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屠呦呦喜获诺奖,科学界仍需努力

 指间飞歌 2015-10-06

屠呦呦喜获诺奖,科学界仍需努力

科学家有国籍,而科学没有国界。当中国人因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斩获诺奖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更应铭记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许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在业内专家眼里,屠呦呦获诺奖并不意外。早在2011年,当屠呦呦作为第一个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中国人,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之际,海外舆论即称之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因为拉斯克医学奖在专业领域口碑极高,从奖项设立至今,获得拉斯克奖的300多人中,共有80余位科学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既是她个人及其团队沉潜往复、刻苦攻关的结果,也是中国科学界多年来厚积薄发有以致之。近年来,不断有国内国际专业人士预测中国人将斩获诺奖,其判断的一个根本缘由就是仰仗资金和人力积累,中国科学界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堪与国际顶尖相当的成绩,依赖这一厚度,中国科学精英脱颖而出斩获诺奖并非遥不可期。

屠呦呦喜获诺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这些争议实际不自今日始,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医学奖时,有些人士就纠结于这样一个“悖论”:一边是重大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是集体贡献;一边则是重大的国际科技奖项一般都是颁给个人。探究争议之由来,不能忽略屠呦呦当年进行科学研究的特殊时代背景,但也需要重视争议之中的理念冲突。

几位科学史研究者深入研究相关争议后指出,屠呦呦的工作既有前人的基础,也有她的课题组及其他课题组和科学家起的重要作用,这些不应被埋没,但不能否定屠呦呦所起的关键作用。这当属非利害相关者的持平之论。当屠呦呦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的时候,这自然是一句绝对正确的话,而包括拉斯克医学奖和诺奖分别颁奖给屠呦呦个人,同样无可厚非,因为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一般都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尽管而今的科研很难离开团队的协作,但科学家的个体原创思想始终还是科学创新的本源。

屠呦呦喜获诺奖还重新激活了中医药是非的争议。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来看,她的成功应归功于现代医学,而非中医药,但这一成果将惠及中医药却确定无疑。屠呦呦依靠现代科学方法获得青蒿素,遵循现代科学的标准确立其效果,至少证明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是一件大有价值的工作。

中国还有多少科研成果与屠呦呦相近的科学家?继屠呦呦之后,还有多少中国人有望登上诺奖领奖台?以当下中国科学界拥有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如果始终尊重科学家的创造力,保持学术自由与独立,健全学术规范,并有一套完备的激励机制,中国科学界的前景将不可限量。媒体报道,屠呦呦至今没有取得过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这固然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科研的厚度,另一方面也似乎意味着科学界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尚未尽善。

科学家有国籍,而科学没有国界。当中国人因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斩获诺奖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更应铭记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并构成了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而屠呦呦的发现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受惠于此全球每年多达数百万人。荣誉属于屠呦呦,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