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l Dorado:从黄金之国看哥伦比亚古代文明

 杏叶书签 2015-10-10

 

           

云雾缭绕的瓜塔维塔湖(Laguna de Guatavita)上,出现了一只竹筏。筏的中央,站了一位涂满金粉、气宇轩昂的男子,身边围绕了脸戴美洲豹面具或身挂金器和绿宝石饰品的贵族和筏工。

忽然,男子往前一步纵身跃入湖中。当他露出湖面,筏子上的人们一片欢呼、将金银珠宝尽数抛入湖中。神灵,赐给了穆伊斯卡族(Muisca)一个新的首领。

这,是一个关于黄金国的传说。


 

从西班牙马德里搭乘哥伦比亚航空公司的15次航班,经过10个半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抵达哥伦比亚卡利市的阿方索·博尼利亚国际机场(CLO),办理入境手续后紧接着搭乘境内航班转机前往首都波哥大(Bogotá)。


       

深更半夜,于是从机场叫了出租前往市中心的特昆达玛皇冠酒店公寓。酒店位于La Macarena的边上,距圣玛丽亚斗牛场(Plaza de Toros La Santamaría)咫尺之遥。

这家酒店有两栋楼,一栋是酒店式服务公寓,IHG搞Points Break的时候5000分一晚就特别实惠了。


     


La Candelaria,殖民老城


  

早在1400年前,说着古印第安语系奇布查语的穆伊斯卡印第安人便在如今哥伦比亚中部聚居生活,并形成了以基帕(Zipa)为酋长、奇亚(Chía)为祭祀中心、巴哥大(Bacatá)为统治中心的南穆伊斯卡部落和以扎盖(Zaque)为酋长、索加莫索(Sogamoso)为祭祀中心、罕萨(Hunza)为统治中心的北穆伊斯卡部落;而基帕所统领的部落中心,便位于如今的波哥大。

和许多印第安分支类似的是,穆伊斯卡人崇拜和祭祀太阳与月亮神,神庙便修建在索加莫索和奇亚。穆伊斯卡人除善于农耕,很早就掌握了金匠和制陶工艺。虽然部落内并不产黄金,但是他们通过与周边其他部落进行贸易获得金子并打制了很多精湛的黄金工艺品。穆伊斯卡有着神秘的传说,那就是他们会在仪式中向瓜塔维塔湖、西查湖(Lagunas de Siecha)、托塔湖(Lago de Tota)和依瓜克湖(Laguna de Iguaque)等圣湖投入金银珠宝作为祭祀物品。

在征服印加帝国后,西班牙人很快得知北方有个神秘的"黄金之国"(El Dorado),于是欧洲人蜂拥而至。1538年8月6日,西班牙殖民者贡萨洛·希门尼斯·德·克萨达(Gonzalo Jiménez de Quesada)率领探险队历尽千辛来到南穆伊斯卡部落的统治中心巴哥大,创建了如今所看到的城市波哥大。



来到波哥大,不能不去世界最大的黄金饰品博物馆:位于波哥大老城区(La Candelaria)的黄金博物馆(Museo del Oro)。

从皇冠酒店走到老城也就20分钟,参观博物馆前,先在老城里逛逛。位于老城中心的玻利瓦尔广场(Plaza de Bolívar)人来人往,广场东侧矗立着哥伦比亚大教堂(Catedral Primada de Colombia)。

这座主座教堂可以说见证了波哥大建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贡萨洛·希门尼斯·德·克萨达建立波哥大之后便下令开建大教堂。这座简陋的教堂随后在1550年被新的教堂所代替,不过仅仅过了22年,西班牙人又开始第三次建设,直到1806年教堂被拆除。新的教堂从1807年动工直到1823年才建成,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教堂内,安葬了波哥大的创始人贡萨洛·希门尼斯·德·克萨达。

     

广场的南侧,矗立着哥伦比亚国会大厦(Capitolio Nacional)和总统官邸(Palacio de Nari?o)。国会大厦建于1846年,花了整整80年才完工。建筑的正立面采用了爱奥尼柱式风格,整栋大厦则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建筑风范。


     

总统府坐落于哥伦比亚独立战争英雄安东尼奥·纳瑞尼诺(Antonio Nari?o)故居之上,1765年4月9日这位哥伦比亚民族英雄诞生于此。1908年总统府建成后一直沿用至今,建筑同样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


   

