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曾国藩对联(中)

 江山携手 2015-10-10

第3章 曾国藩对联的艺术特色

  辗读曾国藩对联,总是一次次地为其艺术魅力震撼。他的风格,他的手法,他对联的意境等等让人真切地体会地到一位对联大家的风范。

  3-1 表现技法

  3-1-1 纳古文法入联

  曾国藩在晚清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论。在文道关系上,既主张经世济民,又强调怡情悦性;在创作理论上提出“情”与“理”结合的自然惬适,倡导“阳刚之美”。他的文学思想,使“文蔽道丧”的桐城古文得以中兴。作为一个古文大家和对联大家的曾国藩,在精心构撰对联之时,他的古文笔法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从而使他的对联有着独特的魅力。

  曾国藩运古文笔法于对联,在其对联中随手拈来。本文参照清人李扶九、黄仁黼的《古文笔法百篇》试着对曾联加以分析。同时,基于后文对曾联风格有所论述,所以在讨论其以古文笔法入联时,与风格有关的特征就暂且省略。

  被誉为“奇气喷薄,如干莫不可逼视”、“俱极倜傥”的挽汤海秋侍御鹏:“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汤鹏二十岁中进士,聪明过人,其诗极其豪放,才气十足。所著《浮邱子》政论文集洋洋洒洒二十二万字,时人赞誉甚高。但其行为在曾氏看来却有点怪诞。“汤海秋久与之处,其人诞言太多,十句之中仅一二句可信。”本联以汤鹏的“才”“名”为眼,曲折变化。“著书成二十万言”本应是逞才逞气,但曾氏却说是“才未尽也”,在褒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得谤遍九州四海”是一件极不光彩之事,是对汤鹏的贬,然而,笔锋一转“名亦随之”。整首联,上联先扬,在扬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写到此处,把汤鹏的才说到极点,似乎对汤氏不好再用其他语言来评价了。下联于是就荡开一笔,先说他的缺点,说时人对他的贬损,“谤遍九州”可知他的臭名,可谓臭名昭著,但并不是真的说他的臭名,而是以此作伏笔,臭名之后,对他的赞誉也不绝于世,“名亦随之”。下联就在反衬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完成了对汤氏的颂扬。《楹联新话》对此联有评价:“独曾文正才力标举,夭矫老苍,自成一格。亡友马宾侯称其运古文法于联语中,洵不虚也。其最佳者,如挽汤鹏。”

  被誉为“文正惬意之作,百年来,何人敢与抗手”的挽梅霖生太史钟澍联云:“万缘今已矣,新诗数卷,浊酒一壶,畴昔绝妙景光,只赢得青枫落月;孤愤竟何如,百世贻谋,千秋盛业,平生未了心事,都付与流水东风。”“梅霖生太史讳钟树,以词臣终老,未克一展伟抱,旋即辞世。”“万缘今已矣”满腔感慨喷薄而出,然后徐迂道出梅氏往昔生活状态,从内容、情感、语气上较首句舒缓。最后来一句“只落得青枫落月”,“只落得”是在中间三句上的又一次转折,使语气又跳跃地承接了首句“万缘今已矣”的似是无奈的感慨。整个上联气势如喷涌而出的江水,突破一个险峻的隘口,进入了一个比较宽阔的水面,在人们的审美期待中下联应顺流而下。但是,曾氏的高明,或是高超之处在此又体现出来。下联“孤愤竟何知”一个设问再次把读者期待心理提起,如回风激水,蹙蹙生漪,在再次历数所愤所憾之时结束全联。一波几折,不引古,不用喻,层层翻新。

  挽陈岱云太守夫人云:“割臂岂初心!是孝子忠臣莫可奈何之事;归真无片语,有堂上膝下万不忍言之衷。”劈头就是一声长长的感叹。“劈首翻起,最为出色,有悬岩万仞之陡峻。”(此联后文有论述,此略)

  对于“挽语有极难措笔者”的挽马端敏:“范希文先天下而忧,曾无片时逸豫;来君叔为何人所贼,足令千古悲哀。”曾氏又用另一笔法来写。马端敏在校场被刺杀,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一个总督在校场上被杀,于清政府来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曾氏于是隐而不谈这一点,“只刺取一二”,因“不胜称愿,则取其特别者言之,亦足动人”。如此联语“飞鸣处仅‘来君叔为何人所贼’八字,盖略其同而单言其异也。”正如《古文笔法百篇》所说,“巧于避忌,最为得体。”其次,此联也用了一个衬托法,“凡对联出幅略平淡无碍,惟对幅则不可不求压倒出幅。对幅一奇警,出幅虽平淡,亦被衬好,此联即其例也。”

