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马温”在古代到底是什么?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孙悟空随太白金星初上天庭,想让玉帝赐给他齐天大圣的空衔,玉帝在万般无奈之下,封他为“弼马温”,让他在御马监饲养天马。悟空满以为“弼马温”是天界很高的官,于是上任后他尽心尽职,把天马养得“肉膘肥满”。后了解到此官职“未入流品”,于是心中大怒,推倒公案,抡起金箍棒,打出御马监,闯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 《西游记》虽是神话小说,但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官职,都是采用明朝的官制,并不是虚构的。可是在明朝,管御马的机构叫太仆寺,始设于洪武四年(1371年),正职叫太仆寺卿,副职叫少卿。按照这样的官职,《西游记》中孙悟空应该叫“孙太仆”才是,为什么叫“弼马温”?别说是明朝,其他任何一个王朝的官制里,都没有“弼马温”这个职位。那么,吴承恩所写的“弼马温”是否存在过?又是何物?
历来研究、注释《西游记》的学者,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但最近,台湾历史学家、掌故家苏同炳先生在《“弼马温”释义》一文给大家解开了这个谜。文章中说:“明人赵南星所撰文集中,曾有这么一段话,说:‘《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原来母猴每月来的月经,流到马的草料上,马吃了,就可以辟马瘟了。
在我国《四库全书》目录、《丛书综录》《说郛》目录中都没有《马经》的记载,但却存于赵南星文集《赵忠毅公文集》之中。可是此书国内并没有,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台湾有胶卷翻印本。苏同炳先生在阅读后写成文章,才使我们得以知道“弼马温”的真相。 |
|
来自: 我爱祖国爱人民 > 《★★★ Z P C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