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贵州、云南看中国文化的衍生关系

 interest281 2015-10-08

从贵州、云南看中国文化的衍生关系

                                             中岛

   

    人类的文化,基本都是根源于大自然,无论是形态、文字、舞蹈、音乐,还是科学、技术,没有大自然的恩赐,人类什么都不是。但值得表扬的是,模仿能力让人类的文明越走越远。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时代发展的需要,人类的文化从单一的直觉模仿,逐渐发展演变到了复杂性、复合性的多元文化的科学状态,并具有了内涵意识上的表达,寻求与追问。人性的光芒与丑陋,也一应俱全。文化的包容与批判,使人类深刻的了解到了自己的文明发展的脉路。

然而,今天在发挥文化的社会文明推动作用时,却显现出了难度与不足,遭遇了非文化的瓶颈,这与自然与人类缺乏契合有一定的关系,与多民族文化是否融合有一定关系,与我们的文化传承有一定关系,与我们的传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贵州省地处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文化的独特性使其光芒不减,但由于地域情况的特殊性,使其传播与影响远不如文化本身。这里的自然人文的原始状态保存完好,其文化的包容性更强,但却因为离繁华的中央政府北京、经济发达地上海、广东较远,再加上交通不方便,少数民族栖息地等多种因素,而被迫成为中国的欠发达文化地区,因这样的地域环境,在人类大文化背景下,这些具有大文化意义的多元民族文化被遮蔽,甚至被遗忘,被汉文化吸取的也只是皮毛。

   有学者认为,这不是遮蔽与遗忘,而是在大汉文化环境下,这些文化已经微不足道。

   这样的说法,我不是很认同。我却认为,现在的汉民族文化的基础就来源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古老文化。由于它的原始性,就更具有了“货真价实”的魅力,与现代文明并没有发生任何冲突,甚至还在不经意的弥补现代文化中缺失的温暖。温暖是文化的情怀,在当今文化中这样的温暖,几乎被丢失得一干二净,这不能不说是汉文化的一大遗憾。而我们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那里,充分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对温暖文化的呈现。我们从其表达的自然生态文化的“发生”上看,其艺术生命依然炯炯有神,其淳厚的民俗风情依然保持旺盛的朝气,以至于今天还是风光无限,经久不衰! 这难道不是今天汉文化中所缺失和需要弥补的温暖吗?

   文化的魅力,一定来源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贵州省的多民族文化的相容与顽强的存在,就体现出各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程度,远远的历史文化长河,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光!

    “多彩贵州行”与“云南文化名人怒江行”让我充分理解了具有强大文化内涵的人类集群,不是汉文化,而是少数民族文化。

在云贵,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自己的文化体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追寻,对当代文化的演绎,让我们感受着虽然文化的表达不同,但温暖却是相同的。文化的温暖不仅在鼓舞着本地区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同时,也鼓舞着我们外乡人对温暖文化的参与。在过去与现在,这样一群强大的人类文化组合,给汉文化提供了过去成长土壤和今天文化普及应用的发展空间。

   对云贵州的著名文化符号, 因其特有的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在意义的生命文化,像苗族、侗族、土家族、纳西族、僳僳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彝族、布依族等等,或者早期发展在贵州镇远中原文化以及西方原始佛教文化却被汉文化所遮蔽。

   有人说,中国的汉文化先于这些文化就存在了。其实不然,孔子也生在苗族祖先蚩尤之后。蚩尤时代的文化就已经开始,歌谣就已经存在,而他们的文字创造是与汉文字同步进行的,甚至还早。

   从苗族历史博物馆的实物与资料判断,苗文字与汉文字的发明几乎同时,文字的复杂性也多于汉文字,从这一点分析,甚至苗文还早于汉文。由于一直保持原始部落的状态,人口的发展一直滞后与其他民族,而此时汉民族的人口发展与模仿的迅速,使苗文化几乎落后得没有办法与汉文化相提并论。但是,他们原汁原味的文化基础却完好无损。

   由于战争,使苗族不断的迁徙,这样的更迭,让他们的文化保留出现了问题,而大量的人员死亡,也使初级文字变成永远的历史,决绝于人类,无从寻找。

   在贵州省的凯里,在西江千户苗寨,我们看到一直植入苗族生命中的文化典章,在闪闪发光,以至于我感觉,汉文化完全来源于苗族文化中,无论我们使用的用具,文化的发生、信仰,都仿佛从远古的苗族传来,从蚩尤的生命里传来。

   比如,苗族对十二生肖的传达,对建筑风格的演变,与汉文化一脉相承。这些都早于汉民族的发展与建设。

   在蚩尤时代,十三年一过“祭鼓节”比汉民族春节早,每十三年过一个生肖节,他们的一生都无法把十二生肖过完。之后的汉民族的春节,才有了一年一个生肖节日的习俗。

   虽然中国人在分割民族成分历史,我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我确深信,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进步,影响着汉文化的发展。

   据史书记载,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龙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但是,但我一直认为,苗族等少数民族原来的生活地,应该在中原,以及江浙一带,后来,被汉人的几次围剿,几乎绝种,被迫进入深山保全自己,为自己的民族留下了生存的希望。

   少数民族由于大部分生活在偏远的深山之中,其文化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纯粹热烈的自然状态,与自然和谐的因子在文化的体验中就更加突出“大生命”的力量,这些都的源于自然的力量与人性的力量的深度结合。文化的高度不仅成为科学技术的高度,更应该充满自然世界的高度,应该是开阔胸怀,是自然世界的自觉和给予。这样的文化才无私,才有大爱,才有文化的温暖与情怀。

   无论是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还是侗族文化,能够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用身体与生命的节奏演绎至今,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奇迹。他们依然具有的长久不衰的传播魅力,一定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充满的自信的结果。

   今天,正是这样一股具有还原历史文化内容的侗族大歌、苗族的祝酒歌,土家族的对歌,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以及他们共同的生活状态,才使我们看到了一股温暖的亲情与淳朴的根生,成为我们文化的“图腾”,并以自然光芒的力量来净化中国文化的土壤。

这些具有原始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地域,似乎在现代化的今天,已经弥足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