  挽凌荻舟水部太夫人:“折葼教苏氏兄弟,要知取次成名,曾断慈母机中杼;负米走大湖南北,岂意归来失恃,空悲游子身上衣。”围绕母子情深,及因这份情而为对方真诚地付出反复铺叙。慈母教子,佳儿“负米走大湖南北”,都是因为深爱对方。“负米”指竭力侍奉父母。但是,慈母望穿秋水仍然等不到佳儿归来。待一朝归来,慈母却早已撒手人寰,只有对着烙下母亲慈爱之心的故物而空悲切。“望”是因为爱,“空悲”也是因为爱,此联字字句句都是因爱而生发,可谓“一字立骨”。

  “曾文正联语,自古文脱胎而来,故雍容名贵,力厚气足,非他家所能抗衡。”题湘乡东皋书院“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 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寥寥数句,而余味无穷,已令人百读不厌。”类似的评价太多,考虑这些特点与风格、意境等会出现重复,故留待后头论述。

--------------------
 ①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139
 ②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599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湖南:岳麓书社.1985.43
 ④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843
 ⑤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69
 ⑥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69
 ⑦黄仁黼.李扶九著.段干木明校注.古文笔法百篇.安徽:黄山书社.2002.61
 ⑧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164
 ⑨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131
 ⑩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131
 ⑾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131
 ⑿黄仁黼.李扶九著.段干木明校注.古文笔法百篇.安徽:黄山书社.2002.126
 ⒀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131
 ⒁黄仁黼.李扶九著.段干木明校注.古文笔法百篇.安徽:黄山书社.2002.57
 ⒂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25
 ⒃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25

  3-1-2 善于用典

  由于对联短小,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无限的内容,更需要用一种浓缩式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此,用典在对联中有独特的价值。曾氏熟读汉代书籍,经史子集烂熟于心,对于一些典故信手拈来。故而,他的对联大量用典。

自题思云馆

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
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十分推崇“拙诚”。在曾氏看来,一个虚伪浮滑的世界里,惟有守“拙”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惟有至“诚”的品性才能收实效。取巧和虚伪,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便宜,但注定终究是要失败的。“拙”是实实在在,不浮华,不取巧。“拙诚”就是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多做实际工作,少作口头渲染。

  “勿忘勿助”语出《孟子》“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之句,即不要学宋人“揠苗助长”。曾氏以此联警醒自己要踏踏实实地干事,不怨天尤人,不投机取巧。

题九江塔忠武祠

大勇却慈祥,论古略同曹武惠;
至诚相许与,有章曾荐郭汾阳。

  曹武惠是宋朝人,宋太祖命他统兵攻江南,攻破金陵,生俘李后主,不妄烧杀。郭汾阳指郭子仪。塔布齐为湘军名将,其武昌之战,围逼太平军溺水,其中幼孩颇多,塔布齐竟大哭,立即传令不杀,救出幼孩数百人。塔布齐部纪律严明,不许兵勇骚扰百姓。在此,曾氏借曹、郭二人事迹表达塔齐布纪律严明,有勇有谋。吴恭亨《对联话》评为“此联隶事,殆生铁铸成矣。”

挽胡润之宫保太夫人

夫作大儒宗,裙布荆钗,曾分黄卷青灯苦;
子为名节度,经文纬武,都自和丸画荻来。

  “裙布荆衩”语出《列女传》,以荆枝当髻钗,用粗布制衣裙,为贫家女的装束。后汉梁鸿、孟光夫妇,避世隐居,孟光常裙布荆钗。“黄卷青灯”语出陆游“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喻书生攻读生活。“和丸”,揉和熊胆做成丸。《新唐书-柳中郢传》载:“母韩,即皋女也,善训子,故仲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以助勤。”“画荻”语出《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和丸画荻”,后用来称赞母教。

  胡林翼父亲胡源达为岳麓书社学生,曾做过右詹事。胡林翼早年是一个纨绔子弟,其父胡源达在胡林翼结婚后都曾关起门来痛打胡林翼,令其用功读书。后因参与湘军,成为清末名臣。此联借孟光夫妇赞胡林翼母亲相夫,同时又以欧阳修母亲事迹讴歌胡母的教子。吴恭亨《对联话》称“案故事比附,为人人胸中所有,而发掳雄伟,则人人胸中所无矣,此为大家本领。”这一评语对曾氏对联的用典技巧作了高度的评价。

