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陆波《古诗冲击波》出版发行

 昵称8088609 2015-10-12

前言

什么诗词鉴赏题考生大半分丢失 

            ——陆波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

《中国教育报》:从几年的情况看,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这部分题,学生平均能够拿到多少分? 

 

陆波: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共13分,一部分是阅读理解,7分;一部分是默写,6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每年几十万考生在该题的平均得分大致是6-7分,基本上在及格的边上。很多考生是在默写上得分,而在阅读理解方面丢分。这说明目前我们的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与学比较注重死记硬背。 

 

《中国教育报》6-7分对于相当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失去了读更好学校的机会。是不是题目比较难呢? 

 

陆波:近年来高考题目中的古典诗词基本上是学生没读过的。中国古典诗词涉及的年代很长,从先秦到清代,作品浩如烟海,中学老师都不可能通读,高中生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阅读面更十分有限了。于是我就想到,高考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高中语文老师能不能教给高中生一种本领,当阅读一篇以前从没读过的作品时,高中生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读懂它。这是高考语文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提出的要求。  

 

《中国教育报》:这个读懂古诗词的方法是什么? 

 

陆波运用“心物同构论”理解和领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言、象、意,是读懂古典诗词的三个步骤。 

 

《中国教育报》:能不能结合你对教育硕士的培训或是对高三学生的辅导,具体说说这三个步骤? 

 

陆波:先从言和象的关系入手。学生在诗词中看到的字面上的词,就是。比如马致远《秋思》,里面没有动词,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几乎是名词的并列。我们要教会学生立即在脑子里把这些名词转换成意象,即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些,看看作家一共使用多少个意象,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通过什么艺术方法组合成意象群。 

然后是理解象和意之间的关系。你将眼中的变成了心中的,脑海中有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图画,即意境,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图画中去悟那个枯藤、老树、昏鸦,全部和时间有关,藤在秋天干枯了;树已经生长有年;还有黄昏中的乌鸦,再联系题目《秋思》一想,你会知道作家写的是傍晚时的秋景,而且是旅途上的秋景。他这么一路走到黄昏,不是要找地方住吗?于是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句子就来了。那么回头一看,他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了,古道、西风、瘦马,全部都是令人感到断肠的景象。他找到归宿了吗?可能没找到。为什么没找到?断肠人在天涯嘛。这样由意象组合而成的艺术画面就起来了。老师在这时就应该启发学生思考,作品中哪一个意象是核心意象?核心意象与其它意象之间形成什么关系?从而领悟出作家的情思。 

你想想,他为什么断肠?我这个问就是引导学生去领悟作品的意义。因为失恋?因为事业失败?都有可能。你要真正了解他写诗的动机,这就要了解马致远这个人,通过他所生活的社会去了解他的想法,这就是知人论世。我们知道马致远是元代文士,有坎坷的经历。特别是元蒙入主中原后,作为汉族文士受到了民族歧视,传统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走得不顺畅。元初科举考试停了一段时间,后来虽然恢复了,但是对汉族文士的考试难度要比蒙古文士大得多,题目也多得多,要求也高得多,而录取名额少。所以,他是为自己的前程、理想忧愁而断肠。你通过诗中的意象,与时代环境相结合,那是一个更大的生活图像。这两个结合,就构成了这首诗的象外之象。这时,这首诗的完整的境界就出来了,你也就能领悟诗人为什么会断肠了。关于言、象、意之间关系和诗词鉴赏的方法,华南大学陈建森教授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学术视频中有个名为《诗词鉴赏的三个层次》的演讲,讲得比较系统。

 

《中国教育报》:有这个象外之象的要求,可能考生就会提出问题了,他在高考现场拿到作品篇目的时候,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已经没有时间去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怎么能联系作者的经历来领悟这个象外之象,从而正确理解他的作品? 

 

陆波:这个问题非常好。老师平时在讲古典诗文时,要给学生一个史的线索,至少是一个社会变迁的大概情况,如唐的雍容宋的多情,南宋的报国无门,满清的文字狱。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有不足,现在立即去了解一下各个朝代的基本情况还来得及,不一定读大部头,但需要读简史。这样,当断肠人在天涯句子出来时,你就能理解元代读书人的生存境况和心态,就能理解断肠这个形容词所表达的感情之激烈。到了这个境界,你已经不只是孤立地到字面上的,你已经学会了”“象外之象。知人论世,你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我估计很多老师和学生也知道什么是意境,但多是从理论上知道的,没有把古典诗词里的象同诗外的象结合,从象外之象去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中国教育报》:如何让学生懂得这个知人论世? 

