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一眼的悸动——点绛唇
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审美中,美人的标准,不同的时代有亦有不同的取向,既有体态在丰腴和瘦弱之间的巨大转化,也有眉眼之间的细微的差别,但有一个标准却是一定的,那就是美人必须要有一个小嘴,即所谓的樱桃小口一点点。当然要是天生生就的是舒淇、姚晨一样的大嘴,也不必太过忧虑焦急,因为人类自形成社会以来,就不乏纹身琼面涂抹色彩等等装点修饰颜面的方法,我国更是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胭脂水粉等一系列高端精细的化妆品,而点绛唇这种化妆方法便能令美人们都能拥有一张樱桃小口。 单从点绛唇三个字看,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在语态下的涂口红,但一个“点”字却表明与现在的涂口红又不尽相同,查看了许多资料,约略的知道,点绛唇就是在上下唇上各画一个半圆,从而在视觉上形成一个樱桃小口。 初听点绛唇这三个字总会有种香艳印象,仔细想来,也是!一个云鬓花颜的女子,拿了嫣红的绛笔,轻轻地、认真的描画自己的唇,果真香艳的紧。而点绛唇初次出现在诗歌里,也是以这种香艳绮丽的姿态出现的。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咏美人春游》里这样写道: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这首诗虽然算不上顶好,但却也将一个少女描摹的格外的活色生香,甚至要是了解点作者背景的话还能看出一些l令人玩味的屌丝心态来。 说起江淹或许大多数人并不能马上对号入座,但要提起“江郎才尽”“梦笔生花”这两个成语,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这两个成语就是源自江淹。江淹生活在中国最动乱的时代之一的魏晋南北朝,早年的仕途并不如意,但最终还是用自己“梦笔生花”的才华敲开了富贵之门。 魏晋时期并没有科举制度,官员的选拔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到了东晋时期已经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社会政治资源已经基本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也就是当时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而江淹早年丧父,靠伐薪养母的一介文人寒士,想要跻身庙堂存身立世期难度可想而知!还好他有那“梦笔生花”的才华,齐高帝闻其才而招授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从而在仕途上一路凯歌,甚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历宋、齐、梁三代而不倒,晚年更是成了梁武帝的近臣,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最终安享天年。可谓是用才华打了一场从穷小子到王侯的漂亮翻身仗,算的上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经典范本。 说到才华,我突然想到前几天《锵锵三人行》中窦文涛的一个论点,他说才华有些人是骨子生就的,而有些人则只是当作化妆品来用的。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深有同感,只是又觉得才华这东西大家骨子里多少还都是有些的,而且太难量化,不好比较,还是彰显到文字上后才能看出个三六九等来。所以我大致的把文字分成四等,一等的是悲天悯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二等的真性情真自我、伤春悲秋愉情娱己;三等的华光溢彩悦人摄魄;四等的文字也就是文能达意者。写出一等文章的如屈原李白等是神是仙是圣贤;写出二等文章的是经典是大家是文豪;而那三等文字最多也不过是像美人的化妆品一样,是用来献媚邀宠引人眼球的,所以这样的人至多只能说是个有才的才子而已;至于四等文章,也就是我们芸芸大众的水平不说也罢。 显然以上面的这些论点看,江淹的才华也只能算的上三等而已。当然也不必过度的苛责江淹,毕竟在魏晋那种人生如露朝生暮死的动荡年代,叫一个人生出什么悲天悯人、家国情怀等等高尚的情操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最多也只能像竹林七贤那样,真我恣意的潇洒而为,管它明天太阳是否照常升起。而一个想要富贵傍身的人,尤其还是个毫无依靠毫无背景的穷小子,那他的人生就必须步步为赢,事事小心,而那才华于他至多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和一块敲门砖而已。 如果只谈江淹才华的级别,还不足以解释为何说在写《咏美人春游》时有很值得玩味的屌丝心态,那么我们就必须再从另一个成语“江郎才尽”上进一步去理解江淹其人了。 江郎才尽形容的是一个人才思的枯竭,而这个成语的出处又近乎神话,当然不足以采信,那么江淹中年之后是否真的就是文思枯竭了呢?我们不妨从仍旧从他一生的际遇和当时的外部环境去看。 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历仕三朝,并都能得到赏识的,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也寥寥无,尤其在他中年后,对待时局的准确判断更能彰显他的不凡。