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阳小北门及码头

 壹哋砡眯 2015-10-13


       古襄阳城有六座城门,明代知府万振孙将其分别命名为东门“阳春”、南门“文昌”、西门“西成”、小北门“临汉”、大北门“拱宸”、长门“震华”。这一名称在清代继续沿用,但同时在原有城门的基础上,又增设匾额,内容上对城门的名称加以引申阐释,形制上则增添了城门的恢弘之气,与城门、城楼共同构成庄重典雅的气象。
       小北门是保存完好的六大城门之一,又称临汉门。高悬两块木匾“汉沔津梁”“北门锁钥”
图片
图为城内看到的临汉门 
       小北门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小北门城楼具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之风,又兼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之气,而脊吻、饰件则多采用襄阳地方传统工艺。城台长13.75米、宽22.6米,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
图为城外看到的小北门,已经成为襄阳的标志
       在小北门附近的城墙上仔细查找,会发现模印有“岳”字的城砖,约高37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每字约5厘米,砖体布满石灰、糯米汁。据说这就是宋代开始使用的“包砖”。
 图为小北门城砖
       
1952年,小北门城楼摇摇欲坠,为保持旧貌,当时的工匠为了节约资金,压脊花砖、扣瓦、筒瓦、瓦当等古建构件都是从老房子中找来,屋脊上的吻件、走兽还是工匠们自己加工制作的,通过努力,基本上依原样恢复了小北门城楼
图为摄于七十年代的襄阳小北门

        
小北门是襄阳古城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小北门并不“小”,从其位置看,应该非常重要,因为它与谯楼、钟鼓楼、昭明台等均处在襄阳城的中轴线上,出南门即勾连荆襄古道。小北门的东边是大北门(拱辰门),西邻夫人城,南接北街和昭明台,是襄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清代大北门匾额“拱卫宸垣”
图为夫人城
     小北门之外,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长约
1577千米、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的汉江。 

图为汉江对岸看到的小北门
       沿江向东不远便是小北门码头。襄阳城外的小北门古渡口、铁庄码头、官厅码头乃襄阳之咽喉,北聚川北、陕南、豫西南之舟,南汇江湖、湘沅之船,商埠码头,水陆联运。自古就有“一口锁方城”之说。
 
图为小北门码头
        在舟楫时代,汉江码头为南来北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辛苦的应该那些船工汉子、码头工人了。

图为纤夫旧照

图为过去的运输工具帆船
 
图片
图为现代化的渡轮,2元一位,送到对岸的码头 
图片
图为渡轮驾驶员
图片
图为对岸的大码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