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qsyok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第一章:气血阴阳——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实症、少了就是虚症
2015-10-09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章:气血阴阳——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实症、少了就是虚症西医强调人体的物理结构,并相信人体由不同的有机及无机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组合成蛋白质、
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系统以及整个身体。中医理论并没有细胞的观念,不强调分离的部分,而是以身体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体是由气、血及津液
这些精微物质所组成,这些物质与身体各部相互作用及影响,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气是什么?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及生命活动的最基
本及最重要的物质,并构成人体脏腑及经络生理功能。1、气的生成人体的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自父母传下来的“气”,称“先天之精气”;二
是来自自然界的物质,包括空气、食物及水;来自空气的为“清气”,来自食物和水的谓之“水谷之精气”。两种精气会用作气的原料,并通过脏腑
的加工及转化而形成人体之气。2、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中医认为气能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人体脏腑、经络及组织的生理功能。此外,气
促进血生成及循环,以及津液的代谢。2)温煦作用自然界中,气态比液态含较高热能。同样身体中的气亦有像热能般的温煦作用。作为身体热力之
源,气为身体提供温暖,保持了人体体温。3)防御作用外邪是引致疾病的环境因素,它们分别为风、暑、湿、燥、寒、火。透过抵御外邪的侵袭,
气保护着身体,并维持着健康的生理功能。4)固摄作用所谓固摄,也就是统摄、控制及固定的意思。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对身体物质及脏腑的巩固
,并让身体组织维持于正确及应有的地方及位置。气使血液运行于脉中(血管中),防止其逸出脉外。这些气也控制汗液、尿液及唾液的分泌及排泄
,防止津液流失。同时气也固藏精子,防止其遗泄,并有固定脏腑器官的位置及防止下移的作用。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互相补足,一方面气推动
了血的循环及津液的分布;另一方面,气控制调节津液的分泌。5)气化作用食物经过气化作用后,会化为水谷精微,然后转化为气及血。同样地,
食物残渣经过气化作用后,亦会化为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整体地说,气对机体精微物质的转化及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3、气的运动气的运动在
中医理论中称为“气机”,不同气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基本上气有四种运动形式,分别为升、降、出、入。这些运动非常重要,若它们停止,人的
生命亦会终止。4、气的种类气可以按其不同的功能、特性及运动分类,分别为元气、宗气、营气及卫气。卫气与营气一样,都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
微所生成,但它们循行的位置却不同,卫气行于脉外,营气行于脉中。营气主要散布于横膈膜及胸腹内,而卫气则在体外循行于皮肤之中。一方面,
卫气保卫了身体并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它调节及控制汗孔的开合与汗液的排泄,以及为脏腑、肌肉及皮毛提供温养作用。营气及卫气同出一
源,各行于脉中与脉外。透过协调营气(阴)及卫气(阳)功能,身体维持了健康的发汗、恒温及免疫功能。透过协调营气(阴)及卫气(阳)功能
,身体维持了健康的发汗、恒温及免疫功能。……二、血是什么?西医认为血是由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蛋白质及电解质所组成。基于不同
成分,血液除了循环功能外,血液涉及身体的免疫及内分泌功能。中医对血有不同的观点,它并不以细胞的角度出发,而以一个整体观作分析。按中
医理论,血为身体提供营养的红色液体,但其所指的营养不只限于在血管内传递的物质,而范指一般的营养物,包括那些非血管传递的营养物。1、
血的生成血主要源自“水谷精微”和“精”(精是生长发育及生殖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食物会透过脾胃的运化而化为水谷精微,并上输于肺,藉
着心与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另一方面,藏于肾的精会贯注于骨,化为髓,健康强壮的骨髓便会化生为血。此外,精亦会归于肝,从而化为清血
。脾脏对于血的化生十分重要,故脾有“气血生化之源“之称。由于饮食会直接影响脾的健康,因此,要维持健康的身体,我们必须注意均衡饮食及
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模式。2、血的功能血主要负责营养及滋润全身。血循行脉中,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这些脏腑组织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1)为脏腑、经络、组织提供营养人体的脏腑组织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濡养才能保持健康。若血液充盈,则面色红润,皮肤毛髮润泽,而爪甲、肌肉
、骨骼亦会健康强壮。2)维持健康的身体活动及感官功能《黄帝内经》这样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
说明了血于肌肉运动及感官功能的重要性。3)维持健康的精神活动中医认为血供应对精神健康十分重要。若血的滋养充足,则会表现精力充沛、神
志清晰。另一方面,若血的滋养不足,则会引起健忘、失眠等问题。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神志失常及精神病等。……三、什么叫“阴”“阳”呢?
“阴”是指血的工作状态,“阳”指气的工作状态,“阴不够”其实指血的工作状态不好,而“阳不够”指气的工作状态不好。气血阴阳合为一体是
指不仅气血能量足够、同时气血的工作状态也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是分不出来气血阴阳,有了病才分气血阴阳来。人不
健康气血阴阳无非都是这八类状态,一种是气不够了;一种是气太足了;一种是血不够了;一种是血太多了;一种阴太弱了,一种是阴太盛了;一种
阳不足了,一种阳太多了。气弱叫气虚,气过强了叫气郁或气滞;血不足了叫血虚,血有余了叫瘀血;阴不足了叫阴虚,阳不足就叫阳虚;阳太盛叫
实热,阴太盛叫实寒,中医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统称为虚症,而将气滞、瘀血、实热、实寒统称为实症,虚症说的是“虚”,是指“阴”“阳
”“气”“血”少的概念,实症说的是指“阴”“阳”“气”“血”多的概念,四、实症和虚症“正气不足为虚,邪气有余为实”——中医将疾病分
为实症和虚症,气是判断实症和虚的主要标志,也是虚症和实症根本缘由.虚症的特点:1、”久病多虚”,也就是说慢性疾病大多是虚症,一般虚
症多发生于重病之后,病期往迁延较长,不易速愈,易于反复。2、由于正气不足,肌体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明显或反应不出来,故症状表现不剧烈
。低热迟久不退、消瘦、出虚汗、精神不振、两目无神、语言低怯、长期食欲不振、腹痛隐隐不休、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3、虚症一般多与寒症
同时存在(虚寒症)。大致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症的特点:1、”暴病多实”,也就是说急性暴病多是实病,一般实症的病程较短,多
属病的初、中期,病势较凶,但一般痊愈较快。2、由于邪正交争激烈、肌体对病邪反应较明显,故症状表现得较剧烈,如高热、无汗、精神兴奋、
瞻语、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便秘、小便短赤、剧咳痰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3、实症一般多与热症同时存在(实热症)。凡是体内的病理性
异物(结石、肿瘤、瘀血、腹水、痰饮等),皆属实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fabedc0100x1mj.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fabedc0100x1mj.html6
献花(0)
+1
(本文系jqsyok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