赠何栻

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
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何廉舫,名栻,江阴人。晚年罢官,寄寓扬州,擅禺筴之富,以诗酒自豪。曾、何为诗书之友。“陶朱”,本作“陶朱公”,始指春秋时范蠡,后称“富者”。“二分明月”,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后以之比喻扬州的繁华。何逊,南朝梁东海郯人,诗与阴铿齐名,文与刘绰齐名。

  此联借何逊寓何栻的才气,以陶朱公寓何栻的财气。享万贯家财,在太湖之上,与清风明月相约,与水鸥白鹤对语,该是何等的放旷与潇洒。窦镇《师竹庐联话》称“工于运典,潇洒风流,洵堪传世。”

题李伯相家庙

庭训差同太邱长,子肖孙贤,已迈元方季方而上;
碑文虽逊鲁国公,功高德厚,实在郭庙颜庙之间。

  李伯相即李鸿章。李鸿章兄弟为其父修家庙告成,托曾国藩为家庙撰联。

  “太邱”指古地名。“太邱长”指东汉陈寔,其为太邱长时以平正闻名乡里。“元方、季方”是陈寔的两个儿子,也有高名。郭庙,即东汉郭泰之庙。其博通经典,居家教授,弟子至千人。其死后,蔡邕为其作碑铭。“郭庙”实指郭家庙碑文。颜庙指颜真卿为其父手书的碑文。曾氏借典既赞扬了李父的博学、李父的教子有方,同时也称赞了李氏兄弟,简练而意蕴丰富。

  曾国藩联语大量用典,不胜枚举。笔者据岳麓书社《曾国藩联语辑注》170副联粗略估计,明确用典的将近70副,这里的“明确用典”是指实指其事其人,不包括化其典故之意,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

--------------------
 ①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109
 ②胡卫平.曾国藩联语辑注.湖南:岳麓书社.2004.86
 ③胡卫平.曾国藩联语辑注.湖南:岳麓书社.2004.86
 ④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256
 ⑤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575

  3-2 表现形式

  3-2-1 直抒胸臆

  曾国藩慎独工夫极佳,他那近似圣人的慎独会使人认为他内心极为冷酷,加上他对太平天国的镇压,在当时有所谓“曾剃头”之称,这些都为他罩上一件冷酷无情的外衣,让人感觉曾氏似乎不知人世间情为何物。其实,曾氏是一个极重情重义之人,他对僚友、对亲人都体现出了他真情真性的一面。在许多时候他会毫无掩饰地一泻无余地表达出来,让我们体会到了曾氏真性情的一面。这一点,在他的挽联中更为突出。

挽李续宜

我悲难弟,公哭难兄,旧事说三河,真成万古伤心地;
身病在家,心忧在国,弥留当十月,正是两淮平寇时。

  李续宜在其兄李续宾三河覆灭后接领残部,后因苗沛霖之事愤而辞职,未几而卒。三河之役是曾氏极为伤心之役,其胞弟曾国华亡且不见尸首。曾国藩对六弟甚为器重,认为其有豪杰之气,一向期许很大。曾国华的死让曾氏痛心不已,《年谱》载“悲恸填膺,减食数日”。

  曾氏一上来就说,我为我兄弟悲痛,你为你兄弟哭泣,想起往事,实在是伤心哪。然而,我也深深地敬佩你,你虽然生病在家,但你心中始终放不下国事,在这胜利的时刻,你却又远我们而去。曾氏的话到此为止,我们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他对李续宜的死感到深深的遗憾与不舍。吴恭亨《对联话》称“联特呜咽痛至,字字如铸。”

挽曾季洪

英名百战总成空,泪眼看河山,怜予季保此人民,拓此疆土;
慧业几生磨不尽,痴心说因果,愿来世再为哲弟,并为纯臣。

  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季洪病逝于金陵军营,曾国藩一家为了保大清基业失去了两名男丁,曾氏作为一家长子,总认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对此总是心存内疚。曾季洪病逝,曾氏闻讯“哭之恸,派弁赴金陵迎护其丧。”

  面对渴望建功立业却在功未成、名未就之时就魂断金陵的季弟,曾氏悲痛地说道,纵是身经百战享有英名却终是成空啊,我满腔热泪地注视我们兄弟以命来捍卫的大清河山,心里为你深深的痛楚。弟弟啊,你为了保护百姓,为了保卫疆土,离我们而去。成就一番事业要几经磨难,我痴心祈盼我们来世再做兄弟,并肩奋斗。曾氏用联直接诉说对弟弟季洪的憾与怜,诉说来世的期盼,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的哭喊,听到他为之悲痛的呜咽声。李承衔《自怡轩楹联胜话》称:“可谓声泪俱下”。陈方镛《楹联新话》评为“读之余味弥穷者”。