从国会和总统府往西走,可谓新旧两个世界。有谁会想到,富丽堂皇的政府大楼一侧不远,会是那样简陋的民居。

      

在总统府的西侧,坐落着不太显眼的哥伦比亚国立大学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Claustro de San Agustín)。这栋回廊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582年,当时是圣路易斯学院,之后又成了奥古斯丁和圣尼古拉神学院。随后,新格拉纳达的国会、军事学院、军事部和总统卫队营先后坐落于此。进入修道院,可以看到二层拱柱回廊围绕着一个小的中庭,这栋建筑现在是国立大学所属的遗产和博物馆。


 

在总统府南面不远处,有一座圣奥古斯丁教堂(Iglesia de San Agustín),这也是波哥大最早的教堂和修道院之一。教堂始建于1575年,之后经历了多次改建和重建,尤其是1862年在一场大火中严重损坏,现在看到的建筑则于1988年完工。教堂虽然不大,却有着很多精美的壁画以及油画。


 

逛了一大圈,去黄金博物馆前先吃个午饭吧。走着走着,就到了7大道(Carrera 7)上的Le?os y Palos。终于找来了一个稍懂英文的服务生,其他人就在边上咯咯地笑,结果点了一份烤肉端上来傻了眼:这么大一盘。再看看旁边坐的俩当地人,居然点一个大拼盘,服了优。


  


El Dorado,看古代黄金文化


  

黄金博物馆坐落于6大道(Carrera 6)和16街(Calle 16)的交口、桑坦德公园(Parque Santander)对面。与其展品相反,博物馆外观并不张扬。1939年哥伦比亚央行开设了黄金博物馆用于保护国家的考古和文化遗产,次年该博第一次展出了包括金巴亚石灰瓶(Poporo Quimbaya)在内的收藏品。现在的这座博物馆则于1968年建成对外开放,包括地下室在内共有7层,其中收藏了大约3.4万件黄金饰品和2万件石器陶器。


 

哥伦比亚的古代印第安部落,虽然没有像墨西哥的特奥蒂华坎和阿兹特克、尤卡坦半岛的玛雅文明那样建造了庞大的城市和金字塔建筑,也没有像秘鲁的印加帝国达成幅员辽阔的版图,但是无论北至泰罗纳(Tairona)和泽努(Zenú)、南至图马科(Tumaco)、还是中部的卡利马(Calima)、金巴亚、托利玛(Tolima)以及穆伊斯卡,都掌握了极其繁复精巧的手工艺,包括冶金。


早在2500年前,哥伦比亚印第安人就已经学会了打造金器,他们采用的黄金-铂金烧结工艺比欧洲人早了1800-2000年。由于铂金熔点高达1700多度,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就想到将黄金与铂金混合加热,受热融化后的黄金将铂金颗粒包裹起来,等冷却后再进行捶打,这样就可以打造出光泽多样的黄铂合金的工艺品。这种工艺,直到16世纪初才通过西班牙人传到欧洲。


   

位于哥伦比亚西南太平洋畔、兴盛于公元前700年-公元350年间的图马科文化(图马科-托利塔文化,Tumaco-La Tolita,后者位于如今的厄瓜多尔境内),这一部落的印第安人就在公元前掌握了铂金-黄金的烧结技术。这只图马科的铂金-黄金鸟饰品,其中的喙主要由铂金打制。


 

从黄金博物馆极其丰富的展品中,可以略窥一二哥伦比亚古代印第安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社会习俗。馆中的很多饰品有着鸟和动物形状,在古代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的眼里,鸟象征着上层世界和神灵;美洲豹位于中间世界、象征着力量;而蛇、蝙蝠等动物则象征着地下世界和死亡。


 

但是这三重世界的区分并不孤立,就如下面的金饰中双头蛇围绕着太阳,象征着宇宙永恒的运动。


 

加勒比海畔圣玛尔塔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 de Santa Marta)生活着奇布查语系的另一支印第安部落也即泰罗纳人,在公元10-17世纪形成了泰罗纳文化。他们同样崇拜鸟和美洲豹,这也从他们的金器饰品中可以看出。


  

