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人华侨的故事(二十七)他们就这样站起来了

 梭罗河 2015-10-06

华人华侨的故事(二十七)

他们就这样站起来了

文 - 不变红心(印尼归侨)


邦加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盛产锡矿的岛,有锡岛的美称。当年荷兰殖民者雇用中国“猪仔”(华工)开采锡矿,许多华工留在当地生根开花,因此该处有许多华人。

我的高祖父约在太平天国时代到了邦加岛,到我父亲时,迁到爪哇岛的万隆市居住。

大约是一九六一年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我见到三姑母、姑丈和他们的幾個孩子到我家里来,他们是剛從邦加岛过來的,暂时住在我们家里。那时候邦加的经济不景气,姑丈的百货店没有生意,所以想迁到万隆寻出路。他们在我家里住了三个多月,找到适当的地方后才搬了出去。

三姑母是父亲的姐姐,和他们一起迁过来的,其中三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另外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比我略小。他们一迁去新租来的房子,就马上行动起来,分工合作,动手制造类似鱼皮花生的花生加工产品。最初的产品不合格,包裹花生仁的木薯粉外皮太厚,颜色焦黄,幸好我的另一个姑母的儿子大华表哥出手帮忙,叫他手下的推销员把这些劣货推销到万隆附近的乡镇,才不至於血本无归。不过没多久,他们的制品已做得很成功了,香脆白净,取名“渔家”,卖到雅加达,锁路很好!

他们成功地在万隆站住脚了。

他们从我们家迁出去不久,又有姓汤的两兄弟,也从邦加来到我们家里暂住。他们叫我父亲表叔,转弯抹角算起来,他们和我们还有一点亲戚关系。他们找到房子後也搬出去了,并马上投入他们的谋生计划中。不久他们带了他们的产品,就是鱼片(Krupuk ikan)给我们品尝,将它们油炸了後,非常香脆可口。这是邦加人的拿手食品,在西爪哇、巨港等地,这是和泗水附近西多阿卓(Sidoarjo)的著名虾片齐名的。

有一天他们两兄弟又来我家拜访我父亲。当时我虽然还是小孩子,但因为和他们混熟了,所以也在一旁听他们谈话。

父亲问他们生意好不好,他们说销路太小,主要是万隆人还不识货,只有邦加人才会买,拿到巴刹(市场)和商店,他们嫌太贵,因为是用马交鱼足料做的,价格再便宜也达不到市场的希望。

父亲说,不要用鱼肉做,只用木薯粉,做最便宜的那种,只要成品拿去油炸时容易涨大,颜色漂亮,价格有竞争力,市场就很大,来个薄利多销,也可赚钱的。确实,印尼菜大部分都会配虾片吃的,这种便宜的,没有鱼虾肉的鱼片或虾片(krupuk),需要量确实很大。他们听了点头称是,欢喜地回去了。

那段时间,除了他们之外,我还看到和听到很多从邦加来万隆谋出路的人,有些做推销员,有些做裁缝,有些做甜薄饼(Kue Terang bulan)卖,等等,他们融入各行各业之中。

几年之後,时间已是一九六六年,我到中国求学去了,再过十年,我回到万隆,见到我的三姑母他们,那时他们的「渔家」花生加工厂,已很具规模,他们买了房子,有汽车代步,日子过得很不错!我也去拜访汤姓兄弟,其弟弟却已因病去世了,剩下哥哥独自经营那没有放鱼肉的鱼片厂。见到他时,发现他已非吴下阿蒙,不再是唯唯诺诺的瘦青年,而是戴着金丝眼镜,微胖,讲话慢条斯理的老板,他的鱼片厂是万隆同行中的翘楚,市场占有率数第一!

又过了好多年,有一次我到中爪哇梭罗市探亲,当时我想买巴基斯坦式的牛肉薄饼(Martabak),亲戚说有个邦加人做得挺不错,我说邦加人做的是甜的薄饼(Kue Terang bulan),我要的是咸的,亲戚说他甜咸都有,於是我跟他去看。

到了这邦加人的档口,见有好多人排队,看来他的薄饼生意做得很不错。终於轮到我了,在等他煎饼时,我和他搭讪:“阿哥是从邦加来的吗?”他答:“是!”我改用邦加的勿里洋客话试探:“是勿里洋麽?”他答:“是呀,阿哥也是勿里洋人?”我说:“是啊!”

透过煎锅冒起的油烟,我望着这位满脸油光的煎饼阿哥,心里有些感触,原来邦加人不单只迁到雅加达、万隆等较近的地方,连中爪哇这麽远都有他们的足迹啊。

我彷佛又看到我的三姑母一家人,汤氏兄弟和许多六十年代初到万隆谋生的邦加人。我亲眼见过他们初来时战战兢兢、辛勤奋斗的情形,现在他们都已经站稳脚步了,有些还做得蛮成功呢。我感觉他们真了不起,他们有点像野草,只要一接触到泥土,马上生根并茁壮成长。我深刻地感觉到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勤劳肯干吃得苦,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优良品格和成功之道吧!

他们在离开邦加之後,凭这优良品格,就这样在外地站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