齐东昏侯永元年,崔慧拥兵造反围困京城,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只江淹称病不出,结果崔慧兵败。后来梁武帝萧衍起兵,士族因前车之鉴人人自若,而江淹则脱掉官服出城投奔萧衍,结果萧衍获胜称帝江淹被重用。如此眼光!如此智慧!江郎何曾才尽?但为何他却罢笔不写了,或者不得已也只写些华丽应景又读之无味的文字? 梁武帝时期,江淹任尚书左丞,后更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这个尚书左丞还能看出一个人的在朝廷上的职责和权限,但这个金紫光禄大夫却只有品级并没有没有具体权限和职责,意思大概就是皇帝的贴身近臣,依君主诏命行事。而梁武帝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历史记载梁武帝亦是个博学多识文采出众的文人,只是有个缺点是猜忌太重多有妒贤嫉能之心。而作为近臣的江淹恐怕对梁武帝也知之甚深,更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所以才导演了一场梦中还笔的把戏,即使背负“才尽”的讥笑,也不愿意因才招妒而引火烧身,所以说江郎不是才尽,而是江郎要活命,要过的安逸富贵才不得不“才尽”。 说了这么多,分析了这么多,那么江淹的为人、江淹的处事哲学我们也可见一斑了。一个深谙世事、深知门厅家世何等重要的人,一个善于观察、善于趋利避害的人,在他年少清寒时的那个春天,看到了那个令“行人咸息驾”的贵族少女。那个明媚鲜艳、活色生香的少女令他砰然心动,但是能画了妆参见春游的女子那里会是寒门女子?而聪明如江淹,也一早判断出了自己和那美少女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那一眼的悸动是屌丝看见女神时兴奋和挫败感的纠结体,心中有喜欢却连攀折的勇气都生不出来,最多酸溜溜的写个“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供自己以后在无数个难捱的夜里不断的回味和意淫。 似乎是一个轮回,从南北朝那动荡离乱的年代,经过繁花似锦的隋唐王朝,中国历史又一次进入了一个烽火连天生灵涂炭的时代——五代十国。仍旧是在偏安一隅的温柔乡六朝金粉地 ,冯延已一个和江淹不同时空,但生活轨迹在空间上却颇多重叠的人,被江淹那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深深挑动了某根情思,于是创制词牌《点绛唇》 冯延己也是君王的近臣,相较于江淹的战战兢兢,他更多了些恣意和善舞,先主李昪时期做的是秘书郎、后任太子太傅,中主李景时期更是两次拜相,至死都受到君王的眷顾。史书记载他多才多艺,善文能词,雄辩而诙谐,且工于书法,便是他的政敌孙晟也说:“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虽然冯延己的政治才能和人品在当世和后世都饱受诟病;虽然他那才是酒色之才,堪不得治国安邦之用,但冯延已凭着长袖善舞和雄辩纵横,却也混的风生水起。尤其在中主李景时期,冯延己不但是师、是友,更是能吃喝玩乐到一块的铁杆知己,加上两人在诗文层面的共鸣共识,更使得李璟对冯延已异常的倚重和信赖。 在写《点绛唇》之际,也正是他意气飞扬人生得意之时,词里写到“萌绿围红,梦琼家在桃园主。画桥当路,临水双朱户。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词里的春天正如冯延己本身的境遇一般,已不再是江淹那料峭薄寒的初春时节,虽然整首词对美人的美无一处着笔,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又处处烘托美人的美,所以我们知道一个伫立在草木掩映里的娇俏少女正凝眉伤神。美人为何“颦不语”呢?因为她在想要是能让柳絮飘到情郎身边传情该多好!原来那美貌的少女是思春想郎了。自不必问,那“郎”定是冯延已本人不可了。 相交于《咏美人春游》这首《点绛唇》仍是诗人看了一眼心仪的女子后写下的。只是江淹的心里视角是仰望的,写的是近景,美人那脸、美人那唇仔细的刻画仔细的描摹,最后还仍然忍不住的叹一声“争拟洛川神”若有若无的透露着凄惶的自卑。而冯延已则是俯视,他遥遥的望了一眼那明媚的春光和美人,通过对美人姿态的判断,他说“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那种不着痕迹的洋洋得意在无意间就已经扩散开来。 《点绛唇》的前世今生都和香艳脱不了关系,而这么个旖旎的词老男人们写来写去的总是煞了些风情,所以这词还得是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写来更贴切,而事实也是李清照的这一阕《点绛唇》流传最广,也最被大众所喜爱。“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太广为人知也太深入人心,所以也不必过多的解释,一个明媚娇憨、多情而羞涩的少女已经跃然眼前。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有家世有才学,人生的一切都透着轩敞的明丽,所以仍旧是回首一眼的砰然心动,她却是兀自的欣喜着,兀自的羞涩着,带着难以言喻的美妙感受又生出无限美好的期许。 都是一眼的悸动,都是情思暗生,可因这个人身份地位和人生际遇的不同,江淹是期期艾艾的爱你在心口难开,而冯延己在喜欢中又夹杂了几分狎昵的不庄重,倒是天真未失的李清照还原了感情产生的那禅那是多么的简单美好。要是每个人都能有个轩敞明亮底色多好,那样大家就都能体会到感情最本质的美妙。可这终究是痴人说梦,因为人生而不平等、生来就带着社会属性和自己的牵绊,于是,那一眼的悸动难免要夹杂了红尘的灰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