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昵称535749 2015-10-09

2015-10-08 23:54:46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地质学家,探险家和环境活动家杨勇带领探险队到长江源,以监测气候变化造成的青藏高原,在亚洲最长的河流水源的降解破坏的规模。这一旅程,在高海拔地区的险恶地形,以及在持续的政治和种族关系紧张的地区,仅仅是由少数几个外国人所制造的。但今年,杨邀请少数门徒,记者和运动员来纪念他第一下游导航的河中的小船第三十周年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扎陵湖位于黄河源。该地区也被称为“第三极”(以北和南极),因为它是一个永久性的冰和永久冻土,所有这些都是受气候变化的威胁。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开始退化,土壤侵蚀发生在治多县,青海省。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探险队到达海拔4500m。气候变化已经部分LED的退化的生态系统,被认为是“亚洲水塔”过去几十年。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在草原土拨鼠团队奠定了毒药。毛茸茸的小动物造成荒漠化。藏族牧民经常在该地区猎杀掠食者,他们的皮毛和皮肤。狼,狐狸,熊,雪豹现在几乎看不见。因此,土拨鼠人口激增,他们咬在这高原植被。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一位年轻的藏族牧民在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草原。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在海西北部地区,在草原沙化沙研究杨。杨是横断山研究所所长,是研究地质和长江上游水文的科学家之一,黄和雅鲁藏布江的河流。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藏族牧民转移到新的示范村所在的房子都可以严格对准和牲畜饲养作为一种经济活动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草原上,草原退化。科学家说,沙漠化的山区草原正在加速气候变化。没有“屋顶”,屋顶的世界是不能够吸收水分,更容易散热。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在梭戛村的一个藏族家庭,这是在自然公园的心脏。毛主席的肖像,旁边是藏传佛教的象征,挂在门上。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这一地区,包括黄河的水源,长江,和湄公河,本质上是在亚洲所有的水来源-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和最密集的。高原的夏季融化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农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对整个欧洲大陆的农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在一条冰冻的河流上,一个团队穿过一条冰冻的河流,青海的一个地区陷入了困境。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杨在jianggendiru冰川脚下,各拉丹冬峰西,在长江的源头。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年轻的藏族牧民走向jianggendiru冰川。游牧人口定居在现在长江的源头一年左右,由于气温上升,冰川的下降意味着他们能度过冬天,在海拔高度5000m。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在jianggendiru冰川脚下,牧民借助望远镜让他看一群牦牛。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一群牦牛徘徊在最高的草原。为了解决沙漠化,当局已经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牦牛与它去饲养。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jianggendiru冰川,长江的官方消息。冰川的冰碛表明近期的快速撤退。杨已经看到它萎缩了一个完整的公里,黑色的土壤是在它的轨道。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遥望到达日附近的黄河,青海省。随着南北两极,西藏青海高原是该地区最危险的冰融化
首次长江漂流勇士杨勇与长江源的故事 - wuwei1101 - 西花社
2014年10月27日,1986年,轰动世界的首次长江无动力全程漂流,14名队友死去8个,他是剩下的6人之一。28年过去,他现在在干什么? 他不是NGO,不是愤青,不是探险家,现在的他是一位冷静而有追求的学者,一位用自己的探险经验养着自己的考察工作的民间科学家。他对祖国的理解不是那么抽象和激昂,他用脚丈量过的地方,沿途的一点一滴他都了然于胸。他叫杨勇
杨勇1

 从长江第一漂到长江研究者
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4亿人心里却只有一个长江。对于生活在长江边的4亿人来说,这条江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母亲河。
人们都爱长江,而爱的方式几乎都是索取。只有杨勇这个人,他的爱如此不同。
1986年,一群年轻人,依靠最简陋的漂流设备,从长江源头下水,经过175天的水上殊死搏斗,创造了首次无动力全程漂流的奇迹。2000年,美国国家地理的《冒险》杂志,评出了世界上25个最危险最刺激的旅程,长江漂流名列其中。
长江第一漂,杨勇的14个队友死去8个。
多年以后说起这次漂流,杨勇总是语气平淡,只是在说起他弟弟时有些动容,眼里有泪花。当年在长漂队挑战虎跳峡前夕,他弟弟独自驱车由攀枝花赶往漂流现场,为哥哥鼓劲加油,虎跳峡是长江上最险要的峡谷,长16公里,落差达到200米。结果他弟弟未及到达漂流,便出车祸身亡。
正是这次的生死磨练,让杨勇找到了一生的事业方向。长漂结束,杨勇辞去了渡口矿务局机关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长江研究中,至今已经2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的杨勇,认为漂流和步行是调查研究江河地质状况的最好方式。长江、高原就此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没有汽车的年代,杨勇徒步考察了长江的所有干流直流。每一年他最少有一半的时间在路上,在人迹罕至的野外。另外的一半时间他用来挣钱,支持自己的科学考察。多年以后,他已经对长江沿途的点滴变迁了然于胸,掌握了堆积如山的第一手地质和人文资料。
车2
多年来,杨勇挣钱的方式也离不开他热爱的江河。1998年4月,他在西藏邦达机场迎来了美国探险队Fisher一行,作为他们在中国探险的的向导。开始的几天,美国客人态度傲慢挑三拣四,杨勇忍气吞声,后来终于爆发了一场争论。双方在争论之中才发现,原来是因为翻译出错引发了误会。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杨勇这才知道Fisher 原来就是自己仰慕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他发现了诸多著名峡谷,并首次将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展现给美国媒体。当Fisher听说此刻面对的是首次长漂队员杨勇时,也激动不已,连连表示景仰和道歉。