 

陆波:读其诗,想其人,将其诗其人还原到其世去读,才能读。读诗,你要先过语言关,就是把字面的意思弄懂。但你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要把转换成,不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诗人为什么选择这几个象?因为这些象蕴含着他要表达的情思,这样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不是出来了?所以只停留在,可能就会下。你要通过捕捉它的。所以古人说,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个是不要拘泥的意思。而则与诗人的生活、生命、命运、情趣、感受息息相关,所以读其诗,要知其人,还要论其世。 

 

《中国教育报》:举个例吧。 

 

陆波:好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中的,一个是古人,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燕昭王;一个是题目中的幽州台,就是燕昭王求贤若渴而建筑的那个黄金台。陈子昂为什么到幽州去?北征契丹去的。他当时正处于被贬的地位,英雄无用武之地,才华无法施展。他为这个伤心。他登上这个黄金台,思接千载,感怀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求贤若渴的燕昭王,你说他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显然是想为这次平定契丹献谋献策,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他伤心。中国传统文化有儒、释、道三家,他的价值取向显然倾向儒家。所以,读诗只是停留在言或象的阶段是不行的。当你还没有抓住象外之象的时候,对的理解可能是不准的。得之后,答案自然出来了:天地永恒,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境遇凄惨,不禁悲从中来,痛从中来,英雄读之,顿起无用之叹;人才读之,必生不遇之感,所以极具感染力。 

 

《中国教育报》:掌握了言、象、意,是不是诗词鉴赏题的分基本上就可以拿到了。 

 

陆波:你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在给教育硕士讲课或者中学生作辅导的时候,强调要将这三个步骤融会贯通来使用,使它具有可操作性,不要机械套用,实际操作的时候三个步骤是可以互相打通运用的。有的学生读得多,文字积累比较好,一眼看去已经可以直接跳到的层面了。除了用典的地方要考虑一下,但现在用典也已经注释出来了,所以文字上没有太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这一关还过不了,所以我们就要跟他讲,帮助他过关。字的意义,要结合注解,结合标题,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同时还要懂得诗家语的特点,不能用读文章语言的方式来理解诗家语。诗人以,立以尽,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诗家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含蓄形象、充满暗示性。 

 

《中国教育报》:怎样理解呢? 

 

陆波:提醒学生注意那些传神写意的关键词,我们通常比喻为诗眼。比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为什么不说誓不还,因为情感态度非常明确,不会产生歧义;而则含蓄,需要读者去理解和领悟。这个字你看得懂,好像也没有什么阅读障碍,但不了解诗家语,又不将它放到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就难以领悟这个字所传达的感情色彩,也直接影响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中国教育报》:按照你提供的方法,快速去读一首首诗,在脑子中一首首地过理解关,行不行? 

 

陆波:按照我们的积累可以,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就还需要用心物同构的方法去进行训练,从而熟悉阅读的门径。

 

《中国教育报》:那么,现代诗呢?

:请听一首《诗的自白》:

我不是火,

      不能给你光和热;

           同时,我也不是黑暗,

          不能把你的光辉衬托。

 

我不是水,

         不能润湿你干裂的唇;

        同时,我也不是花,

           不能点缀你寂寞的生活。

         我是什么?我是什么?

            像梦没有形,像空气没有颜色。

          我只是你想象中的珠花一朵,

                任你用生命的光影投射在我的心窝。

                  倘若你自己心里已经没有了激情如火,

        那就不要责怪珠花的淡漠!

《中国教育报》:我明白了,说的是诗要有激情的意思。

:是的。所以前人说得好:“少年情怀总是诗”。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在“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节里,看花谢也心凉,听猫叫也难过,诗就从门缝里溜进来了。不过,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再听听这首《诗的道路》:

诗神,

你也许我做个诗人么?

 

你用什么写你的诗,

写在什么上面呢?

 

用我的血,

用我的泪,

刻在我的心灵上面。

 

哦,小子

诗人之门给你敲开了,

诗人之冢许你长眠了!

《中国教育报》:是不是诗歌的桂冠从来就用荆棘编成的意思?

:你理解得很好!古人说:“诗必穷而后工。”我们现代人说“愤怒出诗人”,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说的是经历;另外单纯地从技巧来讲,“晓畅的诗,枯涩地写”,这句话的含义,你懂么?

《中国教育报》:不大懂。但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诗很难写好的意思。

:是呀,诗从何处寻呢?

