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增强交流 培养习惯
2015-10-09 | 阅:  转:  |  分享 
  
增强交流培养习惯



各位家长:下午好!今天我主要想同家长朋友们交流个话题: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一是放下架子是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尊重的前提是把孩子当“人”看,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的人格就是和我们一样。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规律,可我们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

一名小学生期末考了倒数第一名,他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家门,一言不发地将成绩单交给爸爸,没想到却听到了这样一席话:“孩子,这次你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会超过你来,只有向前去追赶别人的路了,每超过一个人,你就会前进一步,当你超越了你们班所有的人,你就成为真正的第一名了。爸爸相信你,你自己有信心吗?”这番话,让孩子感到惊讶,本来等着挨揍,却等来了这样的鼓励,于是孩子使劲地点了点头。此后的第一次考试,孩子考了第30名,一次就超越了10个人。爸爸说:“孩子,你很努力,前进了这么多,我相信你还能进步!”孩子又使劲地点了点头。第二次考试,孩子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已经进了前15名。爸爸还是那句话:“儿子,爸爸相信你,你还可以前进。”终于,第三次考试中,孩子又拿了一个第一,真正的第一名。这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体现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语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位父亲用自己的语言,挽救了孩子,成就了孩子,成就了孩子的一生。父亲的成功就在于把孩子习以为常的训斥转化成了接纳和鼓励。这种转变语言表达的方式,改变了孩子的抵触心理,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

三、亲子交流要讲情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心胸宽广,精神愉快,即使工作忙碌,也要抽空与孩子玩玩,常与孩子交流,多与孩子沟通,说些妙趣横生的话,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与陶冶。第一不要在自己情绪很槽的时候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第二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习什么。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结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第三与孩子共进晚餐时,父母要掌握交流的技巧。专家建议说,每位家庭成员可以讲出他们当天最愉快的经历或最大的挑战,也可以共同制订第二天的晚餐食谱,父母还可以讲一些童年趣事,或者讨论一个全家都能参与的活动,甚至谈论一下孩子们最近看过的书或电影话题共同的话题往往存在于共同感兴趣的事物之中,因此投其所好,关注孩子喜欢的事物,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您好!

不管您在看了我的成绩之后是火大还是难过,请您都息息怒。平日您说您不注重成绩,我知道您那是在说假话,哪有母亲不注重孩子成绩的?书上说,如今中国的母亲90%都有些问题,她们都在一只眼睛关注股票、电视剧、老公,另一只眼睛关注孩子。当她们发现股票看不懂,电视剧看不透,老公看不住的时候,连那一只眼睛也过来关注孩子,这时候,天下的孩子可就惨了!我想您会说:“我关注你的成绩是为你好呀!”这我知道。可我还知道,您关注我的成绩,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面子。不过,我不怪您,“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可在我失败的时候,您给我的安慰是少数的,批评是多数的。您知道吗?每当我鼓起勇气想要迎击下一次考试时,您总是用您那尖锐的语言击退了我的信心。还有,您的安慰也夹杂着太多的多余成分。在我失败时,请您让我自己一个人安静的想一想吧。告诉您吧,我想死过很多回,有一次甚至拿好了刀子,可我没下手。因为这个世界还有一些让我留恋的东西,这里面,也有您。您在没有成绩,没有分数时,总是给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所以,我又爱您,又有点讨厌您。我有一个小要求,请您在家不要谈起这封信,就算是您提起了,我也不会做答,请您原谅。最后,我还是要祝您万事如意,股票涨停!

您的儿子

2009年11月20日

这封信我看了几遍,每看一次心灵都是一次震撼。抛开王能同学的思想和驾御文字的能力不说,亲子交流不畅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多么大的心灵伤害。如果不是学校创建亲子书信交流的平台,如果不是学校举办亲子交流讲座,就很难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很难感受到学生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有人说:亲子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感与情感的相融。在我看来:亲子交流是一门学问,需要全社会的家长都来学习。亲子交流是一种艺术,需要每位家长掌握交流的技巧。亲子交流更是一种思想,需要家长更新理念。

