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讲第9课时。 “禽之制在气”这句话,恐怕又是一个人一个说法,反正人人都可以对这句话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我还是要强调,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上文说到,要用最公道的心来获得自己的私利,其理论部分,上中篇已经讲过了,而具体的方法前面也已经讲清楚了,那接着会讲些什么呢?也许是强调重点,也许是总结,也有可能是点睛。 再根据下文生死互根,恩害互根,这可是道家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也是指公私互根。所以,“禽之制在气”这一句话,夹在这二句话之间,是耐人寻味的。再看李筌注文:“夫禽兽木石,得其气尚能以小制大,况英雄得其炁而不能诤寰海而御宇宙也”。可见,“气”指的是生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气勃勃”“生气盎然”,也就是我说的“阴符了生力”。 “禽”通“擒”,擒获也,抓住也,控制也,这一点为广大学者公认。制者,约束,限止,制伏也。所以,这句话直译为:”控制住自己限止在生气中。意译为:”把自己控制在生气的范围内”。讲解:“要求人们先做到“心死于物”至静“”至公“,然后才能”至私“,根据这个原则,自己控制自己达到无我,无我就是阴符生力,阴符生力就是把自己限止在生力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阴符经》中”在“字共出现五次:“五贼在心”“宇宙在乎手”“在乎三要”“机在于目”“禽之制在气”,“在”字都是同一个解释:“五贼在心中”,“宇宙在手中”,“在最重要的耳目口三个器官中”,“主发机关在眼睛中”,“控制住自己将自己限止在生气中”。 可见,这句话既是总结前文,也是强调重点,更是点睛之笔。 前面讲到,必须让自己处在生力之中,必须让自己无我,“至公”,“至静”,“心死于物”。那为什么必须无我才能“至私”呢?为什么必须“瞽”了才会“善听”,“聋”了才会“善视”? 因为,生死互根,恩害互根。这可是《老子》所反复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道家的一个基本理念。 所以,要想“至私”,必先“至公”,要想成就自我,必先做到无我,要想满足欲望,必先“心死于物”。切记切记!这就是我道家独特的见解。 关于无我这个说法,大家在最初面对这个说法时,由于受到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些极左思想的误导,又由于受到佛学“空观”的影响,总觉得无我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要达到无我会很难很难。 其实,大家每一个人都有过无我的体验。天机蓝网友,你在“代入”他人角色的时候。长安游网友,你在很投入的作诗的时候。还有,你们在风景区旅游,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时候,你们也都上学读过书,当你们在认真思考一道作业题的时候,还有,当你们在饶有兴趣的看电影电视或者看书玩游戏的时候,就已经是无我了。这些,你们都经历过的,对不对? 但问题是: 你们在“代入”他人角色时,又会被他人的角色激起了情绪,而这个情绪又充塞了自己的心头,在这种情绪下,又会不由自主的做出了某种言行。 或者,在作诗.旅游.做作业.看影视剧.玩游戏时,一旦碰上了不合胃口.不顺己意.出现麻烦.困难.挫折时,又难免会意气用事. 最常见的是: 1. 当别人在自己面前做出了某些在自己看来是不当的言行时,就会嫌别人什么话讲错了,嫌别人什么行为做错了,于是自己也开始生气了,接着,自己的不当言行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了. 2. 当见到可欲的东西时,如钱财.食物.贵重物品.稀物.美色等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开始“心生于物”,于是,也就有了想将它占为已有的念头。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二种“有我”: 1.由别人的“错误”激起了自己的情绪,再由自己的情绪引发自己的错误。 2.看见可欲的东西激起了自己的贪欲,再在私欲贪婪的驱使下,做出了错误的举动。(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我只是举例说明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当涉及自己的切身的利害得失时,难免就“有我”了,当不涉及自己的利害得失时,就是个旁观者,也就是“无我”了。 每次我讲课到这里,我不得不要狠批两种教条式的说法: 1. 千万不要有情绪呀! 2. 千万不要起贪心呀!(还有一句更教条的:“你不要执着呀”!)。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没有情绪?谁能不起贪心?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却要求他无情绪无贪心,那不是在用仙佛的标准来要求凡人了吗?所以,我一直都在说,产生情绪和私欲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须的! 我只说过,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私欲蒙蔽了自己的思想,要抛开这些情绪私欲,也就是要抛开自我,做到无我,对不对?我并没有说,不可以产生情绪私欲,对不对?我只说过,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私欲,别让情绪私欲影响了自己的智慧,我并没有说,要克制住自己不产生情绪私欲,对不对?各位可以去查一查我以前所有的讲课帖子,是不是这样说的! 我更没有说过,要压制住自己的情绪私欲和脾气,一旦感觉自己有了情绪私欲和脾气,就赶紧用更强的意志力将其压住,我从没有这样说过,对不对?我所碰到的大部分自以为修道的人,为了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有道的样子,就是这样靠硬压制住的,而一旦暴发岀来,那比谁都厉害。