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 《荀子》 一、荀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荀子名况(约前330~约前230),赵国人,又称荀卿或孙卿(汉代人为避汉宣帝刘询讳而把荀况改称为孙卿)。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生卒年难考,主要活动于前298至前238年之间。曾长期游学于齐国,后曾归于赵、聘于秦,最后自齐适楚,依于楚 荀子是战国后期最著名的儒学大师。虽同为孔学后裔,但荀子与孟子的思想有诸多的不同。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孟子主张重义轻利,荀子则隆礼重法(弟子韩非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法先王,荀子主张兼法后王;孟子尚王道,荀子兼称霸力等。 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荀子传下来的。 二、《荀子》散文的文学特点: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今存32,大部分为荀子自著。除《赋》5篇和《成相》篇及《佹诗》2章是文学作品外,其他各篇都是严密完整的论说文。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时,已臻于成熟,主要表现为: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语言丰富、说理透辟。与战国中期《孟子》散文的雄辩滔滔,《庄子》散文的虚构无端相比,《荀子》是体制成熟的论说文。 从文学角度看,《荀子》说理散文值得注意的是:长于比喻。大量运用常见的事物做比喻,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寓言极少。如《劝学》(《劝学》乃《荀子》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文中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态度),前半篇几乎是由一个一个的比喻连接组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另外,《荀子》还多见排比、对偶等句式,文章整齐流畅,富于感染力,又便于诵读和记忆,体现出文章的骈偶化倾向,对后来的汉赋和骈文有一定的影响。 —————————————————— 《韩非子》 一、韩非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公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与李斯同具侍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他曾屡次上书韩王,主张修明法度、富国强兵,但终不为用,乃发愤著书十余万言,探究政治得失,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据载,韩非的文章传到秦国之后,秦王(后来的始皇)见其书(《五蠹》《孤愤》),慨叹:“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遂起攻韩国以求韩非。韩王派韩非使秦,非入秦后未被重用即遭李斯等人谗毁,竟下狱,自杀于狱中。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在继承荀子思想的基础上,又吸收商鞅等法家的学说(前期法家学者如商鞅、申不害、慎到,讲“法”治、“术”治、“势”治),又借鉴老子的哲学思想,从而建立了自成体系的政治、哲学理论,成为战国后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人性观上,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但荀子主张通过后天学习达到善,韩非则认为人的本性无法改变也无须改变,君主只要掌握赏罚二柄,就能维护自己的统治(韩非对用道德来规范、约束人不抱信心,甚至对血缘伦理感情持消极悲观的态度,他把社会上一切关系都还原为冷冰冰的个人利害,其法家思想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就根于他对人性的悲观认识)。韩非的主要思想是任法术、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他在前代法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结合的理论,建立起一套极端专制的政治理论,对秦以后历代专制极权主义影响颇大。 二、《韩非子》散文的文学特点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之作。《汉书艺文志》载《韩子》五十五篇,今存。大部分为韩非自著,也杂有少数后学者之作。《韩非子》的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论文,一类是以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来表达思想、说明事理的说理文。 ①其政论文都是针对社会重要现实问题而发,且论点鲜明、论述透辟、逻辑严谨、语言犀利、文风冷峻峭刻。 《韩非子》的论说较《荀子》更为成熟。有长篇大论,如《显学》、《五蠹》、《孤愤》等,也有短篇小制,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的短篇。有立论,也有驳论。 ②说理文充满了洞察社会人生的智慧,且含意丰富、构思巧妙、语言幽默、文学趣味甚浓。 说理文主要有《内储说》、《外储说》、《说林上》、《说林下》。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就是它的寓言: ①寓言使用居先秦各家之首,多达323则[①]。 ②集中收集、整理、创作寓言,使之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先秦其他各家著作中,寓言主要是议论说理的手段,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则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分门别类地编排成《内储说》、《外储说》、《说林上》、《说林下》等寓言故事集,使寓言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 ③寓言一般比较平实。《韩非子》的主要取材于历史传说和民俗故事,和《庄子》散文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具有截然不同的风格。如“郑人买履”、“老马识途”、“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郢书燕说”等。 小结:韩非为人,不善言辞而善著书,窘于人际交往而长于观察思考、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而且立足社会现实深谋而远虑。因而他的文章具有高度的总结性和非凡的深刻性,既细致、周详,又透彻、锋锐。不同于《论语》的雍容和顺、娓娓而谈,也不同于《孟子》的气势浩然,雄辩滔滔,更不同于《庄子》的汪洋恣肆和纵横家的夸说浮辞。 参考资料: 1、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第1版。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1版, 3、郭庆藩、王孝鱼《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1月2版。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5、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1960年8月1版。 |
|
来自: 芥末斋 > 《教学文档(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