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何去何从的村里老屋

 石头不沉 2015-10-13

据估计,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按照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用地153平方米计算,每年将均有18万平方米的农村宅基地可能闲置不用。如何盘活利用闲散宅基地,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于闲置农宅,目前有四类主流的利用方式:
1. 改造农村闲置房,开辟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2. 创新流转制度,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
3. 以经营理念盘活闲置房,即以出租的形式将农村闲置房屋租给企业、附近的打工者和某些特定群体;
4. 发展特色旅游经济,激活农民闲置房屋等一系列农村要素。
这四种利用方式之中,前两种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并进行资金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难以从本质上改变乡村产业的发展结构;后两种利用方式,则在某种程度上将闲置农宅转变为“资本”,并根据其不同的使用价值,衍生若干发展形态。

而第四种,变身旅游资本、创造闲置农宅新价值,如今成为许多人的发展热选。咱们今天就结合各地的发展实例,好好说一说。
五大发展形态
让闲置农宅焕发新生
1
艺术孵化聚落
这种形态源于农民将自己闲置的农宅租赁给艺术家,逐渐产生艺术家集聚的规模效应,最终形成一个特色的艺术创作村落。


例如
杭州白马湖

杭州的白马湖SOHO公社是政府主导发展起来的。统一规划,采取“保留+改造” “拆除+重建” “新建+加建” “开发+融合”的方式,将柴家坞、章苏、孔家里、陈家村四个自然村共计500余幢农居改建成居住创业两相宜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形成具有城市美学特征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创意建筑。在不改变产权性质的前提下,通过农居SOHO空间的租赁、招商引入文创团队创业办公。

改造前后对比

▲ 减少了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干预和破坏

提升了村落面貌和设施配套

农居遗产得到保护

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美学建筑


引入文创产业

降低了文化人的创业成本


▲ 原住民与文化人共同创业

有机融入城市化进程


以农居SOHO改造为特色的“白马湖模式”,避免了大拆、大建、大搬,减少了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干预和破坏,构筑出“田园牧歌式”的创业模式。

2
田园养老社区

这种形态与艺术孵化聚落相似,同为将农宅进行出租,但是吸引的人群不同。田园养老社区主要吸引的是城市的“银龄阶层”,即老年人。目前城市养老压力增加,而农村空气纯净、食材新鲜、环境安宁,且生活成本低,已经成为不少市区老年人向往的养老去处。

农家休闲养老是一种候鸟型、旅游休闲型相结合的农家寄养式异地养老模式,代表有崇明岛农家养老和浙江杭州天目山农家养老项目。

老人与农户签订协议,长期寄养在农户家中,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形式,也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该模式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服务水平和配套设施有待提高。


例如
杭州天目山
杭州天目山脚下的许多村落便利用闲置的民居接待夏天前来避暑的老人,已经成为远近知名的银龄避暑胜地。


又如
北京田仙峪村

目前,2.0版的田园养老社区已经浮出水面,北京怀柔的田仙峪村开始试点发展农村休闲养老产业,将闲置农宅统一承租给合作社管理,并由企业投资对老宅院统一改造,2015年5月首批35套闲置农宅投入运营。

这些曾经闲置老旧的农宅经改造后,外观古香古色、颇有乡村风情;内装修风格考究,卫生间、厨房等设施齐全,非常适合老年人居住。

据了解,在农宅养老项目投入运营后,村民除此前获得的租金收入外,还可按年度获项目盈利分红。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在养老产业开发出的服务岗位上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3
野奢度假乡居

这种形态的其核心理念是“一个乡村就是一个野奢度假综合体”以及“闲置农宅的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


这种形态对农宅的要求较高,除了以村落为单位的房屋空置率要超过80%外,最好还是传统的老院落,并且生态优良、环境幽静。


例如
北京密云的“山里寒舍”

山里寒舍是由一个古村落改造而成的乡村生态酒店群,地处密云北庄的山谷里,只有一条路可以到达。最大特点是具有乡村的原始生态特征,每一间房舍外表都保留农家样貌,内部精装修,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将城市化的星级酒店享受与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自然融合。现有的10个院落错落有致的散布在山谷中,在院子里透过围墙就能看在山间成片的向日葵田和远处的果树。

4
创意文化民宿
这种形态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出发点,一方面相对较适合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特色突出、村域内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村落传统肌理尚存的村落,另一方面,即便不具备以上条件,只要有典型乡村的气质,通过文化创意的演绎,同样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不过,创意文化民宿对设计者和经营者有较高要求,具有乡土情怀与先进设计和经营理念的“新农民”更适合创意文化民宿的开发,比如漳州古山重的“水云间”。同样,台湾民宿的成功源于民宿主人将民宿当做艺术品精雕细琢,并注入个人的感情和人文理念,但这对普通乡村居民而言具有一定难度。


例如
水云间民宿

“水云间”民宿有15个大小不一的房间,有一个很大很安静的傍水后花园、伸手可摘龙眼的大天台。真正的民宿,不是旅馆,是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民宿精神。


2012年,两个来自厦门鼓浪屿的年轻人花了一年时间将一幢破损的1968年闽南红砖厝改造为这样一座安静的旅游民宿。他们选择远离尘世,在僻静的大自然安家安居,正是因为热爱这片土地,真心喜欢这里的古村、古树、古厝、古代、古风,爱上这里的生活。走进水云间民宿,得以走近它的主人,接触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5
私家乡村会所

这种形态一般不会过于注重注经济收益,往往是一个企业或者若干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乡间利用闲置民居改造而成的交流空间。企业可将其作为自身企业文化的展示空间,或用于商务接待或开展员工度假;对于后者人群,会所成为激荡智慧、交流思想、分享感受的心灵聚会场所。


这种形态一般不是面向大众游客,而是与特定的小圈层客群相匹配,经营模式以“会员制”为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乡村之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