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经药的功用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 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 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 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 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 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 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两眉棱伤加白芷, 后枕部损伤加羌活; 肩部损伤加姜黄; 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 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 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 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 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
上肢:姜黄、桂枝、威灵仙; 腰背部:杜仲、川断、构杞; 胸腹部:木香、砂仁、黄莲、肉桂; 少腹部:小茴、桔核、荔枝、五灵脂、黄柏; 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 耳口周:龙胆草、黄连; 二阴:黄柏、防已、龙胆草 。
初期以柴胡细辛汤为主,升清降浊,化瘀宁神,药有柴胡、细辛、薄荷、归尾、土鳖虫、川芎等; 中期用天麻钩藤汤参川芎茶调散加减,平肝息风,活血养血,药有天麻、钩藤、丹参、酸枣仁、柴胡、川芎等; 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予调中保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调养补肾,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补骨脂、生地黄、升麻、柴胡、川芎等。可见其引经之药均为柴胡、川芎。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引经之药,既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
方拟椎脉回春汤加减治之,药有羌活、葛根、牛蒡子、僵蚕、桂枝、天麻、黄芪、狗脊等,其中引经药为羌活。羌活能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能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
以石氏胸胁合剂加减治之,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郁金、当归、蒲黄、三七等,其中引经药为柴胡、香附药对。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气滞血瘀型以理气固腰汤加减治之,药有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桃仁、桑寄生、狗脊等; 风寒闭塞型以温经强腰汤加减调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威灵仙、地龙、狗脊等; 痰湿互阻型以豁痰宁腰汤加减疗之,药有牛蒡子、僵蚕、半夏、陈皮、茯苓、独活、桑寄生、杜仲、狗脊等; 肾督亏虚型以益肾健腰汤理之,药有生熟地黄、杜仲、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山茱萸、桑寄生、狗脊等,其引经药均为狗脊。正如《本草正义》所言: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引经向导,”故腰痛方中每使用狗脊。
早期活血化瘀消肿为主,药有生地黄、当归、赤芍、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桂枝或牛膝等; 中期接骨续筋和络为主,药有当归、丹参、独活、续断、狗脊、川芎、泽兰、红花、桂枝或牛膝等; 后期健筋壮骨温经为主,药有黄芪、炒党参、焦白术、当归、续断、狗脊、白芍、伸筋草、红花、桂枝或牛膝等;若骨折者加煅自然铜、骨碎补等,痛甚者投乳香、没药等,青肿甚者添紫荆皮、黄金子等,其引经药上肢选用桂枝、下肢运用牛膝。认为“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扬,善走上肢,具有宣通经络之功。”牛膝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之疾。所以,在治疗四肢筋骨损伤时,常选用桂枝或牛膝引药循经,增强疗效。
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 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 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 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 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 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 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 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 姜汁一大盏,入药治顽痰。 韭汁一大杯,入药治血鲜。 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
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 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 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 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 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 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 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 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 补气益肺用龙眼;泻火安神用灯心。 表皮用葱叶;表肌用葱白;表里用葱茎。 健脾用湖莲;止痢用石莲。 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 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 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 抑脾用青荷叶;疏土用枯荷梗。 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 清热解烦用青竹叶;利水泻火用淡竹叶。 消瘀通经用赤糖;止痛温中用饴糖。 安中益脾用陈壁土;止呕和胃用新黄土。 消瘀用藕节;止血用侧柏叶。 止呃用柿蒂; 凉大肠用柿霜。 消热痰用竹沥;泻实火用竹茹。 导虚火用童便;益真阴用秋石。 延年祛病用松黄、松脂;祛病舒筋用黄松节。 定喘用白葵花;疗痢用赤、白扁豆花。 壮阳用胡桃、蜀椒;暖子宫用艾叶。 虚烦用粳米;热渴用芦根。 止消用兰叶;定嗽用梨汁。 止血用金墨;疗崩用陈棕。 治肠风用石榴皮;治红痢用红曲。 治白痢用煨姜;治赤白带浊用韭子、白果。 止呕、定嗽用枇杷叶;止鼻衄用白茅花。 行瘀用百草霜;达生用黄杨脑。 探吐用瓜蒂;速产用弩牙。 下噎用杵糠;定喘用铅汞。 疗黄用铁屎;镇心用辰砂。 辟邪用雄黄;润肠用松子仁。 治疝用荔、橘核;催浆用笋尖、樱桃萼。 拔毒用蒲公英;通乳用通草。发麻用浮萍。 治心烦不眠用鸡子黄。
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还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 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 巅顶之痛又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肢节之痛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心痞黄连枳实从。 腹痛须用白芍药,寒痛加桂热黄柏。 腹中窄狭苍术宜,腹胀厚朴姜制法。 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 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 胁下疼痛往来热,日哺潮热柴胡宜。 脾胃受湿困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 下焦湿肿有火邪,知母防龙并酒柏。 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 渴用干姜白茯苓,半夏燥脾当禁革。 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消宿食。 烦躁须用栀子仁,水泻白芍苓白术。 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 补气必是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 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 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 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芩连凑。 眼痛黄连当归根,心中恍惚用茯神。 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用之灵。 气刺痛时用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 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 滞血桃仁与苏木,滞气青皮与枳壳。 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泄元气宜改作。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 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 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