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屠呦呦,一头奇异的小鹿

 育则维善余言 2015-10-07

随着远在欧洲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于公元2015年10月5日将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这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正式显露出扬眉吐气的叙述表情——它不仅缓缓宣告着古老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美学叙述,而且狠狠击碎了中国民间“诺贝尔奖,政治傀儡”的美丽谣言。

耐人寻味的是,与伟大诗经有着神秘机缘的屠呦呦因为首先发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被毫无利益纠葛的外国人一致认可的同时,屠呦呦本人在国内却遭遇了被质疑和有争议的尴尬境地。青蒿素的发明并非屠呦呦一个人的功劳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便是构成质疑者最有力的现实依据和思想支柱。毫无疑问,这分毫不差地折射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距和思想分歧。崇尚个性和自由独立的思想体系与崇尚群体和专制依附的思想体系终于在屠呦呦身上发生了激烈的摩擦,毫无保留地迸发出光怪陆离的文化色彩。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个特立独行,敢讲真话,自信自强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正如一头食草野郊的奇异小鹿,六十年来一直坚持自己喑哑的鸣叫,杜鹃泣血般述说着沧桑悲哀的历史故事。据报道,青蒿素的发明来源于那场惨烈的越南内战。当时正值“文革”,在意识形态的强烈怂恿里,中国军民义无反顾地加盟其中,屠呦呦便是医疗领域抗疟攻坚战中最为关键的爆破手。

毫无疑问,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活世人对中医的再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中医的认可和激励。相反,在西方人眼里,中医乱七八糟的“一锅汤”恰恰是缺乏病理和药理的科学性的。不过,中医在中国既然存在了几千年,毕竟存在着有效的经验性。因此,从中医药中捕获灵感,便成就了屠呦呦的研究梦想。不难想象,根据中医药的经验性,重视发掘中药的有效成分,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新途径。

有趣的是,中医的多义性和文革的荒谬性都表现出莫名其妙的同构原则,而且集中“爆发”在屠呦呦身上,甚至凭此摘取了科学界的顶级桂冠,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幽默。屠呦呦,这个与诗经有着神秘联系的中国女性科学家,就这样成就了她辉煌的人生,无论如何,都是值得鼓励与庆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