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真读书
2015-10-12 | 阅:  转:  |  分享 
  
真读书

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社会充满浮躁、急躁、暴躁的时刻,一个人要独立思辨,保持自己的性情似乎很难。若是不愿与众人一样,就得有自己的方式。

事实上,保持真性情的人,可以交知心朋友,公开的、私下的,基本上都可以说说话与聊聊天,特别是在志趣相同、见解如一的前提下,以确保真性情的凝练与不稀释;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向上的,有益的,没有损伤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去垂钓绿湾春,去吹散池上萍,去种植几丛兰,去精养数竿竹;还可以观赏奇石,说说太湖石、灵璧石、英石、雨花石的神奇,道道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寿山印章石的精美,谈谈九龙石、风棱石、临朐石、红河石的流韵,赏赏昆山石、黄蜡石、黄河石、长江石的奇妙,不过,还有一种方式,我以为,那便是真读书。

读书原没有真伪之分,它属于一个人内心追求价值的一部分。因种种之故,使之水分过多,失真过多,弄得就像伪劣产品一样。不过,这种现象也不是今天刚刚开始,好像从古到今都有。孔夫子说:“古人的读书为自己,今人的读书为他人。”意思是说古代的人们读书是为自己的修身养性,追求学问;现在的人读书是为了给他人看,做做样子的。这种现象到了今天,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某种需要,为了应付,似乎也看书,但心不在焉,想书外的念头太多,故读不好书,时间虽在流逝,可真正的益处并非滋润心灵,这多少有些遗憾。

何谓真读书?即有内心的价值追求,淡化功利的心态,比较敬畏书本,钻进书中,见识书中的精神,发现书中的长处与短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最好是自己有所悟,这才叫真读书。

真读书的人,都有内心的价值追求。明末清初,顾炎武当年抗清失败,便骑马北上,边访边塞士卒,边做学问,写下了《日知录》等书籍,一生不仕清,坚守民族气节。此外,他还有不少名言在民间流传,如“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话多多少少成为读书人的内在价值的一部分。近代毛泽东读书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在长沙省图书馆自学读书,长达半年之久,而这半年的积累,为其一生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真读书的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使之在现实世界中,有了十分明确的言行。凡符合其内心的文化价值观的书籍,则津津有味读之;凡不符合的,则干脆舍弃。所谓真读书的人,几乎都是这样的人。

真读书的人,一定会淡化功利的心态。人的读书一般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包含着一定的功利性,纯之又纯无功利性的读书并不存在,只是这种功利性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行。一般说来,一看书,马上就要书提供相应的功能,要“立竿见影”,这似乎不太可能。毕竟书中的东西被吸纳到人的头脑中,还要有个渐渐消化的过程。除此之外,不看对象,不顾事实,拿来就用,有可能把真理当做谬论误用,反而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最好的方法淡化功利性,顺其自然,将书中的知识与资讯、信息转化为一种能量,才能发挥得比较正确。

真读书的人,自然会敬畏书本。一般的书,也是人精心创作出来的,耗了不少心血,更不用说经典名著了。我们要敬畏书本,先要在读书前,把自己的内心腾空,清除点自以为是,然后再恭恭敬敬地捧起书来,而不是手中的书,还未看懂,先下结论,如此小瞧书本,是明显地缺乏敬畏书本的精神,最容易犯骄傲自大,不知谦卑的错误吧?“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先要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毛泽东的这一表述,十分精炼而又准确,值得大家深度思考。

真读书的人,往往肯钻进书本,见识书中的精神。许多书流传世界,未必会得到你的喜欢,可是,若是真正喜欢一本书,差不多的前提就是自己先钻进书中。如雷锋读毛选就是这种方式。听听他的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样的思考和见识,是不是领悟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的智慧火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对人生的思考与见解,并曾经影响到许多中国的年轻人,至少在精神层面上,不至于那么俗。唐朝诗人元稹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爱情的赞美,即便是在唐朝,也不失为天下较好的情诗。是的,当人们领略到经典中的精粹后,所发出的感叹是真实的,这首诗应该有了自身的价值。

真读书的人,往往能发现书中的长处和短处。中国的经典名著很多,但往往只是反映出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而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则往往没有深刻的著作,至今在精神领域里的许多东西都是来自于西方。如潜意识理论、大陆漂移说、黑洞理论、宇宙理论、正义论、资本论、量子力学、相对论、共产党宣言、右脑理论、国富论、控制论等;又如制空权、海权论、总体战论、第三次浪潮、进化论、人口原理等,几乎都来自西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一种创新的综合能力,也没有现存的良好学术环境和激励人才辈出的机制,再有一个,国家虽然很大,但是真读书的人委实太少,所以一般很难有思想存在,没有思想存在,又怎么可能有好著作问世?

真读书的人,往往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是在真读书的前提下,已经构建起一种庞大的内在知识体系,或者是知识结构。当外在的问题闯入进来,这种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迅速地作出判断。由于读书没有时空的限制,因此,对眼前的问题可以集人类和民族的智慧来考量。一般说来,自然会有一种比较正确的说法。如《隆中对》,其背后则是诸葛亮通过拜师访友,考察荆襄乃至全国的形势而作出的判断。这一判断对刘备来说,如拨乌云见青天,打了多年的仗,依附了多少人,可是就没有自己的目标。所以,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非常高兴,自称“孤见孔明,如鱼得水”,表示由衷地佩服,弄得两位“铁杆哥儿”们差一点“水火不相容”。当然,《隆中对》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可大致目标均已实现。

真读书的人,在一定层面上,都会有所悟。读书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自己有所悟。如禅宗始祖达摩“面壁九年”,以至于身影摄入石头中,民间称其“达摩石”,至今在少林寺附近的“达摩洞”内。又如朱熹“集大成者”,创造了“理学”;还有如王阳明也只有到了人生的生死关头,才会触发潜能,流放到贵州龙驿站,这才了悟“心学”。乔达摩·悉达多坐在菩提树下,参悟宇宙、人生的一切,后人称其为“佛祖”;以色列先知摩西出埃及,创建“十诫”;孔子周游列国,归来“述而不作”;基督耶稣、圣主默罕默德都有自己“了悟”的关键处……在这种层面上的“了悟”,是宇宙的信息被吸纳、调动、盘活、倾诉,最终影响到其他的人。记得东坡谈到自己读庄子,认为自己的心里话也被他所说尽;读陶渊明的诗,又吸纳其精华,和陶诗若干首;林语堂读东坡为其折服,称他是自己“精神”上的知己,并宣称读书若没有找到这种知己,就不能说是会读书……到我们这个层面,只要得到一点二启示,也就算有点儿价值了。可见,了悟不再层面上有见高低,而在于自己的认识有深有浅……

总而言之,读书不是万能的,但是不读书却是万万不能的。现实中,“下里巴人”终究是占多数;“阳春白雪”的孤独与操守终究是占少数,因此,不作口舌之辩,不争一时短长,只有默默地耕耘,悄悄地收获,真正地读点书,这也不失为是一种人生的价值体现。





















献花(0)
+1
(本文系苹果丁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