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诉孩子,什么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大漠胡杨968 2015-10-11



(图文均选自三川玲的文章)如果有一个人,远离城市和村镇,也远离朋友关心的地方,居住在一个灯塔之中,做一个孤独的灯塔守护者,你会觉得怎样?


如果有一个人,酷爱大海,一天也离不开海洋,自己造了一艘船,告别了父母和姐妹,乘船远行,去追寻他生命的召唤,你又会觉得怎样?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看到这样的故事,觉得挺酷的。

我知道,大家会追问,他们生活的苦不苦,有没有地方休闲购物;他们生活有没有保障,怎样成家立业,有没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他们的生活安不安稳,怎样让孩子上学,有没有好的收入和福利……


的确,我也会这样想,毕竟,我们要生活在一个无比现实的社会中。不能只凭着一时的理想主义,而不考虑生活的细节。


但是,我又觉得,不能仅仅凭着表面的“守塔人”、“航海者”这样的标签,去定义一个人的生活,或者,生命的价值。


就像一个人居住在瓦尔登湖边木屋的梭罗,写出了影响世人的作品;就像一个人不着陆飞行横跨大西洋的林白,又被誉为是探险家和英雄。


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我们所艳羡的伟大人物,其实,他们的生活,也往往是从一个孤独而低微的角色开始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呢?究竟什么是我们应该告诉给孩子,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呢?

生命的价值:

幸福地工作,自由地生活


生命是一个综合体,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去衡量它的高低。也就是说,国王、富翁、学者、农夫,他们绝对不是一个从高到低的排序。而且,你会发现,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这个看似从高到低的排序,会变得越不明显。


譬如,绝大多数的国家,皇帝已经不存在了,总统也没有那么尊贵;富豪和商人,对社会的责任大于他们的获取;工人和农民,工作所得并不比部长少。那么,他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他们只是对人生的理解不同,有着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


这是一个趋势,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整个历史的的发展,和无论任何的主义,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


说白了,就是让每个人能够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工作,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所谓的理想社会,不就是这样的吗?

教育的逻辑:

独立思考,找到自我


那么,我们现在可不可以实现呢?我知道,从整体上说,或许保证每个人的条件还达不到;但是,从个人上说,我觉得现在的社会条件,其实已经给出了相当的空间。


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觉得,“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难呢?我觉得,其实,很多人是被“吓”着了。被什么给“吓”着了呢?被竞争给吓着了,被城市生活给吓着了,被金钱给吓着了。

我们来看看,现在教育孩子的典型逻辑是什么:

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这样才能上最好的小学;上了最好的小学,才能上最好的中学;上了最好的中学,才能考进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大学毕业,才能在大城市找到最好的工作;有了高薪稳定的工作,才能尽快买房买车;有了房子车子,才能找到对象结婚;结了婚,生了孩子,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请原谅我写的这么繁琐,但是,我相信很多家长的确是这么想的,而且,是这么做的!在做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环节如果要节节相扣,真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来获取。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这个看似完美的逻辑,究竟成立吗?第二,我们的生命,是否只有这一个成长的逻辑?

上好的幼儿园,有没有想过,我们本来让孩子上学,真的是为了这个吗?!我们难道不是为了孩子通过学习,能有自己的思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可惜的是,我们总是用所谓“成功”的结果,来倒推一个孩子应该成长的路线——我不得不说,这是荒谬的,也是无法达到的。前者绝对不是后者的必须条件!


首先,任何一个我们想让孩子成为的人,其实都不能按照以上的教育逻辑去实现,因为这个链条缺失了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人”的因素。忽略了人的感受,每一个结果都没有意义。

其次,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最终拥有“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每个人对生活幸福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

生活的三个节点:

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

是的,我们原来都是按照大家都觉得是“正常”的路径,去长大,去工作,去生活的。

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某个节点,让自己停一停,好好去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生命。

第一个节点

儿童时期的兴趣探索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往往有着对生活的好奇,以及对各种事物的探索。这是形成一个人一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时期。

那么,我们就不要按照外界的因素,去干扰孩子的兴趣探索。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手工、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家长就不要以“现在最热门的是舞蹈”、“还是钢琴更优雅”、“学冰球更利于升学”等等因素去改变孩子的爱好。要知道,很有可能,你破坏的是最符合孩子天分,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第二个节点

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追寻

当孩子成长到青少年的时候,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了。可惜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被繁重的学业压得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无法眺望自己未来的方向。

我很欣赏在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实行的青少年分流教育体系,以及西方很多国家都有的间隔年、交换生制度。这些举措,无非是帮助孩子尽早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把自己童年的兴趣,转换为青年的目标。

做一个小学的老师,还是大学的教授;做一个水管工人,还是企业老板;致力于创造发明,或者参加选举成为公职人员……这些都是源自自己的兴趣,不是因为智商和能力,也没有什么高下尊卑之分,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三个节点

中年时期的生命思考

我相信,在职场上工作十年的人,在生活中结婚生子的人,往往在三十多岁四十岁的时候,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辛勤的工作,难道真的是为了拿到养活自己的薪水吗?我们生养孩子,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延续我们的血脉吗?我们有没有可能,去过另一种生活,我们有没有可能,不让孩子重复无用的轨迹?

我经常听到很多已经退休的老人,说自己这一辈子,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而活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去尝试呢?

我们离开“正常”的轨道,到底有没有那么可怕呢?其实,远远没有。

有时候,我挺庆幸生活中所面临的变故的,比如工作的转变,城市的迁徙,财富的起伏,甚至,健康的变化……这些往往让我们被迫停下来,好好想一想“生命的问题”。


当我们确定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时候,这些变故往往成为了我们更精彩人生的契机。

(转载自公众号“家庭教育之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