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档案人语】任重道远的“中国记忆”

 细雨青衫 2015-10-10

 任重道远的“中国记忆

温勇耀

 

“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2015年“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档案界的一件大喜事。

作为档案人,一方面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不少遗憾。

欣喜的是,档案从幕后走到台前,其传承历史、留证记忆的独特价值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别的先不说,光是看之前我国已纳入“世界记忆名录”的另外9项珍贵记忆,除《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和《纳西东巴古籍》外,《传统音乐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科举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中国西藏元代官方档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放眼看来,无不是地地道道的档案。

遗憾的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经各种灾难和动荡而文脉不断,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内容与数量似乎还很难与国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相匹配。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创建“世界记忆”计划并设立“世界记忆名录”以来,迄今已有346项档案文献入选,而代表中国记忆的档案文献仅占2.89%,甚至少于韩国(13项入选)。

更令人遗憾的是,与之类似的“中国记忆”工程在国家与社会层面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世界记忆名录”创立的时间虽短,但立意甚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写道,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文献遗产属于全人类,应该得到充分保护。“世界记忆名录”以抢救“濒危”记录、保护无可替代的文献遗产为目的,分为世界级、地区级和国家级三个级别,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记录等,并积极致力于推动文献遗产数字化,以方便公众使用。与之相比,国内尽管已有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国家档案局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局组织)等评审保护措施,但“中国记忆”还缺乏长远、系统的组织规划,各级政府、组织对此重视程度也不够,导致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记忆面临被遗忘、碎片化甚至被扭曲的危险。

社会记忆的传承,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家庭、一个人对于历史与传统的态度。人存一世,纸寿千年。在人类社会世代交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只有有对前人往事足够尊重和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当下。

只有做好“中国记忆”,才能丰富“世界记忆”。

“中国记忆”,任重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