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款突围战: 图片分享App咋实现商业变现?

 昵称15592316 2015-10-11

从用户的角度说,所谓移动互联网时代意味着读更少的字,看更多的图。图片可以是快捷的直观记录,也可以是最复杂的心情表达。

图片分享App,不仅仅是对拍照好看的达人用户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的拉拢拔河,也不仅仅是对于女性用户的疯狂抢夺。图片社交提供了用图片来分享日常的生活方式,以及用户生产内容(UGC)的新机制。

图片分享

2015年10月,各家运营商的流量续存政策陆续出台,每个月剩余的流量可转存至下个月。虽说互联网创业的资本盛夏已过,凛冬将至,但当捧着手机看图的流量成本都不再是后顾之忧的时候,图片社交是否能迎来新的一波投资春天?

偏偏就是在2015年,足记迅速爆红,in也拿到了好价码的融资,更有Moments、Fork、葡萄相册等新品的诞生。

一、两种基因:图片分享的前世今生

2015年下半年,Instagram月活用户超过四亿。再回首2012年4月时,Facebook斥资10亿美元收购当时四千万用户的Instagram,可以断然说一句“这波不亏”。

Instagram是图片分享的起源,意味着它定义了基于个人时间线展示图片的正确姿势:要有滤镜,方形1:1,可点赞,不能直接下载图片只可以截图。人们在Instagram分享的是图片吗?他们分享的明明是“只可以在此刻于此App上欣赏的美”。

Instagram造就了一批“Ins摄影家”,同样是用手机拍照、在Instagram分享,出名的账号至少要做到照片的风格或者内容做到一以贯之。用户欣赏一个用户,欣赏一张图片,他的目光流连的是一种风格,或者这种风格的一次展示。

图片分享

Instagram的用户增长图

而Pinterest更多地侧重于分享,用户间似乎不存在一来一往的交流。跟Instagram不同,Pinterest强调的是收集和占据。用户如果喜欢上一张图片,就可以用“Pin it(钉一下)”将瀑布流中看好的图片“钉”到自己的板子上,类似于一个看到好看的图片就可以一键转存到自己图片收藏夹的功能。

图片分享

点击右上角“Pin it”就可以将这张图片收藏到自己的板子上

“Pin”(钉)的方式很符合对占据和收藏有执念的人类。通过存到自己的板子上,就在心理上占据了这张图片。“钉”的时候,想的是稍后阅读/阅看,反正它就在那儿。用户们就像松鼠一样,慢慢就屯了一树洞的图片资料。

归根结底,目前主流图片分享软件中,流淌着源于Instagram和Pinterest的两种基因。前者是每个人对平凡生活的再次发现,用图片记录、分享美感。后者是收集图片与分享图片并行。

但总之,如果“社交”的意义在于“分享”,图片分享采取“美化图片”还是“收集图片”的方式,那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基因的传承了。

二、“爆款”考验:风格独特化与流量变现

说起中国的图片分享,不能不谈Nice和in。

他们都继承了Instagram的基因,都是主打个人的图片展示,和Ins强大的滤镜相比,他们主推了标签和贴纸。

既然基因相似,就难免一个尴尬:Nice和in的区别有那么大吗?都是Instagram模式+标签+贴纸+文字,“搞得更复杂的Instagram中国版”能给这两款app带来持续增长的用户和流量吗?

Nice的创始人周首看起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要摆脱“中国的Instagram”的帽子。这两款App既在功能上和对方相似,避免功能落伍而失去主流地位,却在气质上尽可能背离,以示区分。

Nice像是潮人们的街拍集散地,in更像是女生的大头贴生产站。从视觉上,Nice的黄黑配色更潮,而in的红白配色更有亲和力。in还是传统的竖版上下滑动浏览方式,而Nice却将流量集中的主要展示区“首页”改成了左右横向翻动。

图片分享

Nice(左)和in(右)有着不同的配色和翻页方式

摆脱“美化图片”和“收集图片”两大门派,也不是就没有出路,别忘了还有“分享”的环节。中国本土的图片社交App不断涌现,颇受好评的那么几款,都走着“美化图片/收集图片+分享图片”的路子。

