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初探

 阿康书馆933 2015-10-08
摘 要: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心学”理论体系,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恢宏博大,学术脉络清晰而独立。本文对其思想体系做了初步的分析,力图对王阳明心学思想进行整体把握,厘清其学术思想的大致脉络,以利于对其心学体系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王阳明 心学思想体系 致良知 心即理 知行合一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阳明心学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他根据孟子的“良知”观点加以综合、阐发而创立的学说。(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其要点主要包括:
  第一,良知即天理。孟子认为良知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是指“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提出“尽心知性可知天”,王阳明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将良知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把先验的良知等同于天理,良知便成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借助良知的虚明灵觉,就可以达到对天理的虚明灵觉。
  第二,良知即心之本体。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就在人们的心中,良知是内在于自身的先验的道德本体,通过对良知的认识,人们便能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行为的善恶是非;充分发挥良知明善恶的机能,用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即致良知的工夫。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充分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为善去恶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精神本体,于是良知便具有了本体论的意味。
  二、心即理
  所谓“心即理”, 即身、心、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能够独立自存。身是心感知物的媒介;心的主要功能为显现,而感应到的灵明即是知;物则是能够为身心所感应的事物。在王阳明看来,朱熹将“心”与“理”加以隔绝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样会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为此,他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认为“万物皆归于吾心”,提出道德修养只需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王阳明更进一步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心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在这里,王阳明将心确立为统摄宇宙万物的根据,也是理的依据。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统一性的重要命题,在这里,“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达到至善的最高精神境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上》)。王阳明认为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离,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所认为的必先“知”然后才能“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并进”,他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知识,才能穷理,批评朱熹将知行加以分离。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是王阳明关于知行关系的认识。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知行并举,以知为重,知对行的决定作用构成了“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所以,道德是人的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则是 “良知”的完成。
  (3)“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知行合一观的宗旨在于从“一念发动处”开始“破心中贼”,王阳明认为产生好恶的情感即是行,一念不善即是行恶,故而应当从头脑意识中将这潜伏的不善之恶念加以根除,在思想中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观念,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即“破心中贼”,“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可见,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目的在于劝谕世人时刻摒除心中闪现的恶念,去恶存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程朱理学“先知后行”的弊病,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知行合一”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同时又使不少人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容易犯“以知代行”的错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王门后学流于清谈、任性废学的弊病。
  总之,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无疑是宏大的,他的心学思想直承孟子,突出良知和心的主体作用,弘扬了主体精神的雄浑博大,对其心学思想的研究需要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阳明:《传习录》上下册,广陵书社,2010.9.1
  [2]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12.1
  [3]蔡仁厚:《王阳明哲学》,三民书局,2007.16
  [4]张晓泳:“从形成过程看王阳明的“心学”本质”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6)
  [5]梁瑛楠:“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发微”,《兰台世界》,2013(3)
  作者简介: 路晓亮,(1986.5-),男,山西省长治市人,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中国哲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