  此联后来曾氏认为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伤痛之情,又改为“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效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诸兄离散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前一副联的泪眼相看迸发为涕泪寄音书,痛哭天涯不归人了。如果说,前一副联曾氏还是强忍悲痛在心底低低哭泣,那么这一联就是嚎啕大哭,把他对亲兄弟的爱,对亲兄弟的情哭得天昏地暗,哭得痛快淋漓。

挽莫郘亭孝廉友芝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定交,早钦宿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尊和泪,来吊诗魂。

  莫友芝,贵州人。莫友芝赴京会试,常常逛书市,曾国藩也喜欢逛书市,两人偶然相见。交谈中,莫友芝所论汉学门径令曾国藩吃惊,诧曰“黔中国有此宿学耶!”于是,曾国藩与莫友芝饮酒谈书,即订“金兰”。后曾国藩统帅湘军,莫氏曾客曾幕,他们常常切磋学问。

  在挽联中,曾国藩表达了对莫友芝的倾心,对他的钦佩。同时,回顾了两人于京华初相识,后又于江南常相聚,友谊越来越深。然而,今天面对莫氏的亡灵,只有他一个人对酒独酌,无人与他切磋诗艺。其实,哪还有心情饮酒呢,对着酒禁不住想起故人,想起与故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洒在地上的是酒,咽入心中的是泪,故人啊,我在这里把你深深地想起。情感低昂,一往情深。林庆铨《楹联述录》称“读之如见其人者”。

挽乳母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关于此联,雷瑨《楹联新话》称“但读文正家书,先世风尚节俭,未必有乳母之事,或文正公为人代撰,因之论为公之事实,亦未可知也。”我们且不论此联的乳母实指何人,而来看看此联是怎样把一个情深义重的义子对乳母的恩与德尽情展现。

  曾氏说,就是一般情况下吃了人家一碗饭也会记住别人的恩德,何况是您老人家,含辛茹苦,只是少了如生母那样的十月怀胎。纵是千金也难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论情论理,三年泪雨如血也不过分哪。读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孝顺的义子伏在乳母的像前长跪不起,哀伤不已。雷瑨《楹联新话》称“用意甚厚,霭然仁者之言”。

  挽谢春池“春草系诗怀,有人恸哭谢康乐;秋风埋战骨,无计招魂马伏波。”春草里,秋风中,痛失战友的曾氏感慨悲鸣。

--------------------
 ①黎庶昌.清曾文正公(国藩)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七年.227
 ②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131
 ③黎庶昌.清曾文正公(国藩)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七年.364
 ④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413
 ⑤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66
 ⑥胡卫平.曾国藩联语辑注.湖南:岳麓书社.2004.112
 ⑦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157
 ⑧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936
 ⑨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936

  3-2-2 融情于景

  如前所述,曾国藩对联有写景极佳者,有抒情极真者。其实,在他的许多联中,写景与抒情是融为一体的。

题江西吴城望湖亭

五夜楼船,曾上孤亭听鼓角;
一樽浊酒,重来此地看湖山。

  咸丰五年,彭玉麟将望湖亭重修,较以前多了两层,远眺匡庐,近视彭蠡,足揽全湖之盛。曾氏自注云:“盖咸丰五年,余驻师于此,曾命军士夜习水战,在此亭阅看也。”咸丰八年,曾国藩奉命赴浙,重过此地,与彭等觞会于此,彭请曾氏所作。

  “五夜楼船”,一上来把人带到一个气氛似有点紧张的场面。在数不清的战船包围之中,五夜时分,或许水雾迷漫,但依稀可以看见一座孤零零的湖边小亭默默地立在夜色中,这是多么苍凉的景色!本是夜色之下,但由于万千战船,“孤亭”是那样的醒目,醒目之后在人心里会激起一股沉重、沧桑之感,而这时,远处传来阵阵号角声,使人不得不油然而生凄凉之感。

  或许,夜还如从前。作者重来此地,把酒临觞。酒为什么浊呢?是因为心情而浊。虽不是借酒销愁,也不是“浊酒一杯家万里”,但浊酒一饮,万千感慨总是喷薄而出。此时,作者正在赴浙的途中,浙江战事的吃紧,天京的久拿不下,朝廷的既用又疑,既扶又斥的做法,在曾氏的心头一齐涌来。湖山茫茫,作者的心情也茫茫。上联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联以抒情为主,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作者的心情。正如陈方镛《楹联新话》称“写景弥觉悲壮”。