《中国教育报》: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花落声!/在微风里,漂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星星!

:在荷蕾上,立一只红蜻蜓。/在夕阳里,点点归鸦的影。/在母亲眼角,挂一滴照见游子的泪!

《中国教育报》:那么,如果来了灵感的话,应当怎样写诗呢?

跟别的文学相比,诗歌的最大不同就是特别讲究意境,也就是所谓要有诗意。何谓诗意?就是含蓄有味。怎样做到含蓄有味?就是不要把话说破道穿,同一个意思,只要换一种想法,再换一种说法,这里浓缩一下,那里跳脱一下,如此一转再转,诗意就冒头而出了。比如小时候,没有进学校以前,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妈妈问东问西,妈妈总是能解答我提出的一切难题。这是大白话,叫做散文;如果把它改成:

小时候,

    我不认识字。

      妈妈是图书馆,

    我读着妈妈,

  渐渐长大。

 

——这就是所谓的诗了。

《中国教育报》:我发现我开始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所说的诗歌,指的就是语言的另类表达,也就是语言的转换?

:对,转换!抓捕意象,心物同构,有一种思想,不要说穿;有一种情感,借物以传。这一点最最重要。不可以散文入诗,不可以记叙入诗,不可以议论入诗,这样的诗歌,我们见得太多太多,它们也许能够表达一个意思,但就是没有意境!因此严格讲来不叫诗,起码不算好诗!

《中国教育报》:别怪我考你哦!因为只会耍嘴皮功夫的砖家实在太多太多,我不想听如何下蛋的理论,我只想吃鸡蛋!“春天真美丽”,请你把它改成诗歌试试!

:我好想

    开一个花店

    出售美丽

    出售春天

《中国教育报》:确实有点意思。再看一句小学生作文语言:“我看到成群的蝴蝶在油菜地里飞来飞去------”,怎么改写成诗歌呢?

:油菜田,

    飞来一群小蝴蝶,

    忙忙碌碌找春天,

    飞累了也不歇一歇。

    蜜蜂请教花姐姐,

    难道春天比蜜甜?

《中国教育报》:哇塞!真的很有诗意耶!请教,请教,吟诗作赋是不是还有点什么技巧呢?

:第一是巧组合。如“妈妈”“爸爸”“酒”几个平常词语,在一般人的嘴里,顶多组合成这么几个句子:“妈妈,爸爸又要喝酒啦!”或者“爸爸,妈妈不准你喝酒!”一经巧妙组合,那就成了妙趣横生的诗歌了——

年轻的妈妈

像一瓶酒

爸爸

尝了一口

就醉了

《中国教育报》:哈哈,哈哈哈!

:第二是巧排列。分门别类,或事或物;排列有序,诗意顿出。如当代诗人白莎的一首诗歌《变异》:

           学叫,

           学咬,

           学爬。

 

           人虫,

           人兽,

           人渣。

《中国教育报》:这个我可不敢笑了,确实排列得好,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知道厉害了吧?所以说诗人都是一些该死的好东西,想人之未曾想,道人之不能道,妙语佳句都被诗人说尽了!

《中国教育报》:像什么“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之类,不得不佩服诗人触角之灵敏,想象之丰富,比喻之新奇,表达之杰出。

:第三是巧联想。谁都知道鲁迅先生说过这么一句名言:“我吃的是草,吐出来的却是牛奶、鲜血。”表达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当代诗人朱兆瑞却由此联想出一首讽刺当代官僚的诗歌《变种的“牛”》:

       吃的

       是牛奶

       是血

 

       挤出来的

       是

       草料

《中国教育报》:真正入木三分!活画出官僚阶层的颟顸无能,难怪当官的都把诗人叫做神经病,原来他们本身才真正有病,这种病叫帕金森综合症,简称官僚病。还有没有其他的技巧呢?

:还有就是形式上的翻空出奇。如孙国章的《寻梅》——

       独对

       寒天

       喊雪

《中国教育报》:还有吗?

:如周振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

             尊

             巨

             大

             的

             磨

             刀

             石

           砥砺着

         民族的意志

整个诗歌的形状就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这样,形式和内容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中国教育报》:还有吗?在你的博大和精深面前,我只有瞪着一双饥渴的眼了!

:还有种宝塔式,如台湾电影《昨夜星辰》主题歌:

                            星

                           昨夜

                          的星辰

                         依然闪烁

                        今夜的星辰

                       更加灿烂夺目

《中国教育报》:这种排列第一是好看,第二是好玩,第三是能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或气韵相连,或缓急相济;或缠绵悱恻,或回肠荡气。

:你能够明白就好。

《中国教育报》:还有其他种类吗?

