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垂帘听政”的由来及其中“听”的意义

 陋室书屋2 2015-10-14

中午与几个朋友在饭店用餐,邻桌是一家三口,男主人长的五大三粗,那圆而大的脑袋比陈佩斯的还要光亮,再加上那一脸酷毙了的表情,貌似一个黑社会老大。女士却很美,说话柔声细语,一副小鸟依人的样子。喋喋不休的女儿,结合了夫妻两人的优点,身材显然是父亲的遗传,壮实的给你以力量的感觉,不过面容娇好。饭间,女儿向父亲提了个有趣的问题:“爸爸,你知道皇后坐在帘子后面看小皇帝处理国事,被称为什么现象吗?”

 

父亲抬起大脑袋认真想了想,给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她怕小皇帝尿裤子,不放心,所以坐在后面看着。”

 

听了这奇妙的回答,我的一位朋友,瞪着眼,怎么也咽不下那口卡在食道中间的饭菜。

 

    女孩咬着筷子“咯、咯”笑了起来,漂亮的女士白了先生一眼。

 

女孩继续追问:“'垂帘听政’里的'听’是什么意思呢?”我猜想,这女孩一定是听老师讲过这个问题不久。

 

父亲不以为然的答道:“这还用问,'听’就是'听’,这还怎么解释。”

 

    “NO、NO、NO。”女孩摇晃着手里的筷子,否定了父亲的回答。

 

 

    提起“垂帘听政”这个词,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然而,如果真让解释一下其中“听”字的意思,一定有不少的人会象那位父亲一样,把这个“听”的含意理解为现在所说的“听”,这样的理解是错的。    

 

    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皇后或皇太后临朝听政,帮助年幼的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抛开“垂帘”,就“听政”而言,最早见于《国语·邵公谏弭谤》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很显然,“听”就是处理、决定的意思,“政”就是政事。

 

    说到“垂帘听政”这一特殊现象,人们联想的一定是慈禧。不错,历史上把“垂帘听政”搞到极致的非老佛爷莫属,可是,她并不是利用此手段参与政事的第一人。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坐在帘子后面,处理和决定国家大事的女人很多,而大多数人认为,最早的应该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

 

相传,在唐高宗时期,由于高宗体弱多病,每当与大臣们讨论国家政事时,就在宝座后挂一帘子,皇后武则天就坐在后面。武则天坐在后面不是出于好奇来偷看热闹,而是来参加会议的,是来帮助高宗处理和决定国家大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载:“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有人之所以把武则天说成是“垂帘听政”第一人,也许是由于其在历史上所占位置太重、名气太大的缘故,别人的色彩不足以遮过她。可是,既然提到了中国历史上这一特别的现象,还是有必要认真地深究一下。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载,战国时期有个规定,国王去世后,如果继位的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www.)

 

如此说来,历史上最早“垂帘听政”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执政期间最突出的贡献是她听从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助,解救了赵国。

 

宋朝时也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宋神宗即位后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的身份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宋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时期辽国的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清朝时的慈禧就别说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