题四川桂湖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雷瑨《楹联新话》:“四川桂湖,为广约三百亩,荷花泛水,桂树缘堤,每当金风初起,玉露时零,雨盖虽残,蟾枝等盛,秋兴不减于夏也。”远山如黛,绵延而起。群山之中,树木蓊蓊郁郁。浩浩渺渺五千里桂湖之中,密密层层的一万顷荷花之下,作者再一次对酒当歌。荷花之下,是一汪秋水,水因秋天而清,也因荷花相衬而更见玲珑剔透。徜徉在这秦树蜀山之中,荷花秋水之间,作者真是心旷神怡。

  然而,山水永恒,人在永恒世界中如白駶过隙。大自然光景常新,人生却是这般短暂,尽管感慨,它却永远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一代代的诗人哲士,一次次地想到这个问题,都永远是付之无可奈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曾氏不由得发出一声感慨:“我原过客”。

  这些永远想不通的问题先不去管它了,眼前的山,是真实的,眼前的水是清澈的,眼前的花也是这般的可爱。面对佳山佳水,诗情大发乃文人常情。“中有诗人”,既是指杨升庵,也是指曾氏自己。

  此时,曾氏是到四川任会试主考官。任此职前,曾氏在京城一直是一个清闲的翩翩词臣。也就在任职的前不久他还写过《感春六首》,表达的是对身处下僚的不满和对自我期许甚高的书生意气。诗人的潜质蛰存于曾氏心中,人生畅意之时,赏心悦目景致之中,把酒临风,吟诗作赋也是这般的让人心醉!

  上下联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景为情铺垫,情为景点睛,“语均不凡”。

赠樾亭

水宽山远烟霞迥;
天澹云闲今古同。

  “水宽山远”和“天澹云闲”,美丽、平和、恬静,是何等恬淡的景致。传达的似乎有山林情怀或方外意趣。“烟霞迥”清雅邈远。“今古同”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洒脱,也有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慨叹。闲适、优美与激情、豪放在此极为和谐地表现出来,这种胸襟与曾国藩晚年的心态最为接近。与其说本联是赠给樾亭,还不如说是曾国藩的内心自白书,或者是一种共勉吧。

  因心情闲淡,而眼中景致也格外的清爽,视线也由此而开阔。远山与水相接,一缕烟霞袅袅升起。云怎么会闲呢?是因为作者此时的心情极为悠然。仿佛有“悠然见南山”的情怀。“山、水、天、云”是眼中所见之景,“宽、远、澹、闲”则是心中所感,情景相渗,水乳交融。

--------------------
 ①胡卫平.曾国藩联语辑注.湖南:岳麓书社.2004.6
 ②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79
 ③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686
 ④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872

  3-2-3 情理互渗

  我在这里讲的情理互渗,“情”不单纯是浓烈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指情韵,更确切地说是因情而发,因情而营构的意趣。诚然,“情”字表达不准确,姑且用之。曾氏一生倡导理学,在他的联中有很重的理学气息,但是曾氏用联倡理时,为理营造的感情、或是情韵却非常迷人。

  曾国藩向来注重“理学经世”,他尤其注重儒学的“礼”、“礼治”。他在《王船山遗书序》中曾说,“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反映了他要把“礼学”作为“内期立身,外期辅世”的理论武器的思想。他希望世人以“礼”为准绳,自正其心,自维风气。崇尚礼治其实就是维持社会的秩序,保障人民的安宁,也即是扶持名教,改造社会恶习,转移社会风气。很清楚,曾氏把“崇尚礼治”作为扶持名教、转移社会风气的武器,也作为具体实施转移世风之道的标准和方法。他要求世人循正道而行,尊“礼”勿逾。

  所以当他身边有这样一个让人可资模仿的人物时,他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大加褒赏,在撰写对联时也不例外。但是,在他大加褒赏的同时,他对联的艺术性却毫不逊色,反而赋予对联艺术别一番韵味,丰富了对联的内涵。

挽贺映南太学夫人

柳絮因风,阃内先芬堪继武;
麻衣如雪,阶前后嗣总能文。

  “柳絮因风”出于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贺夫人德行颇好,有声誉,并有文才,故特注明贺的夫人姓谢,并引用“柳絮因风”,暗指贺夫人之姓氏,同时赞扬贺夫人的文才。

