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松石在历史中的游走记载

 苏睿思 2015-10-11

绿松石,始见《清会典图考》中:“皇帝朝珠杂饰,惟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密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我国宝石学一代宗师章鸿钊在《石雅》中记载:“中国绿松石之名始于清,甸子之名始见于元,元史作‘碧甸子’,或‘云朗甸子’,即为绿松石”。解释为:“此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球,故以为名”是也。

绿松石在历史中的游走记载在我国古代,绿松石的名称依据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宋元明时期,绿松石称“碧殿子”、“碧靛子”、“碧甸子”、简称“靛子”或“甸子”。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记》中说:“刘汉卿随官军至小回回国,去燕数万里……碧殿子数尺高,岂所谓琅玕者耶。”这里疑“琅玕”为碧殿子,即绿松石。

元末明初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列举三种甸子:(1)你舍卜的(Nishapuer,今伊朗尼沙普尔),即回回甸子;(2)乞里马尼(Kirmani,今伊朗克尔曼),即所谓的河西甸子;(3)襄阳甸子,亦称荆州石(即今湖北绿松石)。这是由于中国绿松石在古代仅知产于河南、湖北、陕西3省交界的东秦岭地区,而河南淅川、湖北郧西至陕西白河流域近东西向绵延400多km,在古代大体上属于襄阳群地域,元朝时称此地产出的绿松石为“襄阳甸子”,以此区别于来自中亚波斯地区的绿松石。

绿松石在历史中的游走记载

汉唐以前、夏商周乃至史前新石器时代,绿松石有何称谓,至今尚无考证,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自《禹贡》、《山海经》、《尔雅》、《穆天子传》等诸多古书以下,记载有关“璆琳琅玕”者不计其数。

章鸿钊在《石雅》中对“青琅玕”这一古玉名称考证时认为,“璆琳”色绿,应是阿富汗所产青金石;而“琅玕”可能是阿富汗产的巴剌(宝石类)。

绿松石在历史中的游走记载

古籍中的“青琅玕”可能有3种涵义:1.绿青(似为孔雀石);2.绿松石;3.珊瑚。另外,王嘉荫在“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一文中说,“青琅”似属绿松石之类。因此,绿松石在远古时代可能被称为“青琅”或“琅”。《山海经西山经》:“槐江之山,其上多琅”。《尔雅·释地》中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山之琳琅焉”(释义:“琳,美玉名;琅,状似珠也”)。清朝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引《禹贡正义》曰:“琅,石而似珠者”,表明琅是一种玉石,外形似珠。

而栾秉璈则是另一番见解,认为“琳”是绿松石,“璆琳”指球状或粒状绿松石,“璆琳”有时可简化成“璆”或“琳”,皆指一物。古书中“璆琳”多曰“美玉”,“琅玕”多释为“珠”,因而“璆琳琅玕”可直释为“球粒状绿松石珠”,简言之“绿松石珠”或“松石珠”。

如果您也是一个收藏品和文玩爱好者,请收藏此账号,或者加我的微信:987098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