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牧马图》“跃”上苏绣

 苏迷 2015-10-13
唐代《牧马图》“跃”上苏绣
耗时近一年 最细处用六十四分之一根丝线绣成

   昨天,苏绣艺人施海霞展示刚完工的《牧马图》苏绣作品。   □记者 杭兴微 摄
  
  苏报讯(记者 尤薇)骑白马的牧马人,正牵着一匹黑色骏马并辔而来,昨天,苏绣艺人施海霞历时近一年刚刚完工的《牧马图》用绣针丝线传神地再现了唐代名画《牧马图》的悠远意境。
  唐代画马大家韩干的《牧马图》目前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施海霞的这幅刺绣以《牧马人》为蓝本,长41.5厘米,宽34厘米,画面上黑白两匹骏马体态雄壮,一虬髯大汉手执缰绳,身姿矫健,神态逼真,画卷上还有宋徽宗赵佶的“韩干真迹丁亥御笔”题字,以及历代10余枚收藏印章,古朴典雅中尽显苏绣传统艺术“齐平光匀和顺”的魅力。
  《牧马人》全部采取苏绣中的传统细针绣法完成。据介绍,今年35岁的施海霞是科班出身,进工艺美校后专攻苏绣,10年前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绣大师李娥瑛为师,先后完成多件古代名画刺绣作品。然而要以针为笔,将画马大家韩干笔下的骏马、书法大家宋徽宗的瘦金体等名家名作,通过苏绣传神再现,施海霞面临新的挑战。
  《牧马图》线条纤细遒劲,结构严谨,用笔沉着。为逼真再现名家名作神采,施海霞从去年下半年动工,采用黑、红、棕色等多套色系丝线精心绣制。“一条马尾巴就足足绣了一个星期”,施海霞光黑色丝线就从深到浅用了五六种色彩,一层层施针,马尾巴上成千上百根鬃毛,最细处是用一根丝线分成六十四份后绣上去的,栩栩如生地再现“一条马尾巴”质感。画作中黑马配上花纹锦鞍,花纹若隐若现,为达到原作效果,施海霞用丝线一丝丝复原。
  “开相是关键”,要在一个大拇指盖大小的脸上,用丝线“画”出虬髯大汉的神态,是标准的精细活。牧马人的满脸络腮胡,施海霞采用了4种深浅不一的丝线,最粗的胡子采用三十二分之一丝线“做”成,最细的只有六十四分之一。一粒芝麻般大小的眼睛,施海霞用黑、灰等色系丝线,生动表现出人物眼神,还“画”出淡淡的双眼皮。
  为表现宋徽宗书法作品的神韵,施海霞将每根丝线分成十六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六十四分之一3种规格,墨迹浓处排针密,枯笔处排针疏,墨迹淋漓,笔韵流动。10余枚印章由于年代久远,颜色有深有浅,有的只剩大半枚,为原汁原味再现名画岁月沧桑,施海霞一枚枚印章分类,精心研究“落针”,完美表现出历代收藏印章的古朴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