:再如《世上的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研究水波有感

                          发生                                       ——

                        就要                                    ——

                    酝酿着                                 ——

                  正在                                ——

              总有什么                           ——

    万事太平的时候                          ——

    一旦发生了什么                          ——

              总有什么                           ——

                  隐避起来                            ——

                         不再                              ——

                            发生                               ——

    等到                就会发生          ——                      ——

      酝酿的        隐避的                       ——               ——

             发生之后                                    ——            

          已经发生        不再酝酿                ——              ——

    当隐避的   又有什么   而什么都          ——          ——      ——

                   隐避着                                      ——       

    于是不再有什么发生                        ——————————————

                         又要发生                                     ——

                       终于                                      ——

               并向前推进                                   ——

         又酝酿着                                       ——

      总有什么                                      ——

    然后                                        ——

    此诗极富哲理,读来宛如水波的形状,诗歌读法如右上图。

《中国教育报》:这似乎有点走火入魔了。

:是的,文字一旦变成游戏,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这说明作者已经江郎才尽了。不过,写诗也真的不是一件易事。唐代诗人刘禹锡谈到创作的艰难时,曾有这样的感慨:“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确,张扬语言的精义,挖掘语言的内在潜能,实现以妙辞毕现“深意”的洒脱,是艺术家或诗人的普遍追求。一些卓越的文学家,能在驾驭规范中获得自由,能在雨果所说“一切都活,一切都孕怀着魂灵”的语言世界里游刃有余,就是靠语言的重组。

一般地讲,词或短语作为语言的组成构件,有其单独的意义和一定的伸缩性,对其进行不同的联系或不同的组合,则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试看这样一则语言表述:

一座建在荒漠上的别致小屋的窗子里,伸展出两片嫩嫩的君子兰的叶子,一头精瘦无力的老牛向小屋挪了两步,就倒下去了。

这里的陈述,交代是客观的务实的平面的,只有一种呈现性,但是缺乏唤醒性。倘若我们将这一表述改造成——

荒漠上

一座别致的小屋

从窗里伸出两片

君子兰的叶子

嫩嫩的

一头精瘦的老牛

向前挪了挪

无力地

倒下

这种改造并未更改内容,只是调整了语式和词,分了行,加了断句(无标点)。但这一语言重组,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味道,形成了一种意象鲜明的立体感氛围,引发了读者的审美幻觉和联想:荒漠的沉寂,别致小屋出现的奇迹,嫩嫩君子兰的魅力,这一切都充满着梦幻般的怪异诱惑,而老牛对这种诱惑的无力尝试,只能以倒下的悲剧告终。如果你再给这一组装品加上一个题目——《梦》,那就成为一首意象鲜明的诗了。

再如“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就像一只干裂的河蚌,张开的缝隙恰好就被鹬鸟尖而硬的长喙侵入”,如此散句,不知所云。经过重组而成诗歌——

一个渴望爱的女人

就像一只

干裂的河蚌

张开的缝隙恰好就被

鹬鸟

尖而硬的长喙侵入(作者:赵丽华)

彼时就意蕴丰盈、诗意勃发了!

《中国教育报》哎哟,你说得我有点不好意思了。

:呵呵,不怕色情,只怕色心。你看世上万物何等自在,一入俗眼偏生出许多古怪。看得穿,便想得开;识得透,就出得来!读书明理,读书明理哦!

《中国教育报》:刚才说的是新诗,现在请你回过头来再谈谈古典诗词的创作好吗?

:看来你贪得无厌啊!古典诗词创作不仅要学会重组,巧妙排列,富于联想,还要追求格律和意境,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锤炼词语,使之具有一种典雅的韵味,所谓“两句之对,雅相并美;一字之工,令人色飞!”者是也!

《中国教育报》:试举例。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中国教育报》:对得好!再举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国教育报》:“绿”字用得好?还不如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什么“著一‘闹’字,意境全出矣!”太俗,来个新颖一点的。

:是呀,宋祁竟然因此得了个“‘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光荣称号!其实穷人闹革命还不是“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被一群跳梁小丑闹得翻了天!再说宋祁这个人,身为学士,游闲奢豪,以十重锦幛覆屋,长夜为之饮,连他那当宰相的哥哥都看不惯,宋郊使人谓曰:“寄语学士,记当日读书某山,夜半啜冷粥时否?”祁怡然自得答之曰:“传语相公,试问当日夜半啜冷粥,是为甚的?”