除了铂金-黄金烧结工艺,古代哥伦比亚印第安人还采用了顿巴加(Tumbaga)的金铜合金工艺以及脱蜡技术。由于黄金和铜的熔点分别是1063和1083摄氏度,而这种金铜合金一起熔化熔点可以降到大概850度,这样就更容易打造器物而且铜可以丰富饰品的色彩。从许多精美的金铜合金饰品可以看出,古代的印第安酋长和贵族不但喜欢拥有黄金这样的稀有金属作为财富的象征,同时也追求一种精致的美。


   

差不多9000年前,就有印第安人在哥伦比亚中西部的考卡山谷-马格达莱纳河谷(Valle del Cauca-Valle del Río Magdalena)定居,这儿也诞生了悠久的卡利马-马格达莱纳文化。早期莱玛时期(Ilama: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年)的陶器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和鳄、蛇等动物惟妙惟肖的形象;到了约托克时期(Yotoco:公元前200年-公元1200年),卡利马人开始打制各种金器饰品。

金匠们小心翼翼地在海螺壳上贴上七层薄薄的金片,并用小夹子固定突起的部位。如今海螺虽然已经腐化,但完美的金螺上仍能看到包金箔时的褶皱以及小夹子的印记。


 

黄金配饰也是印第安部落首领以及贵族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佩带的金饰越多越精美那就代表着权高位重。卡利马的金匠们先用高纯度的黄金捶打出一顶皇冠,然后细心地用金环串起皇冠上的一个个挂件。


 

除了面具首饰,卡利马-马格达莱纳印第安人还佩戴大幅的黄金胸饰。


    

南美盛产古柯叶,古代印第安人习惯将石灰涂在古柯叶上放入嘴里咀嚼,这样可以刺激神经达到迷惑效果。那些祭司们尤其是部落首领和酋长借助这些迷幻剂使自己获得飘飘欲仙的感觉,仿佛进入了神界,冥想自己就是神灵的替身。这些人随身都会携带石灰瓶(Poporo)以便取用石灰和古柯叶一起服用。自然而然的,石灰金瓶也就产生了。这种瓶造型各异,有鸟的、有美洲豹的、也有鳄鱼的,甚至还有南瓜玉米。


 

有瓶还得有勺吧,这不金匠们就打制了精致的金杵。这棒头上,还雕有精美的祭祀舞者。


 

在考卡山谷-马格达莱纳河谷北部的中部考卡-金巴亚地区,公元前500年左右诞生了金巴亚文化,早期(公元前500年-公元600年)的金巴亚人同样会打制精美的黄金石灰器具。这座人形石灰盛具刻画了一个奢华装扮的女性酋长,可见当时的印第安女性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譬如贵族妇女或者女性酋长会身着这黄金打制的文胸,在古印第安人看来,女性象征着繁衍和人类再生,有着崇高的地位。


 

哥伦比亚古印第安人,无论男女都会披金戴银挂着首饰。富足高贵的多戴一些,普通人至少也戴个几样。哥伦比亚的黄金和宝石蕴藏,可见一斑。


 

当人们过世后,黄金珠宝会一起随同陪葬,而贵族酋长则会戴上一副金面具。这毫无表情、"面无人色"的面具,象征着进入了地下世界。


  

在北穆伊斯卡部落的索加莫索太阳神庙墓地内,就出土了许多黄金陪葬品,包括这精美的头冠、项链和金锁片。


 

而在卡利马的一个约托克墓地内出土的美洲豹黄金面具,让死者在地下世界也拥有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图马科更是发现了一副极其精美的黄金人兽面具,人像混合了美洲豹。正如他们的宇宙观所期盼,豹赐予人力量,而人进入地下世界后又会重生。


 

来到博物馆三楼的圆形密室,漆黑一片之中忽然灯火通明,伴随着音乐眼前出现了上千件的哥伦比亚古印第安黄金制品。



接着看到的,就是波哥大黄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黄金筏(La balsa de Eldorado)。1856年,人们在波哥大东北、瓜塔维塔湖附近的西查湖内发现了一只重162克的黄金筏;1969年初三个农民在波哥大南面帕斯卡地区(Pasca)的山洞里发现了一只长19.5厘米、宽10.1厘米宽、高10.2厘米的黄金筏,这些都间接验证了穆伊斯卡人的黄金祭祀仪式。


 

由于西查湖的黄金筏在上世纪借到欧洲参展时,在德国不来梅失火被烧毁,因此黄金博物馆在1969年4月收购了这座穆伊斯卡黄金筏后便不再外借展出。


 

原来,哥伦比亚古代黄金文明,是如此灿烂。(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