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加每个模块为期21天的打卡,坚持21天相关主题文章的学习。最快完成任务的朋友有机会获得瑞敏送出的礼物。 规则暖亲的第15篇文章:何时放养,何时教养
三岁以后,孩子身心发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父母的培养方式也应该随之调整。这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开始出现在每个家长的眼前—— 不久前的一天,我家后院两棵白蜡树因为甲虫病被砍了。七岁的儿子放学回来,往窗外看了一眼,马上就叫了起来:“爸爸!今天的天有问题!” “天有什么问题?”我知道他说的是树,但想看看他怎么描述,故意装糊涂。 “天变大了!以前围墙外有两朵很大的云不见了!” “什么云?什么颜色?”我问他。 “绿色……哦,我知道了,不是云,是树!那里原来有两棵大树,怎么不见啦?”儿子有点不好意思,开始追问树的下落。 这就是典型七岁孩子智力水平的体现。他们以形象记忆为主(树的形状、天的大小),观察力(树不见了)和想象力(两朵云)已经相当丰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思考力(云不是绿色,也不会总在同一个地方)和判断力(是树不是云),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忆中的错误。 这样的智力水平和三岁孩子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从三岁到七岁,孩子身心发育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个子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视、听、触、味、嗅等感觉以及各项运动技能越来越接近大人的水平。但这些变化都是三岁前发育的延续,是量变而不是质变,远远不是幼儿期发育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这一时期,孩子最重要的变化来自思维发展和智力发育。从三岁左右开始,由于母语能力的持续发展,在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占优势的前提下,孩子的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逐步发展;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等要素,都开始显露出人类特有的高级特征。 可以说,三岁的孩子在生理层次上已经成为合格的幼儿,但要到七岁,才能在思维层次上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各方面表现得像个“小大人”,并进入人类社会特有的幼体发育阶段:接受学校正规教育。 人既具备生物性,又具备社会性。0~3岁的婴幼儿期发育重心,是为孩子打下坚实的生物性基础。3~7岁的学龄前发育重心,则是为孩子打下坚实的社会性基础,这种区别,要求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孩子。 说起孩子的培养方式,我们脑海里马上就会蹦出三个词:圈养、放养和教养。 圈养:完全不值得提倡。圈养指的是父母有强烈意愿塑造孩子,就像“圈”起来放在一个被严密监控的试验田里培养。圈养的孩子被禁止做很多事,无论是幼儿期的自由玩耍、兴趣爱好,还是少年期的社交活动,父母都一手监督掌控。这种教养方式,哪怕是厉害如“虎妈”“狼爸”,把孩子培养成名校的毕业生,也不值得我们效仿。因为圈养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剥夺了他自主探索的无穷乐趣,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而且还是以“亲情”的名义加诸的伤害。 放养:说得美好实施难。放养就是为孩子提供高度自由宽松的环境,顺其自然,让孩子依天性发育。这种理念很让人向往,但尺度不好掌握,稍不注意就变成了“放纵”。比如溺爱孩子,有求必应,放任自流;又或者家长忙于事业,只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内心世界一概不问。即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纯粹的放养也不高明。孩子的身心发育过程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与周围环境沟通和向同伴学习,而家庭就是他们最主要的环境,父母就是他们最信赖的同伴,孩子在许多时候都如饥似渴地追求父母的指导和教育。 教养:精髓在于有取有舍。教养就是父母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状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教养不是一味包办代替,而是父母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用引导、鼓励的方法传授他们无法靠天性发挥、自然习得的社会文化知识。教养之外,需留有放养的空间,否则就成了圈养。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都采取了放养和教养相结合的育儿方式,走极端的是少数,只不过每个家庭选择的时机和对象不同,效果也迥然相异。 在“放”和“教”的对象选择上,我个人的观点是:生物性层面适合放养,社会性层面适合教养。 生物性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性情习惯等个体领域。这些领域适合于让孩子依天性发展,父母最好不要介入其中,好比玩泥巴就不要怕脏,玩水就不能怕湿。只有大胆放养,让孩子开阔视野,尽情探索世界,才会身体健康,自信幸福。这样的孩子,更擅长和人相处,更愿意接受教育,也更容易配合父母的“教养”。 社会性层面指的是行为规范、文化知识、智力水平等领域。这些领域为人类所特有,必须经由口头或书面语言才能交流传授。外部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文化对孩子的社会性特征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父母不主动介入,他们的选择鉴别余地是有限的。所以父母需不动声色地提供教育素材,既可以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是高效而必要的培养方式。 三岁放养,七岁教养 在放养和教养的时机选择上,三岁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三岁以前,除了为孩子安排丰富而健康的语言环境外,应该全方位放养孩子。尤其是处于第一叛逆期的孩子,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探索欲望最浓,是锻炼体魄、陶冶性情、培养自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如同雏鹰展翅,越放飞得越高。 而三岁之后,当孩子身心发育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性层面时,父母就要开始采用放养与教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无拘无束地玩,潜移默化地学,是3~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玩得尽不尽兴,学得开不开心,都是父母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