  此联中心意思是对贺夫人的赞赏,说她生前的美德,她的懿行,都为后辈所崇,为后辈所效。阃,门槛,“阃内”在此指闺门,实为女德之门。在曾氏的内心,传统的三纲五常根深蒂固。他内心呕歌、赞叹的女性,肯定是一个集传统妇道于一身的典范的传统女性。他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这些女性唱着赞歌,他希望乾坤的扭转靠这些完美人物的典范,“先芬”对后辈的濡沫。这么一个时刻以转移社会风气、端正舆论、敦厚风俗为己任,花大力气重建精神风尚与道德秩序,力图挽回颓风败象传统秩序的捍卫者,这么一个认为自己对传统礼教的维护义无反顾地卫道士,当然他希望她们的身后,是一个个踏着她们足迹的完美的妇人。继武,是接着她的足迹。武:足迹。

  “柳絮因风”并不仅仅是构成文义的暗含意韵,不单单是中心思想的直接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在整个语境的营构,对中心思想延伸语义起着其他部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文学意象中,“柳”的内涵极为丰富。“柳”象征高风亮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柳”象征着“送别、离别”。宋词中,“柳”的意象不胜枚举。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高柳垂阴,烟中弄碧,千丝万缕,依依有情。李商隐“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柳”在这儿延伸语义,“柳”象征着贺夫人的高风亮节,“柳”象征着“后嗣”们对她的依依难舍,绵绵不断之情。“柳絮”在“柳”的内涵之外又在氛围的渲染上加深一步。一说到“柳絮”,人们不禁想到料峭的春风中,漫天飞舞的毛茸茸的柳絮迎面扑来,在这本应是等待万物复苏的季节,飞舞的柳絮总会带来一丝淡淡的愁,是离愁?淡而远,轻而难以捉摸,在你的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同时,“柳絮因风”与“麻衣如雪”相互照应。同为白色之物,同为故人逝去而出现的两种物象。“麻衣如雪”,是一种白描,是对贺夫人后嗣们悼念的队伍的直接描写。如雪的麻衣,在中国文学的意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意象。它不象“柳”,一说到“柳”,人们会想到离情别恨,心头会升起依依不舍之情,而“麻衣”则仅仅只是使人想到殡葬,只是一种现象,没有太多的感情内涵。如雪的麻衣,只有靠因风漫天飞舞的柳絮赋予它更深的意韵、内涵。

  对贺夫人的赞赏在这美丽的画面中显得如此摇曳多姿,也只有曾氏才有如此手笔。真如清-朱应镐《楹联新话》所评:“湘乡曾文正公、德清俞荫甫太史以殊勋硕学咸精此体。盖期事虽细,至其比事属辞,得心注手,巧力并绝,非淹博闳深之士弗能也”。

挽陈岱云太守夫人

割臂岂初心!是孝子忠臣莫可奈何之事;
归真无片语,有堂上膝下万不忍言之衷。

  陈岱云夫人曾经割臂疗夫,后因此得气痛病,不久病逝。“归真”,佛教对死的称谓。“割臂”是切肤之痛,“岂”首先把“让割臂”之人和“被割臂”之人的那份无奈之情展现,把人的心绪提到高峰,一腔怨恨,将化为什么力量,是反抗,还是臣服?“莫可奈何之事”似一声长长的吁叹,我又能怎么样呢?只因为是忠臣,是孝子,是纲常后的“夫为妻纲”,这些是我们必须接受,必须遵守的。

  我不忍让你为我疗伤,但这也是在“忠臣”、“孝子”盛名之下必须接受,必须臣服的无可奈何之事。我要为国、为君去赶赴沙场,我肩上担负了重大的使命,让你“割臂”是无可奈何。前句的扬起,是为了后句的跌落,一起一落,人的情绪起了一个回旋往复,情绪调动起来。然而,话还没有说完。因“割臂”而“归真”,“归真无片语”,带着默默的万般无奈、万般的不忍离去,万千嘱托,似诉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缓缓合上的眼神,那一份对堂上的牵挂、那一份对膝下的期待、那一份对整个家的无尽的依恋与不舍,深深地刺痛了“归真”人,也深深地刺痛了曾让“归真”人疗伤的亲人,刺痛了“堂上膝下”。“无片语”是抑,在无言中暴发的“不忍言”是扬。从整个联看,上联先扬后抑,下联先抑后扬,整个联语情绪走向是“扬抑抑扬”,情感跌荡起伏,渲泄淋漓。情感的渲泄融于道德气息之中。

