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不尽的六必居 (二)(照片珍档)

 国之档案 2015-10-14

北京前门粮食店街的六必居

    终究好景不长。到了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十五日,六必居的房产再次发生了变化,房屋契约中记载:“立卖房契人系山西平阳府临汾县民赵连城,今因乏用,将自置铺面房壹所,门面顶排六间口厦六间半,接檐六间半,又接檐六间半,院内罩灰棚六间,北厢房三间,出廊南厢房三间,北平台五间,南底瓦房五间,西大庭五间,北边夹道一条,又门面房外北边房一间,前后左右通共计房棚顶排五十四间,院内井一眼,门窗户壁上下砖瓦木石俱全。院落前后左右相连。座(坐)落在正阳门外中城中西坊二铺粮食店北口内路西总甲李祥地方。现开设六必居酱房生理。今凭知底中保人等说合情愿卖与内务府正白旗德源名下永远为业……”由此可知,六必居又将房产卖给了内务府正白旗的德源。这也印证了六必居老员工说的,六必居产品曾被选作宫廷御品。为送货方便,宫廷还赐给六必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这两件衣帽一直保存到1966年。

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的立账,用苏州码与大写数结合记账。

    而时间推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赵家四兄弟又重新盘回了六必居店铺的所有权,将前店柜台上全部换上山西临汾人,并在同一条街开办了分店“六珍号”,经营业务与总号相同,用的也全部是山西人。当年二月十二日,东家与铺伙刘琬等15人签订的合同中是这样写的:“……赵珏、赵瑜各备本银四千两,赵贺、赵庆各备本银二千两,四宅共备本银一万二千两,今在京都前门外粮食店街西开设六必居、六珍号油盐杂货粮铺生理。其二号(六必居本号)之事虽系四宅之基业,却不经手。交付与刘琬、刘丕承等(十五人)执掌营运。其创到利息照本银,领本数目分受,倘有增溢,按分均承,不得异说……”从出资者与经营者分享利润、承担亏损的约定来看,他们之间属于合伙经营。由于这样的经营性质,大大调动了伙友们的干劲,在经营上,他们个个显得精明强干。

    至于六必居的分店——六珍号,它与六必居在同一条粮食店街,1965年以前的老门牌是14号,经营项目与六必居相同。从业人员以山西襄陵、临汾人为主。民国年间,张魁元曾长期担任铺长。

店规与用人

    六必居在经营中有一套非常细致的规定,尤其在银钱的支取方面,这也许是取决于山西人精打细算的传统。买卖人常说:“内怕长支外怕欠”。如果内债外债太多,就会把买卖压垮。六必居对任何人都不准超支或长支店里的资金,对外经营也不欠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月十二日,六必居的东家与伙计重新修订了伙规条款,在条款中明文规定:“东伙俱不须借贷银钱。倘有借贷,惟管事者是问。”“银东支使钱文随时扣除,伙计支使银文,临回里之时须要还清。”而对待老员工又有仁慈的一面,例如:“议领本伙计如自己五旬正寿之年并初生子孙者,以及祖父母白事者,按领本每百备礼银二两。”在对待触犯条款的员工也有非常严厉的一面,例如:“议领本伙计因己事出门者,不准在外住宿,以及嫖赌非为之事,立即辞出不贷。”“议领本伙计因犯条款出伙,或图别事,辞伙出者,未到大账之期,按本年支使开发,以后若得余利,与分手出伙者无干。”

    六必居的股份基本上都把持在赵姓手里,其中,只有两名外姓,一个是贾颐,一个是霍凌云。

    贾颐是因为在其任铺长的道光某年,因经营不善,亏损了1800两白银,可他用自己的钱补足了亏空。东家看他尚能将功补过,就让他以这1800两白银立了一股。

    庚子年,义和团火烧卖洋货的商店,五月二十日,前门外大栅栏的老德记药房被人纵火,大火一直延烧到观音寺街、粮食店街。起火时,以张夺标为首的伙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六必居的老匾抢了出来,送到崇文门外打磨厂的临汾会馆,而六必居被大火烧得只剩下后场的两间房子,原来保存完好的六必居的文书档案也被烧尽。东家一看买卖做不下去了,就发给伙友们回家的盘缠,自己也回山西临汾去了,留下看房的只有时任经理霍凌云。第二年,在霍凌云的主持下,照原样重修了六必居。木料是曾被东家辞掉的学徒孙万泰从修宫殿剩下的木料中偷来的。东家看霍凌云重整旗鼓有功,就送给他1000两白银作为酬谢。可霍凌云没有取银子,而是把银子放在柜上吃股,这叫虚本实利。

    在霍凌云之后的经理是李向荣,其次是孙万泰,后来是张攀曾,1946年,62岁的张攀曾因事返回了临汾老家,继任者是时年67岁的张夺标。一般人都是从账房升经理,只有张夺标因在庚子年的大火中救匾有功,由粮柜上直接升为经理,一直干到解放。

    在翻阅有关档案史料时还得知,位于前门外大栅栏18号的临汾会馆,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一月十六日的会馆登记中,张夺标任会馆的负责人。这座会馆是明朝修建和成立的,房屋有七十间半,为同乡联络乡谊之所,当时尚有同乡数五十余家。张夺标能在这里任负责人,足以说明其人在同乡中的威信之高,六必居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日常的考核

    长期以来,六必居的铺长和伙计基本上全都住在店里,几乎每天晚上,他们都会有个小聚会。东家炒几个菜,把酒热上,掌柜的请上市的(即采购人员)、跑外的、管账的等人一起喝栏柜酒。如果是外人,一定会觉得这个形式很随便,实际这个酒可不是那么好喝的。在酒桌上,掌柜的不喝酒,只问这些人当天经营的情况。比如问上市的油市、粮市、菜市的行情,还要问买之前的行市、买时的行市和现在的行市。如果答不上来,就是失职。对管账的要问当天钱柜上出了多少、进了多少,回答要一清二楚。俗话说:“买卖常算,庄稼常看。”糊里糊涂可不行。这种小型的聚会,既可以摸清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又便于把企业的骨干力量拧在一起。

选料与制品

    六必居的生产、营业是根据季节的。夏季做酱,秋季腌菜,所制产品以黄酱、甜面酱、酱菜为主,产品质量上好。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都门纪略》中,六必居被列为制售八宝菜、包瓜等酱腌菜的名家。可见六必居在京城酱园业的霸主地位。

    说到六必居的传统产品,当时共有十二种,它们是:白糖蒜、甜酱瓜、甜酱什香菜、甜酱八宝菜、甜酱姜芽、甜酱包瓜、甜酱黑菜、甜酱甘露、甜酱黄瓜、甜酱萝卜、铺淋酱油、稀黄酱。据六必居的老人讲,六必居酱菜之所以驰名,主要是在制作中选料精良,讲究规格,精工细作。制好的酱菜出售时存放在青花瓷缸内,摆在货架上显得五光十色,令人垂涎。

    六必居产品的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这些产地的农户,往往三世五代相传,成为六必居的老客户。

    六必居的黄酱和甜面酱,原料选自河北丰润县马驹桥的黄豆,其特点是粒大、饱满、色黄、皮薄、油性大。六必居还选用过通州永乐店的金粒黄豆,这种黄豆虽然粒小,但圆满、色黄、油性大。

    白面选用京西涞水县的一等小麦,自己加工磨成伏面。由于这种小麦粘性大,特别适宜制作甜面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