Fisher赞叹杨勇的勇敢和执着,但他并不理解杨勇的焦虑和情感,因为对Fisher来说,每一次探险都是一种自我实现,而杨勇始终背负着沉沉的使命感。正是此次采访途中,杨勇让记者亲眼目睹了长江上游的满目苍夷。

金沙江沿岸许多地方已经多半成为沙漠,和撒哈拉的沙质没有什么不同。说好的长江防护林呢?说好的青山绿水呢?20多年的幻想在眼前破灭。而杨勇却是一年年眼看着长江上游的沧桑变化。到每一个地方他都如数家珍,能说出历年的状态。

和西藏百姓聊天,当地人建一所房子需要100多棵参天大树,每伐一棵树只需要向村里交纳2元钱,很多县长期依赖木头财政。当年的川藏线,除了探险队的车,首尾相连的都是大型木材运输车。杨勇说,心痛,非常心痛。现在天然林几乎没有了,再不叫停就来不及了。他和记者探讨长江不同区域的责任。他最核心的观点是,长江中下游发达地区应该对上游不发达地区建立经济补偿机制。

1998年,经过对金沙江进行含沙量和流速等水文测试,杨勇预言当年会有罕见洪灾。他希望记者能把信息带回北京,让沿线有所防范。可作为一个普通记者,并不敢奢言将有价值的信息直达决策层。结果,众所周知,1998那场著名的洪灾,沿江多个城市包括记者的家乡九江都纷纷决堤。

28年来,不知杨勇有多少预警和呐喊被人所忽视,能知道的是,他一直没有放弃细致的考察和坚定的呐喊。
金沙江
每一次考察都不知能否生还

都说人生就是旅行,而对于杨勇来说旅行就是人生。家在成都,他却从不属于这座以安逸著称的城市,永远行走在江河之间。

多年前的川藏线之旅至今还会成为记者的谈资,经常引发听者的惊叹。但这样的日子杨勇坚持的28年,上万个日日夜夜。用网络流行语说,在杨勇面前,记者的经历被秒成了渣。常人眼里惊险刺激的野外生活,杨勇习以为常。

每一次的考察都是一次探险,每次考察都不知道是否能够生还。长年游走在高山峡谷间,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杨勇重复最多的就是:陷车, 下车, 下千斤顶, 满地找石头, 把石头铺在轮子下, 把车顶起来, 前车发动, 拉车, 一次不行, 两次,三次……十多次,欧了! 同样的事在沼泽做, 在山顶做, 在冰河上做, 在烂泥里做。这样的事情经历一次或许是豪迈是浪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什么处变不惊,智勇双全都是浮云,坚持下去才是硬道理。

最经常的情况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探险过后,其他队员难以忘怀的是饥饿、惊险、激动、感怀、尊严、生死与共的男人情怀等等。他则永远一脸淡定,最多一句川味口头禅,有啥子嘛?

