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的情伤诗

 圆角望 2015-10-14

◎ 何永炎

绍兴有一个纤巧的沈园,它不是以“景”取胜,而是以“文”出名的。因为这里留下了800多年前陆游与前妻唐琬以文相恋,以血相泣的《钗头凤》的情伤诗。

陆游与唐琬本是姑表兄妹,喜结连理之后,琴瑟和鸣,情感至深。但由于陆游的落第,陆母迁怒于唐琬,竟逼迫陆游休妻。母命难违,陆唐只得依依分袂,各自婚嫁。数年后,他们巧遇沈园,相对无言,暗自悲切。唐琬征得夫婿赵士程同意之后,给陆游捧上酒肴。陆游往事重忆,百感交集,陷入苦苦的沉思。他能怨母亲吗?但是在他看到小桥远去,珠光宝气中的倩影的时候,他又能想什么呢?三十岁左右的男人正是丰神饱满的日子,何况她是那样的细心和温存!酒冷了,肴馔也冷了,终于他把眼泪和酒一齐咽下,对着园内粉墙题下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讬。莫、莫、莫!”

的确,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不可触摸的柔软,它像一株含羞草,一经碰触,便怅然若失,钩沉而出的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伤。女人的心灵更是用柔弱的泪线编织而成的。唐琬见词,伤感难抑,也伴泪和词一首,情意凄绝。词云: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尽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之后不久,唐琬便忧伤而殇。而孤寂的陆游,则在国破、情伤的煎熬中,走过了85岁的人生之路,为后人留下了近万首诗章。这其中就有多首是诗人晚年屡访沈园追思时的伤感之作。如: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沈园二首》)诗人坚硬的生命来到沈园就显得特别柔软,因为陆游的情伤是无法弥合的。

是的,如果没有《钗头凤》,没有沈园的那些情伤诗,陆游在我的印象里就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沉郁肃穆,和“小楼一夜听风雨”的闲适沉静,即使偶有“醉入东海骑长鲸”的飞扬跳脱,如赵翼所说,“看似奔放实则谨严”,骨子里,还是儒家的严谨有度。记得初次听到陆游的故事,很是不解。若论悲惨,《孔雀东南飞》中那双双殉情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位更甚,真实与否不说,至少还轰轰烈烈地抗争了一把。有理想有热情的陆游,居然就这么屈服了。封建传统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太残酷了。它,纵然是婆婆兼姑母的陆母,也完全丧失了骨肉亲情;它,令人生聚焦都在“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大丈夫陆游,也那么万般无奈地哀叹“错错错”、“莫莫莫”;它,无声地绞杀着一对对苦命鸳鸯,一代代英雄豪杰!鲁迅先生笔下抨击的“吃人”礼教,不能不使我想到中国的“恶母”就躲在漫漫历史的夹缝间。

中国是一个多情伤的国度。血泪悲情在我们的文化中绵延。从《诗经》开始,到《孔雀东南飞》,再到绍兴沈园发生的《钗头凤》的故事,无不让人生出满腔的情和愁来。特别是陆游与唐琬的伤情别愁,几无解脱之途。什么“弹泪花前,愁入春风十四弦”,“忙日苦多愁日去,新愁常续旧愁生”,“怕歌愁舞懒逢迎,晚妆托梦醒”,“虫声憎好梦,灯影伴孤愁”,“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杂玉香”等等,何来这么多愁、愁、愁,该不是强说思痛而无端地生出这些情伤来罢?不,这不是无端地悲愁伤春,更不是个人情怀的偶然抒发,这是我们民族心灵的伤痛与郁怨,是缕缕不绝的历史的长吟。是的,人只要生存于世,就无法回避这两个带有终极意义的人生问题--生与死,爱和恨。一个人终其一生,其行为实际上是对这两个问题的不断解构和回应。大多数人的解构都平淡无奇,只有少数有大智慧和深沉之爱的人才能将自己的回应作化人间最美的词章,润泽人们的心灵。

哀怨动人的《钗头凤》是震烁人心的。且看陆游的《钗头凤》,全词紧凑急促,感情凄紧,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再读唐琬的《钗头凤》,又与陆游的词融为一体,情感息息相通,首尾呼应,非常默契,就连字句也完全一致。朱东润先生大著《陆游传》仅录有陆游一首《钗头凤》,并说唐琬的那首和词“可能是后人的附会”。朱先生一说虽有学术价值,但我以为,情感之真与学术研究是有区别的。我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因为唐琬留给陆游的毕竟是五十年温馨的旧梦。直到诗人八十多的时候,还忘不了这一个“惊魂倩影”。

人生常是求同而存异,欲合而离,才聚又散。达官贵人,庶民百姓,谁又能免这常有的无常!宝黛朝暮相守,陆唐离别相思,仍不能成为眷属,爱情只能化为神圣的眷念,最终成为人们克服现实悲剧的精神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