因为可以把草根用户的图片修饰成大片一般的效果,足记就这样在春节后意外地爆红。

图片分享之所以被看好,并不单纯因为读图时代的必然降临,而是因为“社交”的可能。如果目前的足记用户是像其红火的最初那样,用足记P图,却用微信/微博发图,那足记该如何申辩自己不是一个带有分享平台的美图秀秀?作为图片美化工具的流量价值和作为图片分享软件的价值的评估,不能断然说哪个高哪个低,但至少评估思路不该是同一种。

图片分享

使用足记“大片模式”制作的图片

Pinterest的中国后代有堆糖和花瓣两家,前者收集有趣的时尚、美妆、零食、礼物等单品图片,而后者主要收集设计、插画、漫画等。与Pinterest不同的是,花瓣和堆糖都更为垂直,花瓣的核心是“平面设计”,而堆糖瞄准了“生活好物”,垂直的选择为流量变现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堆糖甚至为“商店”的按钮提供了足够好的入口,从收集图片到收集食物,缩短了从图片分享到商业变现的距离。

图片分享

花瓣(左)与堆糖(右),堆糖的底部栏正中央是“商店”。

三、新品突围:创新玩法,扬长避短

对于新入场的选手来说, “图片分享”这个门类不再是两年前的蓝海,连传统图片分享的玩法都难以突围。马太效应强者更强的具体表现在于,Instagram几乎是国外用户的图片分享首选入口。而在国内,貌似很难在Nice和in的虎视眈眈下再搞出个贴纸+标签的图片分享App。

于是,新品们试图从玩法突围。

遮遮是新晋图片分享中比较侧重社交的一款有趣App。贴纸挡住图片一部分,如果用户想要看到被遮挡的内容,要点击图片下方的“求看”按钮,被对方通过后,才能看见对方隐藏的内容。窥视是是遮挡一扇门,“求看”按钮是敲门的动作,然而所谓“社交”就是敲门的动作。

图片分享

遮遮的每张照片下面都有“求看”

相比之下FORK的表现就较为平平,主打功能是将照片漫画化,却仍然没有跳脱出“工具”思路,贴纸和文字气泡可能会为用户营造一些新鲜感,充其量会变成“FORK修图,微信/微博发图”的尴尬局面。离“图片”太近,而离“社交”太远。

但总的来说,这些还是来自于Instagram基因的,个人时间线主导的图片社交产品,但有人想走得更远。

初生不久的葡萄相册是一款有野心的App,它打破了Instagram以来关注单个用户的传统,而推动优质用户们在同一主题下的众包生产内容。其具体做法是,鼓励用户们往同一个相册上传同主题图片,共同创建相册,同时赋予相册创建者一定的编辑权限,以维护相册内容的质量。

据说这款App的创始人有媒体背景,难怪乎看起来媒体属性比较强。葡萄相册的理想状态是在同一个事物名目下,汇集着各种各样的同题图片,比如柯南cosplay主题的相册里,就出现一百个风格形态迥异的工藤新一;同一场北京马拉松,能看到不同用户上传的不同角度远近的照片。然而在前期活跃用户较少的情况下,如何达到“互动”“参与”实现本来就不多的用户继续活跃和存留,是葡萄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内容看,这款app尤其侧重基于大学校园的兴趣和活动的图片分享,这或许是葡萄相册获取其最初核心用户群的简捷路径。

图片分享

葡萄相册实现共建相册功能:5个用户上传了他们餐馆北京设计周的照片

这一年里,还有个社交的老大玩了图片分享——Facebook搞了个帮助用户进行私密图片分享的“moments”。对于麾下拥有Instagram的Facebook,这绝对是个不同于一般新创图片分享项目的故事。也许,这就是Facebook完善其既有生态,增强用户粘性的一个招数。

2015,图片分享的海洋里,更加欢腾、热闹、躁动;也就在这时候,资本市场的寒冬迫近了。图片分享项目的投入成本较大,获得商业回报的周期较长,难免受到颇是严酷的考验。而要“御寒、过冬”,各家图片分享平台必须拿出新武器:要么创新内容生产机制、要么拿出新功能、要么寻求更快捷的商业变现方式。

好了,还是祝愿这些图片分享项目能挺过坏天气,在寒冬后的春天里,依然灿烂地绽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