如果说有什么让他兴奋的话,是他新收集的诸多数据和全新的观察成果。无论怎样的险途在他看来也不过是一次野外考察。

难得的回到城市的日子,杨勇多半会困在斗室里苦思闷想,思考着怎样尽快把此次探险考察搜集的东西消化整理,形成结论性论文或者报告。“我老是觉得事很多,时间不够。对我来说,这里只是一个短暂休息的地方,高原对我永远是诱惑。”杨勇说。
杨勇形容自己“面带猪相,心中嘹亮”。30年来,这名探险家和地质专家一次又一次驾着吉普、单艇或徒步深入中国的生态敏感区和科考空白区,原本无言的江河找到了倾诉的对象。

  从1986年那场轰轰烈烈的长江漂流开始,杨勇与中国江河结下不解之缘。那一年让国人震撼的,不仅是在滔滔江水中逝去的11名勇士,还有这个养育了亿万人口的生命之源。之后,杨勇更多地从人与自然关系和发展的角度观察江河。

(汹涌的金沙江)
2009年6月,杨勇带领“为中国找水”科考队从成都启程,穿越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及自治区,翻越昆仑、祁连两大山脉,考察山脉冰川面貌及演变趋势、西北地区冰川总储量及消融量(状态)、冰川径流(河流)水文情势及利用现状。耗时100多天,行程4万多公里的考察结束后,同行者正感怀那些惊险时,又听到了熟悉的川味口头禅:“这有啥子嘛?”

  他的民间科考队所用经费全部自筹,有时候企业的赞助迟迟不到账。冬天在高原,他们和藏民一样裹着军大衣,在草地里捡些牛粪起火,在野驴的围观下吃饭,在三江源科考时,由于物质资源奇缺,杨勇将所有干粮和水集中分配,3人每天共饮1瓶水。杨勇感激藏民教会自己很多野外生存经验。朋友送的一部卫星电话他基本不用,因为“救援太复杂了,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在那种情况下,救援者可能还不如我们熟悉道路,面临更大的危险。”深入无人区,翻车、陷车、断油、断粮,一个细节便能决定生死。杨勇始终相信团队的处事能力。“我不敢狂妄, 我敬畏自然, 也敬畏每一个生命, 我认为自己在无数次探险中能活下来,是大自然的护佑。”
(唐古拉山)
身处在青藏高原的湛蓝晴空之下,看着远处的唐古拉雪山,内敛的杨勇对一位同行者忧郁地说,“澜沧江、怒江、长江占世界大河水量的19%,但在唐古拉山附近发现了许多稀有矿藏,在这个被利益驱动的时代,某些利欲熏心的商人意欲染指这人类的最后一块净土。如果开始大规模开采,势必影响到地表水源,大肆冶炼的同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和日益不堪的环境污染。”

  2015开年科考,杨勇将地点定在了三峡库区。库区周边大量居民区、农业区藏于水中,村民们已陆续搬迁。这一方水脉现状如何?移民新居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在杨勇看来,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实地科考来探寻答案,并为后三峡时代的建设提供一手资料作参考。他带队从重庆出发,穿越涪陵、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最后在宜昌结束行程。沿岸浓浓的大雾“围城”把能见度降到最低,令科考队摸不清方向,更别说观测了。杨勇向一家民用无人机企业借来飞行器,操控其飞到江峡边的施工区域、滑坡山体和河流上空进行航拍,获得了真实和客观的影像数据。
(长江三峡)
科考队员徐晓光是一位忠实的记录者,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杨勇这条铁汉,在江河面前绝对忘我地融入。但岁月不饶人,他的腰已经成为他的一个软肋,如果没有宽大的腰带支撑,就难以完成长途行走。”是的,那被晒得通红的皮肤、略带沧桑的低沉嗓音、灰白的头发与胡须,已成为这个男人的印记,疲惫感与日俱增,他却仍在路上。
  但在杨勇看来,56岁的年纪还很年轻。环保作家唐锡阳现年85岁,仍在组织“中国大学生绿色营”;78岁的潘文石还在研究如何保护大熊猫、白海豚等野生动物。潘文石曾戏言自己就像英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的那条大狗,把全部生命献给了荒原。杨勇也决定将一生献给科考。
“江河是有生命的,开发时要尊重它们。”杨勇在其报告中再一次写下这句话。也许这些跳动着的文字,是江河在说话。

  长江漂流11勇士
30年过去了,长江漂流这个英雄故事已成为绝唱。

  1985年,据传美国探险家沃伦·肯打算漂流长江。在此之前中国江河漂流还是一片空白。“中国人的长江当然要中国人首漂”。四川乐山人尧茂书驾“龙的传人”号漂流筏,以简陋的设备,抢先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在金沙江通珈峡触礁遇难。

  1986年6月3日到11月25日,受尧茂书感染的漂流探险队完成了人类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在全长6300余公里的长江中,有10位勇士长眠于汹涌的江水中。

  尧茂书、孔志毅、杨前明、王建军、王振、万明、张军、杨洪林、孙志岭、雷志等11位勇士的名字与长江同在。

  参加长漂还活着的勇士们,有的投身商界;有的保护江河;还有的人,一直没有离开漂流。杨勇,就是当年的勇士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