《中国教育报》:难怪列宁说得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多少人得志之后就只管自己快活,不管他人死活。什么“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全忘了当日喝冷粥,嚼菜根的滋味!

:所以宋代的程颢才发出这样的感慨:“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不过,话又说回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毕竟比“红杏枝头春意好”或者“红杏枝头春意早”强多了。枝萌芽,花含苞,这是早与好,著一“闹”字,便有了鸟叫、人笑、蜂蝶闹的繁复景象,何等热烈的生机,何等盎然的春意!

《中国教育报》:这就是诗眼?

:对!“一字之工,令人色飞”,就叫做诗眼,钱钟书先生谓其沟通视听,意境鲜活。《清诗话》载:某观察咏《芦花被》有句云:“半江烟月压归梦,一榻霜华坐老禅”,不禁叹为精绝。试想芦花被的特点,轻与暖而已。暖虽比不上棉絮,仍可御寒;轻则携带方便,便于旅行。作者用两幅画面描写芦花被的轻暖功用,前句写扁舟一叶,泊于浩淼沧江,皓月当空,轻雾锁流,舟中旅客不耐寂寞,可是芦花被盖在身上的温暖也就压住回家的美梦了——足见其轻,备显其暖,这就是“半江烟月压归梦”的意思,一个“压”字传神。后句写严寒的日子,霜华满地,老和尚在卧榻上打坐,若没有芦花被窝垫屁股、盖肚子,怕也冻得坐不稳吧!所以“一榻霜华坐老禅”,用“坐”字叙写有了芦花被老和尚才坐得稳,可见芦花被的暖。这“压”与“坐”分别为诗的两个句眼,简称“诗眼”,突出了芦花被轻、暖的功用。

《中国教育报》:依我看来,这两句诗,不仅“一榻霜华”比拟其轻,“半江烟月”映衬其轻,一个“压”字,一个“坐”字更是凸显其暖,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可见“诗眼”就是运用艺术手法表情达意的关键性词语。唐朝人韩翔咏《芭蕉》诗:“冷烛无声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诗中用“怯”字把芭蕉比作羞怯的少女。第一句喻写少女像冷凝着绿色的蜡烛一般,凝眸沉思,托腮无语;第二句明写她不耐初春的余寒,芳心还不敢倾吐;第三句用设问形式喻写她像裹着的一封书信,怯生生地想倾吐心曲;第四句用答问形式写她又担心书信被春风暗地里偷窥而泄露消息。一个“怯”字辐射全诗,写尽了少女欲开不开、欲吐不吐、欲说还休、欲迎还拒怯生生、羞答答的娇模样!所以说它是诗眼。

《中国教育报》:我想起了一首诗,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压”字,前人品评为“奇之又奇,幻中之幻!”

:是啊,船上醉梦,天在水中,幻也;一个“压”字,梦也有了重量,奇也;竟然清梦压在银河上,真正奇之又奇,幻中之幻也!

《中国教育报》:除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般的锤炼功夫外,古典诗词还讲究什么呢?

:诗贵含蓄,必假以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诗品序》)。所谓含蓄,就是含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把意思说尽,生怕读者弄不拎清,是现在同学们作文的通病。唐朝司空图给“含蓄”下的定义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宋代严羽说得更加玄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

《中国教育报》:试举例言说之。

:在唐朝有“诗家天子”之称的王昌龄写过一首《长信秋词》,又叫《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题目叫《长信怨》,全诗不明言“怨”,却处处都有“怨”在。首句用汉班婕妤失宠后在长信宫扫地的典故点出自身的失宠,二句再用班婕妤诗“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怨歌行》)之意,写尽自身不得人怜的寂寞无聊。三、四句构思绝佳,体物以情,巧妙映衬,用飞过的寒鸦尚能带昭阳宫(汉成帝宠姬赵飞燕之妹赵合德所居,位于东方,诗中指受宠宫人所居之所)的日影,得到一些温暖,反衬自身被打入冷宫,连乌鸦也不如的悲苦处境,情调凄婉,含蕴无穷。清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道:“羡寒鸦羡得妙,读此可悟含蓄之法。”要是现代人来写的话,就是“她在那里享欢乐,我在这里好寂寞”,除了表达清楚一个意思,你说还有什么别的意思?

《中国教育报》:哦,原来如此呀!难怪太多的现代散文只有意思却没有意蕴。听你讲古典诗词,我相信广大考生不仅能明诗艺,而且能悟考技。谢谢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