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求你别胡说八道了

 bux1964 2015-10-06

文章提供:“玩以补蹉跎”订阅号


今日文章列表:


《求求你别胡说八道了——谈料器天珠的真伪》

它为什么叫这名!

《秋虫六忆 忆捉下篇》

长按下方“玩以补蹉跎”微信ID即可直接复制并加入关注:

wybct2014


这几天几篇关于料器天珠的文章满布微信朋友圈,我看了看,不禁心惊肉跳。为了单纯的炒作,竟然这样的扭曲与误导,太可怕了。


先从名字开始说起吧,料器是指古代玻璃器皿,而并不是塑料合成品,在历史上也从未将其他材质的东西称为料器。因此,那些能拿打火机能烧化的天珠就不能叫料器,这个是名词上的误解,也是当时命名者无知的表现。料器在我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但历史上称谓并不统一。我们通常将不透明的玻璃珠子称之为“料珠”;把半透明的玻璃珠子称之为“琉璃珠”;把全透明的玻璃珠子称之为“玻璃珠”,但这种区分方法实际上很不准确,是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此不加以讨论了。而其中料器一词,是从明代起,对中国本土的低温玻璃制品的称谓。如果用这个词称呼塑料,真是让人哑口无言,贻笑大方。

那么文中说的这种以塑料为主要材质的天珠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在天珠没火之前,我没有见过。其实想搞清楚,这种东西是什么时候有的,非常容易。我们看一下塑料这种材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1866年一个外国人(名字记不住了)因为打翻了火棉胶,发觉它冻结后会变成坚韧而有弹性的物料而发明了塑料。也就是我们叫的赛璐珞。而第一种合成塑料是将树脂加热模压制得,是在20世纪初,1910年美籍比利时化学家贝克兰德制成。也就是说一个是在清同治5年,另一个是在清宣统2年。

在朋友圈里疯转的料器天珠文章里面,说最早可以上溯到元代(1271年—1368年)。根本不知道,作者从哪来的理论。第一点,如果是这种合成材质的,那么当时科技水平不允许,我们不是韩国人,我们只承认事实,没必要非逞能说塑料也是我们中国的,元代时候就有,比目前世界认知的塑料早600多年。第二点,如果是玻璃材质的,那么元代的时候就不叫料器,如果真有的话,我们应该叫做“罐玉天珠”或者“药玉天珠”,这中叫法起码符合了当时对玻璃材质的叫法。

文中还提起过一种所谓料器天珠的制作方法,据说上溯到隋朝时期,由昌都地区制作,用骨粉、松香、藏药为材质。这个说法,只能证明作者连点起码的历史知识都没有。藏传佛教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以后才形成的,那是唐代时候的事情,看过隋唐演义的都知道,唐代是在隋朝之后。并且那时候天珠还是象雄古国的配饰(如果出土的带有特殊纹饰的珠子是天珠的话,现在还没有定论),象雄古国的位置在后藏,跟作为藏东门户的昌都一点关系都没有。


至于材质,松香是指以松树松脂为原料,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得到的非挥发性天然树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们且不说工艺是哪年发明的吧,姑且就认为文中说的松香是指松树油。但把它融化以后,可以与骨粉互溶吗?可以是白颜色的吗?明显跟九品芝麻官里,二斤糖水掺二斤砒霜那个桥段如出一辙,拜托编剧的时候考虑一下常识。

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天珠里面加一个铅芯,居然还成了炒作点。明显就是因为分量不够,特意加的配重。即使,要当一个小说家,也需要具备起码的知识,这样漏洞百出的文章,真是让人想笑都笑不出来。


看者或许无心,编者肯定有意。还是希望爱好者能有一定冷静思考的能力,正确来面对这些别有用心的理论。老料器天珠到底存不存在,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下次连载中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