题洞口曾絗公祠

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怀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曾国藩饱读儒家经典,他的思想深深地烙上了儒家的忠孝思想。曾氏对曾絗公祠周围的环境描写甚为出色。资水蜿蜒行走在三湘大地,宛如一丝飘带。飘带是柔质的,这一比喻把资水的飘逸、婀娜多姿形象地表现出来。凤岭,全称凤凰山,在雪峰山脉中段。凤岭象呈现在眼前的一壁屏风,衬托着曾絗公祠。景如画,画如景,这如画的景致周围是温雅而和顺的山气。“淑气”用“四面”来描绘,更显得它的无所不在,弥漫了整个空间。人沉浸其中,诗情画意之感油然而生。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之中,曾氏心中所想,还是做一个孝子,做一个忠臣,只有这样,这美丽而又让人礼拜的曾絗公祠才能永远地无愧于道德宗风,因而才能永久立于世上,立于佳山秀水之中。

  说理而不单调,情韵极佳而又与理相融。

  再如挽梁俪裳太史太夫人“万里孤云一回首,痛萱闱永隔,尚冀节哀顺变,留此身以事父事君”,“孤云回首”阔大,沉雄,甚或是悲壮,黑云压城、阴霾将至之时,痛定思痛之后还要铭记“事父事君”。挽曾季洪联,他声泪俱下地痛哭早亡的胞弟时,心中对他还忘不了说“并为勋臣”。哭弟弟的心是真诚的,希望来世再做一个忠心勋臣也是真诚的。浓烈的感情与似乎有点愚的理结合得也很完美。(此联以上已分析,在此不多述。)

--------------------
 ①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687

  3-3 意境,雄浑、阔大

  雄,体现阳刚之美。“浑”之本义为水喷涌之声或水流貌,为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浑兮其若浊”、“圣人为天下浑其心”,就此而言,“浑”为“浑然一体”的意思。曾国藩继承桐城古文阳刚与阴柔之美并特别标举阳刚之美,他认为文章应“气度恢宏、文势豪迈”,需作“如火如荼之文”。他的对联充分体现了这一美学特征。

  “前人楹联,大抵以风流倜傥潇洒出尘为工,有情韵而无魄力,独湘乡曾文正公能盛气喷薄,夭矫老苍,实为创体。”陈方镛《楹联新话》说“有清中兴,左文襄、彭刚直诸公类工联语,标题所至,脍炙人口。湘乡曾相国尤以此自负,雄浑而不病于廓,典雅而不涉于腐,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者也。”读曾氏联语,不得不为字里行间的雄浑之气所激荡。

挽江忠源

百战守孤城,章贡尤应千世祀;
两年跻八座,江天忽报大星沉。

  “百战”坚守“孤城”,给人的感觉就是历尽沧桑而不改其志,这种志气就有豪迈之感。坚守之后依然难敌,这种牺牲就特别有意义,所以应值“千年”祭祀。“百、孤、千”都是有力量有份量的词。“江天”也是一个给人以高,以大的气象的词。“忽”把作者听到这消息时的惊鄂、措不及防,那份瞬间的心理失衡,从明朗的高处一下子跌落到阴暗的底谷的心理感觉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一心理的变化是有力度,有冲击力的。“沉”与“忽”都有让人从悬崖之顶坠落低谷之感。吴恭亨《对联话》称“曾文正挽人联语特沉雄,虽小小题目,咸成龙跳虎掷之观。”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曾联的“龙跳虎掷之观”。

  我们再来看看被李伯元《南亭联话》称为“极佳”的另一联:

题石钟山昭忠祠

巨石咽江声,长鸣今古英雄恨;
崇祠彰战绩,永奠湖湘子弟魂。

  “巨石”“江声”,一看到这字眼,犹如读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水猛烈地撞击着岩石,巨浪卷潮而退,轰鸣声低沉沉地回荡在昭忠祠的上空。“咽”,是一种悲痛而又压抑的哀泣声,因为压抑,愈见其痛。这痛,其实不是江水,江水本是无情物,这痛,这低低的呜咽声是昭忠祠逝去的英雄们,他们忠心报国,但却在国未报之时走了,留下遗憾,所以悲鸣。这痛,还有此时站在昭忠祠里活着的人,他们为同伴未竟的事业、未了的心愿而悲痛。为了铭记他们的功勋,活着的人修昭忠祠以彰显他们的战绩,人们会永远记住湖湘子弟的英魂。

