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花生田里的王者

 wps0321 2015-10-12
散文

花生田里的王者

孙 勇

炎炎夏日,花生田里的热浪推波助澜,筋骨暴着鞭响的花生秧站在沙岗上,尽情地采集着太阳的光芒,那种呼啸着滚滚铁流般墨绿色的生命信息,照亮了一坡炽热的花生田野。

这座沙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君主魏惠王的墓冢。

没有松柏佑护,没有殿宇装点,仅有墓冢北侧今人竖立的一通刻着魏惠王简单经历的墓碑,和几棵普通的中牟柳槐闲散在陵墓上随风摇晃。

太阳很大,虽然手搭凉棚努力遮挡着阳光,汗水还是像喷泉一样,淋湿了我的衣裳。

魏惠王,我亲爱的老乡。

我的祖父祖母,就生活在开封铁塔公园附近的豆芽街上。这条古老的街巷,离魏惠王时期的朝廷应该没有多远,虽然,豆芽街曾经横亘在“三座城”上。但这并不影响我的祖籍开封与“三座城”下的魏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就像眼前的花生田地,碧绿色的秧苗,向东漫延,花生田地的尽头,连接着古城开封。作为一个开封人应该记住,没有魏惠王,就没有古城传承下来的北宋时期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当年,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王从山西夏县迁都大梁,开封才得以今天的繁华与茂盛。

不远处的贾鲁河,魏惠王一定感到十分的陌生,但他不会想到,贾鲁河的前身,就是他老人家赫赫有名的政绩——中国古代著名的大运河的一段河流,曾经叫过官渡水的“鸿沟”。然而,魏惠王不会想到,就是这条曾经为魏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建设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鸿沟”,最终葬送了魏国的美好前程。当年秦将利用鸿沟引黄河水灌淹大梁,大梁丧失战斗力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拼尽力气喊了一声魏瑩(魏惠王的名字)!

每每在书本上看到魏惠王时,我就会想起三个了不起的人物,这三个人物之所以称作了不起,是他们在历史的深处闪着金光。这三个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人物分别叫孟子、商鞅、庞涓。当年,魏惠王这小子假如听从了孟子“仁政”的教诲,少引发战火,多休养生息,魏国的“太阳”兴许会西去得慢些;假如听从了公叔痤的话,杀掉商鞅,秦国就不会在秦孝公的治理下发展到战国七雄的霸主地位;假如洞察到庞涓的小人之心,孙膑就不会被迫投奔齐国,桂陵之战就不会钉刻在魏惠王的耻辱柱上。当然,历史没有假如,犹如魏惠王从魏武侯手中接过来一个繁荣强大的魏国。

李白有句诗:“太白雪花大如席。”我头顶的太阳有多大呢!热死人了!!

我和文友是认真的,即便汗流浃背,也恨不得把青葱一样嫩绿的花生秧趟出个底朝天,期望能从田地里找出些许魏惠王遗留下来的古董或者能够证明魏惠王身份的物证。哪怕突然发现一个盗洞,从中获得一个满足的狂喜。没有,什么都没有发现,只是光线太过强烈,手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模糊不清,犹如魏国那段很难复原的魏惠王时期的执政历史。

史书中记载,魏惠王墓高三丈,从眼前这座坡度平缓、垂直高度也不过一丈的魏惠王墓来看,司马迁在书写这段历史时,肯定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做过多的考察。试想,黄河多次决堤,大梁多次被淹,古城多次重建,魏惠王墓离大梁不过二十余里路程,如果魏惠王墓只有三丈,恐怕早就储藏在“三座城”下了,今人不可能有机会再看到这三米有余的墓冢。

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在秦始皇嬴政之前,还没有哪位君主兴师动众劳心费神修自己的陵墓。也许正是个中原因,我等才忽略了可能就深埋在不远处的许多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

打开车门,一股热浪扑身而来灼痛皮肤。音乐响起,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的《我像雪花天上来》,顿觉凉意起伏,也让我想起魏国的那场大雪。

魏惠王出殡那天,大雪盈空怒降,埋没到牛眼,人迈不出步伐,车不能前行,只好择日出殡。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终南山脚下,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前面的横木。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给它搭起灵棚,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魏惠王葬日大雪,不会也是魏老想再看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或许是魏惠王顾忌太多,想看看因为自己的过失给魏国带来诸多不幸的朝廷!当然,与魏惠王同一时期的著名医生扁鹊,也不会因为魏惠王留恋魏国而倾其医术为他医治,就像看见齐桓公病入骨髓调头就走一样。

车子开出了花生田,远远望去,花生田里的魏惠王墓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恢宏,但王者就是王者,君主的气息扑面而来,无论花生田秋收如何,下一茬种什么作物,魏惠王墓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