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工笔花鸟中的极品小鸟!

 丹青好 2015-10-14


宋徽宗 赵佶 梅花绣眼图


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画辉煌灿烂的黄金时期。作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花鸟画家们不但强调写生,更主张表现观察物象时的内心感受,他们将意境和情趣作为绘画的灵魂,以诗意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精致细腻、玩味无穷的艺术精品。


宋扇面画 红蓼水禽图 故宫旧藏


图绘水边一枝红蓼,小花盛开。水鸟发现波中青虾,悄然飞落红蓼枝头,引喙而啄。红蓼被水鸟的体重与蹬力压弯,梢头、叶尖浸入水中。而青虾在水中灵活悠游,对眼前的危险浑然不觉。这自然界中惊险的一霎被巧妙地摄入绢素,极为生动传神。水禽和红蓼设色鲜丽,工笔细写。小鸟纤细的毛羽清晰可数,连蓼花粟米大的花冠也用紫红、粉白晕染得一丝不苟,层次分明。而水中的青虾和荇藻则采用模糊的手法表现,唯以淡墨绿一色染成,类似写意画法。因而虽不画水,却水旱两界分明。


北宋 佚名《榴枝黄鸟图》


深秋时节,石榴成熟,绽开表皮,露出累累果实。石榴叶已由绿变黄,有的枯萎,有的被虫蛀蚀,写出了秋日的萧瑟。一只肥硕的黄鹂衔着小虫栖于榴枝上,悠然自得。黄鹂的羽毛经淡赭、黄色晕染后再用白线勾描,近于“没骨”。石榴枝叶赋色对比鲜明。


对幅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榴子熟时莺转时,野虫衔得集横枝。笑他自喜权供饱,忘却有人弹挟之。辛亥清和御笔。”钤“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八征耄念”、“自强不息”玺印。


宋 佚名《石榴黄鹂》


《石榴黄鹂》是一幅平稳中寓变化的构图形式。画中的黄鹂、小虫、石榴、树杆、叶片等细节的安排严谨而巧妙:


向左下方倾斜的树杆上站立着的黄鹂鸟恰好在画面的中心,画中的黄鹂向上倾斜的身体与下垂的鸟尾控制着鸟体的平衡,让它处在一种欲伸又缩的状态中;画中小虫的安排是极精彩的一笔,小虫拼命拧动身躯想竭力挣脱鸟嘴的钳制,鸟、虫的较量在无声无息中展开着。


南宋 佚名 霜桕山鸟图页


南宋 佚名 琼花翠鸟图页


南宋 佚名《梅竹双雀图》


宋 林椿 果熟来禽图页


寂静的山林木叶泛黄,沉甸甸的果实早已熟透却无人采摘,任由虫儿噬蚀。一只小鸟蓦然飞上枝头,打破了空间的宁静。忽而,它转颈回眸,振翅欲飞,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它是否被画面外更为诱人的景色所吸引呢?


南宋 无款 雪蓧寒雏图


南宋 佚名《瓦雀栖枝图》


南宋 佚名 乌桕文禽图页


雪后溪边,天色晦冥,老梅初放。树栖绶带鸟一双,毛羽绚烂。树下溪流湍急,水花飞溅。岸石上覆盖积雪,画家以水墨烘染阴天,以白粉表现积雪,以流畅的曲线描绘流水,最为独特的是为了表现溪岸岩石为水冲蚀形成的蜂窝之状,另创皴法,前此未见。


南宋 佚名 绣羽鸣春图页


图中画一只美丽的山鸟,单足立于太湖石上,神情凄楚,啼鸣不止,右爪不安地刨动。细观乃知其被一细绳系于石上,失去自由。作者用心至为深婉。宋欧阳修有句云:“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亦即此意。


南宋 佚名 驯禽俯啄图页


宋 佚名 笼雀图


宋 佚名 枇杷山鸟图页


宋 佚名 枇杷山鸟图页


宋 佚名 疏荷沙鸟图页


南宋 佚名


南宋 佚名


南宋 佚名 红果绿鹎图页


南宋 鹡鸰荷叶图页


宋 佚名 杏花鹦鹉图页


宋 佚名《雪蓧寒雏图》


宋 佚名 竹雀图


宋 佚名《谷丰安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佚名《枯荷鹡鴒图》


宋 佚名《桃花山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 赵佶 芙蓉锦鸡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芙蓉锦鸡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名画中的精品,风格殊异、妙笔纷呈。宋徽宗赵佶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使用笔和设色这两大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元素达到完美的统一,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所描绘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使其作品栩栩如生、流传千古。


宋徽宗 赵佶 五色鹦鹉图


宋徽宗 赵佶 腊梅双禽图页


南宋 佚名 梅雀图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