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熟语典故探源(34)

 智者1111 2015-10-13

熟语典故探源(34

 

没奈何

 

    “没奈何”一词语出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俗云张循王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熔一球,目为“沒奈何”。

    传说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张循王,他家中很有钱,但是此人非常小气,家里的钱是只进不出,这样还不够,他为了不让家人多花一分钱,竟然想出了一个非常绝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银元全部放进熔炉里融化掉,然后再把每一千两的银元铸成一个大圆球,这样别人就没有办法抱着这千两的大圆球来花了,就连盗贼都偷不了。可是家人又都拿他没有办法,于是只能给这个大球取名为“没奈何”。

    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但是“没奈何”一词却从此流传下来,一直沿用到今天,意思是指没办法,当时是作为一种对钱的称呼出现的,现在只表示无可奈何。 

 

没心肝

 

    典出《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

    陈后主,即陈叔宝,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大修皇家宫室,每日与文臣,姬妾饮酒做诗,不顾百姓死活。北方的隋文帝秣马厉兵准备踏平江南之际,陈后主居然自恃长江天险对其视而不见。不久之后,隋军渡过长江,在南唐如入无人之地,不久便攻入南唐的都城,将陈后主与一众嫔妃从胭脂井内生擒,并将陈叔宝带回京城。陈后主入京之后,隋文帝对他甚是优待,甚至在设宴之时怕他伤心,从来不奏吴地的音乐。然而陈后主在京的日子过的颇为自得,每日与子弟饮酒写诗作词,几乎整日没有清醒之时。有一次,他居然自己向隋文帝提出要一个正式的官职,以与朝中众人相交,与蜀帝禅颇有几分相似。隋文帝得知后长叹说:“陈叔宝全无心肝!”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没心肝”来一个人思想简单,坦白直率。

 

每事问

 

    语出《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之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历来被人们说成是天生有学问的孔子,实际上他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积累和刻苦学习的结果。有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祀祖宗的典礼,以前孔子也曾多次为别人家办过丧事,而且他的教育又是以礼乐为主的,可以说他对祭祀仪式应该是非常了解的,可是孔子还是一进太庙就开始问,几乎把每一个细节都问到了。这时就有人说话了,“谁说孔子懂得礼呢?你看他一进太庙把每个事情都问到了。”孔子听见了说:“我不明白的事情,每事都要问,这恰恰是知礼的表现啊。”

    后来人们就用“每事问”来表示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明白,也表示要多做调查研究。

 

门外汉

 

    典出《五灯会元天竺证悟禅师》:乃谒护国此庵元禅师,夜语次,师举东坡《宿东林偈》,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曰:“只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曰:“是门外汉耳。”

    宋代的文学家苏东坡在庐山游览时曾经写了一首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人如何举似人。”这首诗以绵延不断的溪流来比喻佛法无边,并且解说了禅宗第一义,可谓寓意深刻。圆智禅师听到苏东坡这首诗之后对他大为赞赏,认为苏东坡在思想上已与佛教子弟无二,但是此庵禅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他连路都没有找到,怎么能到呢,现在的他也只不过是研究佛法的一个门外汉而已。”

    自此,文人雅士经常用“门外汉”为典故,来表示外行或者是对某些事尚未入门之人。

 

 

熟语典故探源(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