁以下尤其是30岁以下苗族群众平常一般着汉装,即使传统节日也只有部分妇女着苗族服装,过去妇女农闲时纺纱刺绣的景象已明显减少,苗族服装、刺绣、银饰中的大量精品遭流失。寨内青年男女外出打工人数呈上升趋势,民间现有的歌师、巫师、鼓手、芦笙手、舞手、工艺师等文化传承者后继乏人。对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非常紧迫。

二、西江千户苗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探索和实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开始在我国传播。到1995年,我国在贵州六盘水市六枝梭戛建立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在于在文化的原生地保护文化,并且由文化的主人保护自己。就是在这种理念的启示下,中国民族博物馆与雷山县人民政府密切合作,开始了西江千户苗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探索和实践。

(一)将西江千户苗寨纳入民族博物馆系列

2003年,中国民族博物馆与雷山县人民政府决定把西江千户苗寨建设成为村寨博物馆。其目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为民族地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村寨博物馆的建设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是一个政府主导、社会性广泛参与的大型文化保护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村寨博物馆的建立,将为更好地、主动地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第二、为专家学者研究民族文化提供基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通过村寨博物馆这种形式加以保护、展示并使之延续下去,必定受到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等各方面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和欢迎,有利于形成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同时,村寨博物馆也是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三、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旅游业的开发大环境已经初步形成,而将美丽的自然风景与多彩的民族风情完美结合的村寨博物馆则是其中的亮点和热点。这也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相结合的一条探索之路。第四、推动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国民族博物馆只有与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的原生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才能进而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经双方反复研究,达成以下共识:西江千户苗寨挂“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的牌子;其建设目标为:苗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国内最大的苗族刺绣和银饰艺术中心,中国品牌旅游景点;其管理体制是,以当地政府宏观管理和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中国民族博物馆进行业务指导。今年8月,地方政府投资340万元在西江千户苗寨建设的陈列馆已经竣工。

2005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揭牌以来,工作已见到初步成效:一是促进了西江千户苗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同时为西江千户苗寨的开放、开发提供了机遇;二是西江千户苗寨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通过中国民族博物馆这个平台走出大山,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地位,增强了西江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豪感;三是西江千户苗寨建设一方面得到雷山县、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各级政府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一方面得到中央有关部委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四是西江千户苗寨建设也为中国民族博物馆进一步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创造了条件。

(二)实行文化遗产评级和保护补助办法

由于长期以来在群众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不够,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普遍较差。一件很古老的衣服,有人给几十元的价格就会卖掉,因为本身就不知道它的价值。一些生活工具如纺织工具,现在很少用,群众觉得留着它也没有用,于是随便放在家里的某个角落,甚至毁坏。近年来,随着西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外来的文物贩子和商人大量进入西江收购苗族民间文物,导致大部分家庭都有物品外卖现象,特别是衣服和老苗银流失严重。主要外流方式是游客串户购买、当地蜡染店收购和外地老板批量收购。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民族博物馆与当地政府共同采取了一些措施。除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逐步树立“西江是我家,保护开发靠大家”的观念外,重点实行了文化遗产评级和保护补助的办法。其具体做法是,配合开展全国文物清查统计工作,在全寨按户清查登记,然后按照家庭文物(物品)库存分四级进行评比,给予相应的补助以用于保护。清查登记和补助发放工作由中国民族博物馆指导,西江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西江村民委员会配合。整个清查登记工作已于200710月前完成,之后,根据清查结果,按照家庭藏品的组成结构、数量和质量进行了分级,11月苗年期间举行了第一次补助发放仪式。

通过对进行文化遗产评级和保护补助,提高了村民对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有效地控制了文物外流现象;更重要的是,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成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初步形成了人人都来参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户户都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场所的良好社会氛围。此项工作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传承

一个村寨拥有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果不向外界展示和传播,就难以实现其价值。事实是,越是为外界所欣赏的文化,才越有生命力。外界的赞叹,不仅会使文化的拥有者感到自豪,它还是激励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围绕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传承,做了一些努力。

一是在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特别是每年一次的雷山苗年文化节,西江千户苗寨都会作为重要的分会场,吸引来众多的游客。在对西江千户苗寨部分家庭物品进行摸底时,发现每家的苗绣衣服至少存有10件以上,银饰每家存有2件以上。于是,于20063月举办了首届西江苗族赛装会,规模空前,仅西江千户苗寨就有600余人拿出10000多件刺绣作品参展,一些刺绣珍品让专家们叹为观止。外村苗族群众也有60多人参加。20075月又举办了第二届西江苗族赛装会暨银匠技艺大赛。此外,还开展了“寻找美丽家园·感受西江千户苗寨”网络媒体摄影大赛等活动。

二是让西江千户苗寨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2003年,中国民族博物馆将西江苗族服饰带入法国巴黎卢浮宫;2004年,中国民族博物馆与雷山县人民政府在新加坡联合举办中国雷山苗族服饰文化展;2008年,中国民族博物馆将西江千户苗寨优秀的文化遗产带入法国巴黎,在“中国文化月”上大放异彩。此外,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已经数次在首都北京包括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面向世界各国驻华大使的外交部新年招待会上进行展演。

三是对西江千户苗寨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鼓藏头、村长、民间工艺师等进行引导和培训。免费邀请他们到北京参加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与首都高校师生直接对话等活动。对在苗族刺绣、银饰锻造等有造诣的人员,聘为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民间工艺师,使他们更有信心地履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职责,同时还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是做好西江千户苗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成果的编辑整理工作。目前,中国民族博物馆已抢救、整理、编辑、出版《西江千户苗寨历史与文化》、《西江溯源》、《西江苗寨的传说》、《千户苗寨文化遗产的人类学观察》、《中国雷山苗族服饰》等书籍、画册,在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上发挥了作用。

(四)制订西江千户苗寨保护和建设规划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遗产的整体,只有完整地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才是对人类文化的完整的记录和延续。因此,对西江物质文化遗产部分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为指导。除了对西江的物质文化进行系统复制和收藏外,同时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搜集、记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中国民族博物馆与雷山县人民政府多次在北京和雷山两地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共同研究并制定了西江千户苗寨保护和建设的初步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发展等方面。同时,雷山县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有关管理办法及规定,如《雷山县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管理办法》、《西江千户苗寨保护与建设规定》等,加强了法制建设,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西江千户苗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对西江千户苗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感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一)保护与发展关系研究

西江千户苗寨是以苗族传统建筑为特色,并有活的文化传统附着的遗产类型。因此,对西江千户苗寨的保护,其核心在于如何完整地保护其物质文化遗产,并确保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要保护西江千户苗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应如何处理好与发展(主要指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最近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的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当地乃至文化领域引起较大反响,并出现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意见。在西江千户苗寨面临重要机遇期的今天,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二)“准入制”研究

随着西江千户苗寨知名度与日俱增,影响逐渐扩大,大量游客纷纷涌入。这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也给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必须防止鼠目寸光式的开发和建设。要用人性化的态度建设魅力西江,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准入制”的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