二、习惯的培养。

第一是做人、做事的习惯1、讲诚信,诚信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将给人带来成功和幸福。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功和幸福,自然就希望孩子成为诚信可靠的人。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说谎的经历。其实孩子的说谎是原因的:的为了逃避父母的责罚而说谎有的为了炫耀而说谎:有的为了取悦他人而说谎;…所以,我们应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和心理因素,冷静分析,这才是正确的方法。给家长建议:一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家长要求孩子讲诚信,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总是轻易地许诺孩子某些条件,但是事后却没有兑现。孩子的希望落空后,就会发现父母在欺骗自己,就会从父母身上得到一些经验,一旦这些经验转化为孩子说谎的行为时,父母的恐怕要后悔莫及了。2、有爱心有爱心心中有他人,每位家长要及早教育孩子具有这种品德。"有爱心"的教育对当今独生子女显得尤为重要。如今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啥给啥。父母的悉心,培养了孩子的毛病:吃独食,想干啥就非得去做,不管别人的感受。孩子从小在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身心的爱中泡大,却从不觉得爱的珍贵,认为给予他的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不知道长辈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爱他,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些爱而有感受,有感动。这样的孩子心中就缺少爱。那么如何培养这人类最宝贵的情感呢?建议一:爱他要让他知道。不要说母爱是无私的,要告诉你的孩子这是妈妈对你的爱。要让他体会到身边的人是在爱他,要让他体会到幸福,从而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校一直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例如:妇女节,教师节,,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身边的人,感恩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互相关心,比如吃饭时,爸爸没回来,妈妈要提醒孩子给爸爸留饭留菜或耐心等待爸爸。当孩子学着给父母做一点事时,哪怕是给父母倒杯茶、拿支笔,都应该给予鼓励。建议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父母要做出榜样,主动、热情地关心家人或其他人。孩子和妈妈一起坐在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老人,孩子起身让座,,是一件小事,但在孩子心灵上,却可能会留下阴影,也许他从此永远也不会给老弱病残让座,从此失去了关心别人的好品格。3、讲教育孩子讲是让他们学会做人的必修课。我们一直致力于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例如:学校一直坚持的"校园活动,就是期望通过孩子的实践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从而养成文明的习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一面捡垃圾,一面制造垃圾,吃完的早餐袋、垃圾袋随手乱扔,没有入垃圾桶,根本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这里,恳请家长配合学校从细节着手,一点一点地训练。当然,这种训练是长期的,需要坚持,才能形成好的习惯。父母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说到这,我先想让家长反思几个问题:您有当着孩子的面乱扔垃圾吗?您有当着孩子的面出口伤人吗?当孩子又不文明的行为时,您有制止吗?如果你的答案都是不能,那就请您要试着改进了!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教育子女要礼貌待人,与人为善,自己却常常与人发生摩擦时,一不留神就口吐脏话了。所以,作为家长必须"修身养性",注意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同时,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规则。我们教育孩子举止要文明,对人要有礼貌,就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社会公德,如何遵守社会公德,哪些是文明的行为。培养孩子文明礼貌遵守规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讲清规则,二是培养克制能力。学校老师平时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在学校很好,可回到家,如果家长不重视,结果等于零。推荐《教育的55个细节》,这是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的教学心得,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小到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方法简单易行,并行之有效,建议家长看看这本书,相信对您孩子的培养大有益处。4、会与人交往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学校是快乐的,特别是能多结交几个朋友。但有的家长又总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朋友玩,或受到别的同学的欺负,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会与人交往呢?建议一: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乐观的孩子是比较受欢迎的。乐观来自良好的心态,父母在平时要教孩子每天面带微笑,出门之前打点好仪容仪表,带着愉快的心情上学校。这些都能帮助孩子自信地面对同学。告诉自己的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要尽量少麻烦别人,多帮助别人。要学会平等地与人相处,不能要求别人听自己的,帮助自己做这做那,如果事事要顺自己的意其他的孩子是不会喜欢你的。建议二: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如:多使用礼貌用语,孩子主动和同学打招呼问好,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宽容同学的缺点和过错,真心诚意待人,讲信用等这些交往技巧能够帮助孩子与人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好感。另外想提醒一点:有的家长喜欢教育孩子"在外可不能吃亏",甚至只听孩子回家说被xx欺负了就气的自己去批评训斥那个孩子,甚至和对方家长产生矛盾,大打出手,这种不冷静的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同时也会让您自己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首先看看自己能不能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告诉老师帮助解决。做父母的应该努力让孩子养成宽容大度的胸怀,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做,不仅会让他感到快乐,同时也给他更大的生活空间与成功的机遇而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其原因是意志上存在障碍。特别是一些调皮好玩的学生,他们还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存在着“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现象,学习在他们看来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正是因为学习没有成为其内在的需要,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毅力和耐力都较差。为此我对这些学生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大是小,只要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就行。







初一家长学校培训稿







10















献花(0)
+1
(本文系语贵平淡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