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切只是预演》:因电影之名 (评论: 一切只是预演)

 追梦的人798 2015-10-10
(芷宁写于2012年3月27日)
   对于很多内陆读者而言,沈旭辉这个名字是相对陌生的,在看他的简体版集子《一切只是预演》之前,笔者对这位有着深厚学业背景和诸多学术称谓的香港人也只是知道而已,这个知道也仅限于在某些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他撰写的评论。
   阅读过后,发觉很难界定沈旭辉这个人,博士?学者?作者?教授?行政总裁?似乎都是他,似乎又都不是他,他本人致力于做确立国际关系研究的香港学派,而在喜好电影和好奇探秘的人的眼中,他又是个嗜好电影、音乐以及一切和历史文化相关事物的人,也是个充满探究辨识与重新解读精神的人。
   许是爱文艺,又研究国际政治的缘故,沈旭辉的那些关乎文化观点的文章,都带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例如这本集子《一切只是预演》将电影艺术和国际政治挂钩,制造出属于沈旭辉的“独家配方”。当人们在光怪陆离时空交错中寻找感官触动的时候,沈旭辉却拨开这些光影加工制造的虚浮表相,揭露起与某部电影相关的历史或现实背景,有故事,有渊源,有钩沉,还有秘闻,部分文章还深挖该电影所不能涵盖或欲言又止的哲学层面,于是,沈旭辉的电影解读充满了鲜亮而生动的气息、理性与智识的锋芒,其中虚构与真实交织并行,表面与肌理互依仳离,显得特立而独行,另类而高标。
   就角度和方式而言,这本集子似乎不能归类于严格意义上的影评集,因为它所关注的不是影片节奏、叙事结构以及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这类常规影评的范畴,而是作者个人的理解、积累与所处政治环境互动的结果,香港文化大家陈冠中认为,如果沈旭辉的港版书籍能一本一本地在内陆出版,知识分子会更佩服沈旭辉,多过于丹、易中天。
   这本集子将沈式电影解读分四个部分呈现,单看每个部分的命名,读者便会对沈式解读的特质有了大致的印象,“电影挖掘历史隐秘”,“电影藏匿人性阴暗”,“电影八卦的软实力”,“电影浇筑政治壁垒”。似乎,沈旭辉乐于以电影之名将那些被岁月沉积遗忘的历史再回炉再拼接,从而将普世大众逐渐懒惰趋于健忘的神经适时点醒,不失幽默感与娱乐性,也不失严肃的态度和敏锐的视角,颇有点光影钩沉与周边纵列的意味。
   在沈旭辉成熟伶俐的文笔下,斩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影片《国王的演讲》的解读重心已不在口吃国王乔治六世,而在他的哥哥爱德华八世身上,而这位爱德华也不是大众所公认的纯粹情种形象,他“爱江山也爱美人”,而他的辛普森夫人则更有纳粹间谍的嫌疑。于是,在扩展了的视野中,读者看到了一幅彼时英伦时政画卷:下台的张伯伦、上台的丘吉尔、亲德的前国王爱德华、别有用心的美国寡妇、有智慧的乔治六世王后伊丽莎白,纷纷被立像被书写,重装上阵,且别有一番风姿。
   同样,在沈式解读下,一些被刻上千古标签的历史人物有了颠覆性的形象转变,如古罗马帝国的暴君卡尼古拉。此番他成为了“存在主义哲学家”,他的一切癫狂怪异有悖人伦的行为都和他存在主义的思想有关,他被重塑为一个“荒诞英雄”,他轻蔑权势,轻蔑自己,轻蔑人类,甚至轻蔑生命,有一种挥霍并毁灭一切的倾向。在沈式注释的这种存在论里,还包含了《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由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以及最终被捕被杀的“南美英雄”切·格瓦拉,显然,此种解读让读者多了条途径来丰满立体这些或真实或虚幻的人物。
   虽然早就知晓电影只是在重新加工某种理念或仅仅是在制造虚幻,但在看罢这本集子后,还是会让人对很多银幕塑造产生强大的怀疑论,罗素曾说过,“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坚信不疑。”或许沈旭辉属那类聪明人,也会因他的作品而引带一些聪明人,但是世事无常,不妨做半个傻子,在光影的世界里,时而迷醉,时而清醒。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9235063_d.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