  “江声”呜咽,是因为英雄有恨,呜咽声长鸣,可见英雄恨得刻骨铭心。恨会穿越时空,长鸣在昭忠祠上空,是因为英雄不灭的英灵。江声长鸣、英雄长恨魂灵长绕交织在一起。“咽、江声、长鸣、恨、魂”等组成一个雄浑、低沉的画面。另外,“长鸣”与“永奠”也遥相呼应,画面如林庆铨《楹联续录》所评“极浑雄”。关于此联陈方镛《楹联新话》有评:“短句个别有古峭之致。乃后人忽改为‘鸣今古英雄遗恨’‘奠湖湘子弟忠魂’词虽谐,而流于甜熟矣。”细品此二联,评语确实中的。

挽胡文忠公林翼太夫人

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新整乾坤,纵横扫荡三千里;
陶母是女中人杰,痛仙驭永辞江汉,感激悲歌百万家。

  武昌本也只是长江之中游,但曾氏用“天下上游”。胡林翼抚湖北也只是一个省而已,却用“新整乾坤”,乾坤是整个天下。“纵横”有深度、有广度。“扫荡”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力量,是震慑天下的力量,是席卷一切的力量,如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雄居天下,手握乾坤,纵横捭合。辗读这些文字,一股力量会穿透全身,使人血液沸腾,豪气冲天。

  在这大气魄大背景之下,道出胡夫人是“女中人杰”,这女中人杰因此也更不同凡响。“永辞江汉”,“永”是一个有长度的词,因为“永”更见伤悲,因为伤悲,所以“感激悲歌”。“感激悲歌”似勇士策着嘶鸣奔腾的战马迎面而来。“感激悲歌”与“纵横扫荡”、“运气于字里行间”,把气势渲染得尤为雄浑,“劲气直达,有天马行空之概”,“阔大恳挚两兼之矣”。

  再如挽易临庄:“邓禹少从戎,壮怀欲吸西江水;终军虽遇害,毅魄犹歼南越王。”江水能汲、能泳,竟然还能吸,“吸”江水,该要何等的气魄与力量!“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于此可见一斑。

--------------------
 ①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825
 ②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691
 ③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397
 ④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285
 ⑤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33
 ⑥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62
 ⑦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185
 ⑧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480
 ⑨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154

  3-4 风格质朴自然

  曾氏文风以雄奇瑰伟,极具阳刚之气而著称。在以上分析曾国藩对联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能感受到曾氏对联也有这一股雄风飚过。但我认为,曾国藩对联除具有这些特点之外,还有质朴自然的一面,在此冠以风格并不是对其风格的全面概括,只是拈出这一点,显其风格绚烂多彩而已。

  曾国藩为文喜好平实、淡永,他认为不事涂饰、不刻画,是自然之文:“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曾国藩的对联在大量用典体现它典雅一面的同时,许多联也极为平实、质朴、明白如话。题四川桂湖:“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五千里”“我”“荷花秋水”等如寻常语。在白话文运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读来都没有拗口之感。题湘潭塔忠武祠:“将军真天上飞来,五日功成如反掌;国士本人间杰出,千秋论定许齐肩。”“将军真天上飞来”“成功如反掌”极似口语。

  赠郭嵩焘“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更是好朋友面对面拉家常,说生活中平常道理,又似一个悉心的家长对孩子的再三叮咛。在这明白如话的对联中,曾氏那位极人臣的尊贵、统帅大军的威严、尊奉理学的古板在这里找不到一点影子。我们能窥见的只是曾氏与人相处时的那种平实、质朴的风貌,与人劝说时的语重心长。

  题铜梁山稍息亭:“稍停肩,到此已登峰造极;息重担,远眺则放眼开怀。”从曾国藩家陆路赴省、赴京,最为近的是越过铜梁山。为方便自家和行人往来,曾家在此修了一条青石板路过山,并在山峰顶建了一座“稍息亭”。曾国藩亲自为亭题此联。“稍停步”、“息重担”,亲切呼唤,礼貌邀请,令人顿生如家常之感。“到此登峰造极’,表明上行山路的艰难到此已经结束,“放眼开怀”,前方的目的地可望而又可及,所以稍息后下山便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登峰造极”与“放眼开怀”还包含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析理。平凡中有深意,朴素、自然、亲切。

  另挽胡文忠:“逋寇在吴中,是先帝与荩臣临终憾事;荐贤满天下,愿后人补我公未竟勋名。”用浅白的话语道出胡林翼未了心事,同时对为胡林翼所提携起来的后辈寄予深切希望。“语重心长,……非文正不能道。”

--------------------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湖南:岳麓书社.1986.333


 作者:张小华 录校:张小华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与作者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