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就可以来比较分析一下“无我”“有我”了。 前面讲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涉及切身利害,就能够做到“无我”,一旦涉及到自身的利害得失,情绪私欲马上就来了,就“有我”了。我相信你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 现在,请你们大家再认真的回味体会一下: 当你们“无我”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脑子里很空灵?好像比较明净.空旷?好像自己的念头也少了一些,也淡了一些?因为这时候你并不在为自己多考虑什么,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境界有点旷达?你们现在就想一个与你们无关并轻松好玩的事情,来体会一下自己的心灵境界是什么样子的? 而当你们一旦“有我”的时候,一旦情绪私欲一产生,对不起,马上就感觉到一个很粗重的念头,从脑海中升起,好像一下子就将脑海中的空间塞满了似的,又好像是在晴朗的天空中,一下子翻起了大片的乌云,原来脑海中的明净空旷顿时不见了,只有一个粗重的念头象缠绕一样的占据在脑海中。你们现在也可以想一件最让你气愤伤痛的事情,看看是不是这样一个情景? 那么,境界中一旦出现乌云翻滚了又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凉拌呗! 我说过,跟我学道,我不会要求你们又要这样又要那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不对?我要你们原来咋样现在还咋样,唯一的要求是把我的讲课内容听懂,对不对? 所以,当你们清楚了这二种不同的境界之后,一旦你感觉到境界中乌云翻滚了,你就知道这是情绪私欲发动了,也就是“拙”的心机发动了。我作为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也就是二个字“知道”,只要你知道这时候你是“拙”发动了,而不是“巧”发动了,就ok了! 也就是说,境界更是一面心灵的镜子,不好的心思一发动,境界中马上乌云阵阵,好的心思一发动,境界中马上雨过天晴,唉!你不要说,还真灵了! 也就是说,境界就是美容的镜子,就是体检的化验单,就是给我们提个醒的。根据境界的提醒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就可以尽量做到恰当适宜。或者说,越是粗重的念头,就越是提醒你------危险来了!!! 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也有很多修道人,却并不知道心和境的关系,虽然拼命用功打坐炼气观想持咒,希望想达到什么什么境界,却死也不肯改变一下心,结果可想而知,也让人叹惜不已。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部分人,在某些时候,明知道自己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结果还是去说了做了,明知道自己不该起贪心,结果还是贪了。明知道是错误的言行,但就是熬不牢,还是要去说去做,即理性理智最终还是败给了情绪私欲,这种案例很多的,我相信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曾经多多少少发生过。 说到这里,我又要狠批一种教条:“你修为不够哪”!“你要加强修为呀”!这些话谁不会说呀?说了又能顶什么用呢? 那么,对于这种说说道理都懂的,但做起来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要我说呀!原因还是四个字“不懂道理”!道不明理不透,什么道理?就是我前两天说的------立体思维!那怎么办呢?还是二个字“凉拌”。 你们大家还记得前面帖子上,天机蓝网友关于裁缝尺的一段话吗?那是典型的单维线性思维模式,你看她从头到尾只是将几种想象串联在了一起而已。(天机蓝小妮子:你可千万别生气,我只是举个典型例子,也希望你自己能够突破自己)。对于单维线性思维的人,就好比过独木桥,只要桥上一个障碍物,人就很难过去了。这就是有些人,思想中只要出现一个粗重的情绪私欲,他也就迈不过去,也绕不过去,非要去实施这个情绪私欲不可。于是,就被情绪私欲牵着鼻子走了。 那么,二维平面思维模式,三维立体思维模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要怎样才能达到立体的思维呢? 夜已经很深了,我也累了。十八号我再接着开讲。对了,如果有人对我所达到的境界感兴趣的话,我可以把我允许讲的那个境界,向大家作个汇报。 祝大家早安! 1. 在生活中,在为人处世中磨练自己,当然是修道,并非离世出家打坐炼丹才是修道。出世专修那要到相当的程度才为之,在人间修炼作为修道入门是非常合适的。何况,在生活中做人修道合而为一,多划算的事啊! 2. 如果要想一步就”做到无我“,那的确很难,也不可能。还记得我以前讲过的?从上海到北京,如果连上海火车站都还没有离开,就想要身处北京,当然不可能!所以要明白,要达到"无我",先不要"有我",抛开"有我",即是"无我",离开上海,即就是前往北京。而且,"无我""有我"这二种体会,我们大家都有过的,对不对?而"有我"的体会更多些,对不对?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抛开有我"即是入手之处!也是容易达到的!先达到"不要有我",等达到了没有"有我"了,也就是"无我"了。 所以,我要你们自己多多体会体会"无我""有我"这二种不同的心境,有了切身体会,再在生活中运用,就有了经验了嘛!注意了:这二种心境并不是你修炼出来的,而是本来就是的,本来就有的,我只是要你们自己去体会清楚弄弄明白而已。 我不知道你们当中有几个人会真的去体会?还是只当听我讲故事一样的听过算过。 3. 修者,修补也,修理也,维修也。即是把已经破损的东西再修复回去也!也如同治病,治病者,却病也,除去疾病也。“有我”,即是病也,即是破损也。除去“有我”,即是修道也! 懂了没有? 一定一定要把乌云密布和空旷明净这二种心境体会清楚! 我等着听你们的汇报!否则,我这个老师还是不做更好,我也不是一个好为人师之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